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获奖作品: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180635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8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获奖作品: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获奖作品: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获奖作品: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获奖作品: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获奖作品: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 (人教 A 版)中 第二章的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 (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 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 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 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就成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同时,求数列 前 n 项和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 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高斯算法有 所了解,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有了

2、函数知识,因此在教 学中可适当渗透函数思想 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 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三、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 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 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根 据教学内容,从介绍高斯的算法开始,探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求法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组织和 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思路,并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通过 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同时根据我 校的特点,为了促进成绩优秀学生的发展,还设计了选做题和探索题,进一步培养优 秀生用函数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1. 理解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等差数列前n 项 和公式;了解倒序相加法的原理; 2. 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渗透函数思想与方程 (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反思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 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

4、决一些实际问 题;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知识经验的感悟和体验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 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 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 吗? 体展示三角形图案) 设计意图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数学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 相联系 从实际问题入手,图中蕴含算数, 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且可 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高斯算法更一般的 应用,为新课的讲解作铺垫 知识链接 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 王子” 。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

5、下面的问 题: 123+100? 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 个数逐项相加时, 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 算出了正确答案: (1100)(299) (5051)101505050. 学情预设 高斯的算法蕴涵着 求等差数列前n 项和一般的规律 性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裕的 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 探索发现这种数列的内在规律学 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 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 但估计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记忆阶段,为了促 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以下三道由易到难的问题 (二)由易到难,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学习 问题 1 图案中,第 1 层到第 51 层一共有

6、多少颗宝石? 该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中学习,并把小组发现的方法一一呈现 学情预设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求法 方法 1:原式( 123 50)51 方法 2:原式 012 5051 方法 3:原式( 12 252751)26 以上方法实际上是用了“化归思想” ,将奇数个项问题转化为偶数个项求解,教 师应进行充分肯定与表扬 设计意图 这是求奇数个项和的问题, 若简单地摹仿高斯算法, 将出现不能全部 配对的问题,借此渗透化归思想 问题 2:求图案中从第 1 层到第 n 层(1n 100,nN*)共有多少颗宝石? 学情预设 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后, 发现 n 为奇数时不能配对, 可能会分 n 为奇 数

7、、偶数的情况分别求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避免讨论成为该环节的关键 设计意图 从求确定的前 n 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 个正整数之和,让 学生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旨在让学生对“首尾配对求和” 这一算法的改进 启发: (多媒体演示)如右图,在三角形图案右侧倒放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与原图 补成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 能启迪思路, 唤醒学生记忆深处的东西, 并 为倒序相加法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模型 通过以上启发学生再自主探究,相信容易得出解法: 1 + 2 + 3 +(n1) + n n +(n1)+ (n2)+ + 2 + 1 _ (n+1) + (n+1) + (

8、n+1) + +(n+1) + (n+1) 1+2+3+n= n( n+1) 2 问题 3: 在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 an 中,定义前 n 项和 Sn=a1+a2+an,如何求 Sn? 由前面的大量铺垫,学生应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Sn=a1 + (a1+d) + (a1+2d) +a1+(n1)d Sn=an + (and) +(an2d)+an(n1)d 111 2()()() nnnn n Saaaaaa 个 1 () 2 n n n aa S(公式 1) 组织学生讨论: 在公式 1 中若将 an=a1+(n1)d 代入又可得出哪个表达式? 即: 1 (1) 2 n n n Snad(公

9、式 2) (三)设置典例,促进学生对公式的应用 对于以上两个公式,初学的学生在解决一些问题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选取教 师应通过适当的例子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公式进行分析,根据公式各自的特点, 帮助学 生恰当地选择合适的公式 例 1 为了参加冬季运动会的5000m 长跑比赛,某同学给自己制定了7 天的训 练计划(单位: m)如下表: 5000 5500 6000 6500 7000 7500 8000 问这个同学 7 天一共将跑多长的距离? 设计意图 该例题是将课本P53习题 2.3A 组第 3 题改编成表格形式,可以锻炼 学生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和选用公式的能力。学生可以从首项、末项、项数出发,选

