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汇总》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4176516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肌电图汇总》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肌电图汇总》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肌电图汇总》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肌电图汇总》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肌电图汇总》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肌电图汇总》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肌电图汇总》PPT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肌电图诊断基础及在神经科疾病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卫 华,.,2,电生理诊断目的,补充临床的定位诊断:当根据临床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位诊断存在困难是更具有价值。 (1)辅助临床明确病变的部位 (2)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和发现临床下病变 (3)辅助发现临床不易识别的病变 (4)鉴别中枢和周围神经病变,判断病变累及的范围,.,3,为临床定性诊断提供线索 (1)NCV的测定提示病变部位是轴索损害为主,还是脱髓鞘为主,或二者并重。 (2)某些电生理的特异性所见有助于缩小疾病诊断的范围,甚至是唯一确诊的方法。 (3)有助于判断病变处于急性期、恢复期或稳定期。 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

2、程度,客观评价治疗的效果和判断预后。,.,4,电生理诊断原则,明确病变的解剖分布是电生理诊断的基本内容 (1)能够通过最少的神经和肌肉检测,获得最多的和足够的信息,准确反映患者的病变范围。 (2)检查者应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电生理结合,.,5,重视病变随时间演变的过程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动态分析不同阶段的电生理特点 注意不同检测内容的严重程度和特点以及与临床的相关性,并进行比较,有助于鉴别诊断。 患者存在两种或多种疾病共存或多个部位受累时,需进行鉴别,这是电生理诊断的难点,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6,电生理诊断结论中需注意的问题,描述客观、准确、简捷,尽可能为临床提供最大的帮助 结果的解

3、释必须与临床相结合 能够提示诊断线索,不能进行准确定性,结论中可以提示是否支持临床诊断。 不同患者检查有一定的共性,但每个患者临床各不相同,各有特点,检查应有针对性进行。,.,7,正常值的意义和结果的判断,每个实验室应该具有自己的正常值。 实验室诊断是一种概率性诊断。 检测结果正常时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1)无神经肌肉疾病。 (2)疾病较轻,尚处于正常范围内,需自身前后对比。 (3)测定项目选择不妥或病变较复杂。,.,8,(4)测定时选择的解剖结构不当。 (5)明确的神经、肌肉疾病,但处于急性期、早期或稳定期,特别是神经再生等代偿功能较好时,检查可能无法发现异常。,.,9,测定结果异常并排除测

4、定技术因素后,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检测出的病变能够完全解释患者目前的临床症状。 不能解释临床症状,仅为伴随症状,并非目前临床症状的结果。 测定结果仅为整个疾病的一部分,并不能解释全貌。 测定结果复杂,可能为两种或几种情况合并存在,需要综合分析。,.,10,定位诊断的解剖学基础,脊髓 (1) 前角细胞病变: 仅表现为相应节段支配的肌肉EMG异常和(或)运动传到异常。 (2) 感觉纤维的中枢传入部分受损后存在感觉障碍,但EMG和周围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正常。,.,11,神经根 (1)前根受损: 表现为节段性分布的运动功能障碍,EMG可见相应支配区肌肉神经源性损害和(或)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相应节段棘旁肌

5、EMG也可以异常,与神经丛病变不同。 (2)后根损害: 有根性分布的感觉障碍,但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一般正常。 (3)神经根损害特点 一般为单侧,并以某一个或两个神经根为主。,.,12,神经丛: 一般为单侧受累 (1)相应神经所支配的肌群EMG异常 (2)神经丛感觉纤维处于后根感觉神经节远端,因此病变时感觉传导异常,与根性病变不同。,.,13,周围神经 (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2)多发性单神经病 (3)单神经病,.,14,神经肌肉接头: 病变时近端肌肉受累明显 (1)突触后膜病变:RNS表现为低频刺激波幅递减。 (2)突触前膜病变:RNS表现为高频刺激波幅递增。 (3)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SF

