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研讨命题初稿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179865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研讨命题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研讨命题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研讨命题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研讨命题初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研讨命题初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启用前保密 高三语文拉练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到答题卡上面。 第卷阅读题(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独立不迁” 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 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 “独立不迁” 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 理想, 屡遭打击, 毫不动摇, 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2、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 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 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 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 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 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 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

3、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 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 屈原列传 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 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 糟而啜其醨 ?”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 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

4、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 会陷入孤立, 但他不怕孤立, 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 “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 在儒家的典籍中, 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 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 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

5、说来, 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 修斯式的英雄。 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 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 气啊 !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养育了自己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和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是屈原人格美的完整体现,融入到了屈 原的一生之中。 B.“无求”与“苏世”既是屈原的两条做人准则,又是作者对他“独立不迁”人格的进一步补充与阐 释。 C.渔父不满社会的黑暗,成为了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但终究还是选择

6、随波逐流;而屈原则始终坚持 原则,不肯同流合污。 D.“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是指头脑清醒,是非明辨,这既表现了屈原对正直的追求,又体现了他 对真理的维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接着通过大量引用相关作品来分析其人格美的具体表现,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 B.文章借渔父来衬托屈原,从而突出屈原即使会陷入孤立,也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的人 生观。 C.文中引用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 相关资料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 可忽视的。 D.文章紧密围绕屈原“独立不迁” 的人格美, 分别从他的人生经历和相关作品两个

7、维度来分析其人格 的具体表现。 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或许只有在自己的祖国实现其“美政”理想,屈原才不会选择投身汨罗江,以死明志。 B.有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事实叙述,我们便可以确定屈原与渔父的回答确有其事。 C.勇气支撑着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也正因此,他即使明知自己会和鲧一样悲惨,也决不屈己从 俗。 D.“独立不迁” 的人格使得屈原面对社会的黑暗,始终保持清高的人格和清醒的头脑,决不随波逐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小题。 背灵魂回家曾晓文 注 回家的路,总是漫长。 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

8、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终于抵达中原的一座小 城。我已疲惫不堪,更不堪的是对别样重逢的期待。我走进家门,迎面撞见照片上风华正茂的父亲:浓 黑的发是青春见证,鼻梁挺直正如他的个性,而他的眼神穿越岁月的雾霾风尘,明亮坦诚。 照片下是他 留给我的全部遗产:大约三千册书。它们立在质地不同的书架上,却拥有同样静默等候的姿态。 上一次回家是在一年多以前,父亲在尝试了多种疗法后,仍勇士般地与肺癌对峙。谁料不到两个 月,他竟在死神面前折戟沉沙。父亲的照片是黑白的,摄于 20 世纪 50 年代。那时他正在读大学中文系, 文采出众, 担任学生刊物的副主编。他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甚至荣获省级文学

9、奖。他毕业后自愿到东 北边疆小城教中学语文。他在业余时间把 艾子杂说 等多篇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并寄给了史学家吴晗 先生,得到了赞赏和推荐。“文革”伊始,吴晗先生惨遭迫害,父亲因与他的书信往来被定成“黑帮分 子”。他的新鲜出炉的小说集被送回印刷厂打成纸浆,同时被打碎的,还有他的文学梦。我出生那天, 他正被关在 “牛棚” 里“反省罪行” 。他请看守带一张纸条给我的母亲,上面写着给我取的名字。晓文, 通晓文学,他是以我的名字寄托文学梦想啊。 我慢慢地抚触一排排的书籍,书籍上似乎还有父亲的温热。20 世纪 60 年代,父亲被发配到东北 偏远的小山村劳改,7 年后才回城,仍被剥夺教书的权利,只能在学校的

10、工厂里打杂。1976 年夏天,他 因涉嫌“右倾翻案风”蒙冤入狱。在他坐牢的那段日子里,我被邻居唾弃,被同学欺侮,一个人躲在小 屋里读他的藏书,以文学的烛光抵抗了生命中的黑暗。 我决定从父亲的藏书中精选出几箱,海运到加拿大。 翻开每一本书,都有数不清的仓颉创造的精灵跳跃出来,使世界霎时变得不同寻常。在2005 年 2 回国时,我带走了二十四史的前20 本,这一次把后面的46 本装进了纸箱,从此至少拥有了历史的 完整。我找到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知道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著之一,居然一口气买 下了三个译本。 我看到了自己写的几本书。父亲在我出版第一部小说之后,兴奋地买下一百本,送给他 的老学友们