10、用公式 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选用公式2,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 导学生在解题时注意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 例 2 已知等差数列 5,42 7 ,3 4 7 , 求(1)数列 an的通项公式; (2)数列 an的前几项和为 125 7 ? (3)Sn的最大值为多少?并求出此时相应的n 的值。 设计意图 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中共有a1、d、n、an、Sn 五个基本元素,如果 已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其余两个,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方程(组)思想。第(3)小题 是让学生初步接触用函数观点解决数列问题,为以后函数与数列的综合打下基础 知 识链接 (1 )由 2 11 (1) () , 222 n

11、 n ndd Snadnan若令 , 2 d A 1 , 2 d aB 2 ,AnBnn 则S可知当0d时,点( ,) n n S是在常数项为 0 的二次函 数图象上,可由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 n S的最值问题; (2)若数列 n a的前 n项和 2 AnBn n S(BAR、) ,则数列 n a一定是等差 数列; (3)由 2 AnBn n S,可知 Sn AnB n ,点, n S n n 在直线上; (4)在等差数列 n a中,当 1 0,0 kk aa时, k S最大,当 1 0,0 kk aa时, k S 最小。 (四)反馈调控,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练习 1 已知等差数列 an的前

12、10 项和是 310,前 20 项的和是 1220,求前 n 项和 Sn. 练习 2 等差数列 an中, a1= 4,a8= 18, n=8,求公差 d 及前 n 项 和 Sn. 选做题已知函数 f(x)= x 1 2 +2 ,则 f(-5)+f(-4)+f(0)+f (5)+f(6)的值为 设计意图 分层练习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 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 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五)回顾反思,深化知识 组织学生分组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成课 堂小结

13、,实现对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再次深化 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体会倒序相加的算法,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领会方程(组)思想; 3. 前 n 项和公式的函数意义 4、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知识链接 (六)布置作业 1.课本 P52习题 23,第 1 题(1) (3) ,第 2 题(3) (4) ,第 5 题 2.探索题 ( 1) 数列 1 n(n +1) 的 前 n 项 和n S= 1 1 2 + 1 2 3 + 1 3 4 + + 1 n (n+1) ,求 n S; (2) 若公差为 d(d0) 的等差数列 n a 中,n T = 1 a1a2 +

14、1 a2a3 + 1 a3a4 + 1 an-1an , 你能否由题( 1)的启发,得到 n T的表达式? 七、教学反思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推导不只一种方法,本节课是通过介绍高斯的算法,探 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该方法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本质,可以进 一步促进学生对等差数列性质的理解,而且该推导过程体现了人类研究、解决问题的 一般思路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得推导公式的“倒序相加法”这一思 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采用了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的三个问题体 现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 方法解决一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15、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 究,尤其是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学生“倒序相加法”思路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德化第一中学陈丽真 点评 本节课以故事引课,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 情。以问题为纽带,通过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由特殊(自然数的前 51 项和)到一般(自然数的前几项和) ,再到一类(等差数列前几项和) , 循序渐进。通过类比Causs 配对求和方法,借助几何直观,启发学生独 立思考,讨论交流,对问题进行层层递进的探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 角度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前几项和公式,从中深刻领会推导过程所蕴涵的 逻辑推理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尖锐性和批

16、 判性。通过精选例题,分层次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必须指出 的是,在用Causs 配对法得到前几项和公式后,如能对此方法做更深入 分析,指出其实质是等差数列的重要性质等距性(即 ,knm l N ,m+n=k+l, 则 am+an=ak+al)的应用,在作业中的探索题中如能加上:数 列an 是等差数列,求 sn=a1a2+a2a3+anan+1则可得到一类问题 (由等差连 续项或连续项倒数)组成的数列求和问题的解决,深化学生对相关问题 的理解。 24、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第5 节第一课时。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是数列这一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