6、EMG表现为颤抖增宽伴有或不伴有阻滞,纤维密度正常。,.,15,肌肉 (1)近端受累为主 (2)EMG检测结果为肌源性损害,而NCV通常正常。 (3)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源性损害时应主要除外结缔组织病、包涵体肌炎、遗传代谢性疾病、副肿瘤综合征等。,.,16,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和意义,一、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 1 检测内容:SCV、MCV、SNAP波幅、面积和时限;MCV:末端潜伏期、CMAPs波幅、面积和时限。电位波形,是否有波形离散。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1)轴索损害 (2)脱髓鞘病变,.,17,3 临床应用 (1)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 (2)嵌压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 (3)神经根和

7、神经丛病变的诊断: 神经根病变时SCV测定通常正常,而神经丛病变时神经传导速度可以正常,但SNAPs可有明显的波幅降低。 (4)前角细胞病变的诊断 (5)肌病的鉴别诊断,.,18,二、EMG 1 检测内容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明确神经源性损害(轴索损害)和肌源性损害;损害的范围和节段;提示病变活动的情况和神经再生的情况 3 临床意义 (1)前角细胞及其以下的运动神经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轴索损害时,EMG可以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的特点,而单纯脱髓鞘病变没有激发轴索损害,则EMG通常无异常。 (2)通过选择不同肌肉进行测定,可以协助进行定位。 (3)肌肉肌病,.,19,三、F波 1 检测内容 2

8、结果判断和意义 反映运动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当刺激点远端正常时,F波异常可以提示神经根、神经丛、近端运动神经的病变。 F波出现率下降,是脱髓鞘病变最早的表现。 3 临床应用 (1)AIDP和CIDP等神经根神经病的诊断 (2)颈椎病、腰椎病神经根病变的辅助诊断,.,20,四、重复神经电刺激(RNS) 1 检测参数:低频RNS(刺激频率5Hz)和高频RNS(刺激频率5Hz)。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病变的诊断,鉴别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病变。 (1)突触后膜病变:低频刺激波幅递减,如MG. (2)突触前膜病变:高频刺激波幅递增,如肌无力综合征和肉毒杆菌毒素中毒。 3 临床应用,.

9、,21,五、瞬目反射 1 检测内容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3 临床应用 (1)三叉神经、面神经通路周围和中枢病变的辅助定位诊断,特别是脑干外病变的诊断。 (2)判断面神经炎的预后。 (3)眼睑痉挛或面肌痉挛者,潜伏期可以缩短,波幅增高 (4)部分PD患者瞬目反射的波幅可以增高。,.,22,六、H反射 1 测定参数 2 结果判断和意义 反映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通路的病变,有助于发现反射弧近端的病变。 3 临床应用 (1)S1神经根病变的诊断 (2)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病也表现为异常。,.,23,七、单纤维肌电图(SFEMG) 1 测定参数 颤抖(jitter)值和纤维密度以及是否伴有阻滞。 2 结果判

10、断和意义 颤抖和阻滞反映神经肌肉接头的病变,表现为颤抖的增宽,严重时出现阻滞。纤维密度反映神经再生支配的情况。 3 临床应用 (1)MG:颤抖的增宽,严重时可见阻滞。纤维密度通常正常。 (2)ALS、颈椎病和周围神经病:颤抖的增宽、伴有阻滞和纤维密度增高。 (3)肌炎:纤维密度增高,.,24,正常肌电图,针电极插入及肌肉放松时的肌电图 1 插入电位:指针电极插入挪动和叩击时,因针电极对肌肉纤维或神经的机械刺激及损伤作用而猝发的电位 正常肌肉插入电位持续时间短,针电极一旦停止移动,插入电位迅速消失,.,25,2 终板活动 针极插在终板区或肌肉神经纤维引起 3 电静息 肌肉完全放松时,不出现肌电位

11、,示波屏上成一条直线,.,26,轻收缩时的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正常肌肉随意收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 时限:指运动单位电位变化的总时间 波幅:运动单位电位的电压代表肌纤维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的总和,可通过对最高的正向和负向间的距离来进行测定 波形: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形由离开基线的偏转次数决定。单相、双相、多相电位,.,27,肌肉不同程度用力收缩时的肌电图,单纯相:轻度用力收缩,只有几个运动单位参加收缩。 混合相:中等度用力,动员较多的运动单位参加收缩,致使有些区域电位密集,不能分辨出单个电位,有些区域仍可见单个运动单位。 干扰相:肌肉最大用力收缩时,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并且放电频率增高