11、, 似乎向他们宣告,我承继了他对文学的拜谒和对文字的热爱,他的文学梦如凤凰涅槃,死 而复生。 我慢慢地取下两部装帧朴素的高考文言文辅导书,那是父亲编著的。几年前, 当他得知自己患 了不治之症, 不顾亲人的反对,抓紧分分秒秒写书。他执教将近半个世纪,决意把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留 给后人。 他不会用电脑打字,只能用手写。 在初稿写就后, 反复校对了五遍。 我难以想象他在接受化疗、 理疗期间是怎样坚持工作的。这两本书总共不过600 多页, 但蓄满意志的力量,在我手上重若千钧,使 我从此在写作中再不敢轻言放弃。 我的目光被普希金诗歌集吸引了。翻开封面, 就如开启岁月的银屏,再次置身于熟悉的场景。多 年前父

12、亲站在四壁皆空的小屋中,慷慨激昂地背诵纪念碑: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 / 它抬起那颗不 肯屈服的头颅/ 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死亡/ 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 将比我的灰烬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 我将永远光荣不朽” 父亲没有成为诗人、作家, 但他得到了众多亲友和学生的爱戴,而我朝朝暮暮用回忆的笔,在无 形中写下他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篇章,如今他的传记在我的世界里铺天盖地。在我们的心中, 耸立着一座 专属于他的“纪念碑”。 几个月后, 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我面对一片纯个人的精神空

13、白,只好在书桌旁坐下来写作。 ? 我请人定制了栎木的书架,还装了灯, 终于把父亲的书一一整齐地摆了上去,郑重得如主持一场 宗教仪式。我与父亲阴阳两隔,但我在很多本书上发现了他的注解、指纹。在传说中,巫师背逝者的灵 魂回家,与生者交流。这些书是成群结队的“巫师”,牵引我与父亲展开不倦的灵魂对话,于是在喧嚣 的尘世,我拥有了一小片安宁的净土。 ? 我身居非中文环境的异国,在业余时间用一支不懈的笔,划一方精神清潭,灵根自植, 使深情的 兰花在水中四季绽放。也许我和千百位海外写作者一起,背载中华文化遗产,永远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正“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以文字“唤醒人们的善良的感情”。 (选自 2

14、015 年 2 月散文 (海外版 ),有删改) 【注】曾晓文,加拿大华裔女作家。 4.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书籍为线索,不但串联了我和父亲热爱文学的故事,而且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B.文章第段说“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是因为我仍 然无法摆脱父亲去世后的悲痛,无心进行整理。 C.文章结尾作者说 “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意在鼓励各国华文作家承担起传播光明与温暖的文 学责任,一起努力潜心写作,创作出经典的时代作品。 D.本文笔调奔放,以他乡人的身份,将回望原乡的姿态,凝成执着而坚定的信念,感情真

15、挚浓烈。 5. 文章第段回忆父亲多年前站在小屋中背诵纪念碑 的场景,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 散文标题“背灵魂回家”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题。 材料一: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了 2016-2020 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显示, 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3% 。2018 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提到:

16、“我国目前存在两种城镇化 率,一种是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另一种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城镇化率 的概念对于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城镇化率的概念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 题。”他说,我国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会导致行政区划调整时一次性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有些地方, 虽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却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没有被统计成为城镇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城镇化率真实性;其次, 城镇化正在以多途径方式进行,并且存在着大量市民融入到城市中,却并 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而城镇化指标对这些情况的反应并不敏感。 材料二: 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看,2015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 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39.9%。 前不久, 国务院印发 关于推动1 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将统筹推进本地和外地非户 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 健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 以上,年均转户1300 万人以上。到2020 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 化率提高到45% 。 材料三: 城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