12、,致使运动单位电位彼此重叠而无法分出单个电位。,.,28,异常肌电图,.,29,针电极插入及肌肉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插入电位延长:针极插入、挪动时骤然出现电位排放,针极挪动停止后电位并不立即消失,但数量、频率逐渐减少以至消失,挪动针极后又重新出现。 病理意义:插入电位延长常见于神经源性疾病,在周围神经损伤中最常见,肌炎、肌强直中也可见到,.,30,纤颤电位:单根肌纤维自发性收缩产生的电位,以起始为正向、短时限、低电压节律较整齐为其特点。时限大多3.0ms,电压300uv 病理意义:失神经支配;电解质改变;肌炎;肌纤维的破坏等,.,31,正相电位:常为双相,起始呈宽大的正相,其后接续一负向迤迨

13、病理意义:失神经支配;电解质改变;肌炎;肌纤维的破坏等,.,32,束颤电位:自发的运动单位电位,与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区别:(1)自发的,时限宽,电压高(2)频率慢,节律性差,发放不规则 病理意义:常见于前角病变,必须与纤颤、正向电位同时存在才有意义,.,33,群放电位:节律性、阵发性放电,由群化的运动单位电位组成,.,34,强直样电位与肌强直电位 肌强直样电位:针极插入后技法的一系列高频放电,突然出现、突然消失,波幅和频率通常没有变化 肌强直电位:插入电位延长的一种特殊形式,属针极插入挪动的瞬间所猝发的高频放电,典型特征是波幅和频率递增递减。 病理意义:见于肌强直疾病,少数神经源性疾病和肌

14、源性疾病,.,35,轻收缩时异常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电压的改变:偏离正常值的 病理意义: 时限延长、电压增高: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及陈旧性周围神经损伤、卡压、小儿产伤等 时限缩短、电压降低:肌源性疾病 时限延长、电压降低:周围神经损伤 多相电位数量增多() 短棘波多相电位:神经再生早期;肌源性疾病 群多相电位:时限较长,可达,见于陈旧性神经损伤脊髓前角细胞疾病,.,36,重收缩时异常肌电图,完全无运动单位电位:严重的神经肌肉疾患、神经失 用、癔症性瘫痪 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单纯相或少量运动单位电位出 现是神经源性病变的典型表现 病理干扰相:见于肌病患者,.,37,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运动神经

15、传导() 潜伏期(latency,LAT):由不同点施以刺激到出现诱发电位的时间,两个端点的LAT之差称为传导时间 近端、远端刺激点间距离(mm) 近端刺激点诱发电位LAT-远端刺激点诱发电位LAT,运动神经传导(m/s)=,.,38,感觉神经传导(SNCV) 顺向法:在神经远端刺激,在近端记录神经的感觉电位 逆向法:在近端刺激神经干,在远端纪录神经的感觉电位。 刺激与记录点间的距离(mm)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m)= 诱发电位的LAT(ms),.,39,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技术和生理因素 技术因素 温度:皮肤温度降低时,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 年龄:老年人传导速度下降、波幅降低 上肢神经的运

16、动传导速度比下肢快,近端神经传导速度比远端快、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运动神经快,.,40,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病理因素 髓鞘脱失:传导速度减慢 神经轴突直径改变: 神经轴突断裂,经一定时间后传导性可完全消失 神经轴突变性、再生、直径变细,传导速度减慢,诱发电位波幅减低 机械压迫:传导减慢或传导中断 缺血:传导速度减慢,.,41,神经肌肉疾病肌电鉴别,.,42,F 波,F波:对神经施加超强刺激,在肌肉动作电位(M波)后续一低波幅动作电位。这一电位多出现在手、足部小肌肉,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减小。当刺激位置向中心移动时潜伏期缩短。,.,43,F波的刺激条件,表面电极的阴极置于神经干的近端,阳极在远端 刺激强度选择阈上30%,频率103000Hz,放大倍数100500uv/cm,扫描速度510ms/cm 常选用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神经,.,44,F波的检测,F波的平均出现频率 F波的出现率与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有关,频率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