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题目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4174112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题目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题目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题目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题目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题目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题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题目(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填空、判断对错、名词解释、简答(2道)、论述(2*20)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释和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情况名词解释:词汇爆炸:1.5岁2岁左右,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激增,称为“词汇爆炸”。本我:包括性(力比多)和攻击性两种基本的本能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代表理性和常识,受“现实原则”支配,负责调解“本我”和外界的关系。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受“理想原则”支配。母婴依恋:婴儿与母亲之间所形成的由爱连接起来的永久性心理联系,婴儿努力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的亲切的身体联系。 母性行为。 婴儿表现为:信号行为模式(微笑、啼哭、注视、发出响声等) 行为模式(吮吸乳汁、目光追随母

2、亲、抓住母亲不放等)多元智力结构论:(加德纳提出)人类至少存在8种以上与生俱来的智能。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情绪智力:简称情商EQ,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绪智力包括6个方面。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管理,持久力。表情的社会性参照:婴儿根据面部表情,理解或解释他人情绪反应的能力。6.7个月即可参照母亲的表情复习内容:u 婴儿社会性微笑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自发性的笑(0-5周)1. 内源性微笑,出生2-12小时

3、,“嘴的微笑”。2. 可自发产生,是生物节律的反应,睡觉时最普遍。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1. 外源性微笑,人声和面孔容易引起,尤其是母亲的声音。2. “无选择”:对不同人是不加区分的。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1. 对熟悉的人无拘无束地笑,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陌生人有种警惕性的注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2. 有助于依恋的形成。u 儿童主要的恐惧的发展: 会引起极度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或呆板不动,使思维受压抑,感知狭窄,动作笨拙。 长期处于恐惧之中,孩子往往形成胆子小、怯懦、退缩的个性。 警戒信号儿童常见恐惧:1. 怕生(6-8个月) 即陌生人焦虑:

4、陌生人的出现会使孩子感到害怕、焦虑的现象。 原因:儿童将陌生人与导致恐惧的潜在危险相联系。 怕生的处理要点:(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2) 有意识地增加孩子和其他成人接触的机会。(3) 陌生人以适当的形式接近孩子。(慢慢接近孩子,说话轻柔,在一旁与孩子玩耍)(4) 母亲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当孩子感到害怕时,母亲能抱着孩子最好)2. 分离焦虑(6-7月产生,12-18个月达到高峰) 即婴儿与依恋的人(通常母亲)分离时,表现得伤心、痛苦,拒绝分离。 原因:母亲不在=不舒适;不能确定母亲能很快地回来。*皮亚杰:客体永久性认识3. 预测性恐惧(成人多如此,预测事情未发生)(12个月左右) 随想象的发展

5、,孩子会出现怕黑、怕坏人、怕大灰狼等。 现象:儿童3-6岁时,对大声或大声物体、没见过或不常见的东西、独自一人、在很多孩子中间的惧怕减少;对夜晚、想像中的妖怪、幽灵的惧怕增加。 如何处理孩子的恐惧感:1. 正确对待孩子的害怕心理: 害怕是种错误? 害怕的孩子不讨人喜欢?害怕=胆小 实质:害怕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部分 帮助孩子克服害怕心理的2个必需:耐心,时间2. 成人的帮助:方法一:谈话,倾听和交谈;不必害怕等;被动地倾听,全神贯注,用眼神交流,用玩具交流。方法二:童话的故事。童话的启示:生活就是这样,会有危险和害怕出现,但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人甚至会寻找害怕。(*尤其在谈话不能奏效的时候

6、)方法三:画画和塑像。孩子常自觉地拿笔画画,表现害怕。重复画熟悉的模式可以强化安全感。用较暗颜色(如黑云黑太阳),或用特定颜色(如黑)表达心理上的伤痛如焦虑、悲伤、恐惧。 2-3岁儿童可以用涂鸦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孩子可以象征性地克服害怕,如在纸上打败恶魔,把恶魔塑像压碎。成人不应评价孩子的画的好坏。要认真询问,和孩子交流。u 依恋类型及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一)依恋类型:1. 安全型依恋:特点:婴儿单独与母亲一起时主动探索,对陌生人反应比较积极;(最)喜欢与母亲接近;分离时焦躁不安,母亲离开,明显的哭闹和不安;母亲回来,兴奋,易抚慰,很快平静,继续游戏。2. 回避型依恋:特点:对母亲采取

7、回避的态度;分离时基本没有分离焦虑的表现;对陌生人无太大的焦虑和不安;“无依恋”的婴儿。3. 拒绝型(矛盾型)依恋:特点:对母亲怀有矛盾的情感。紧靠母亲时很少有探索行为;陌生情境哭得最多,玩耍最少;母亲离开时非常苦恼、不安和反抗;母亲回来表现得很生气,拒绝接触,不易抚慰,很难继续游戏。4. 混乱型/迷惑型依恋:(梅因等人,1986)特点:缺乏对陌生情境的一致策略,行为组织性很差;同时表现出寻求亲近与回避的矛盾行为;有时对父母像陌生人一样的谨慎;是一种最不安全的依恋。(二)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1. 主要是第一年母亲与婴儿的相互作用2. 关键是母亲的敏感性和积极反应的程度 母亲的特点:回避型:对婴儿

8、的情感需求不敏感,或缺乏温情,表情呆滞矛盾型:情绪变化大,对婴儿的情感需要反应不一安全型:负责任的、敏感的、充满爱心的3. 也受婴儿特征的影响例如对儿童的气质在亲子依恋中的作用及气质和依恋关系的研究:敢于交往、主动接近陌生环境的孩子易形成安全型依恋,而对新环境、新事物、退缩和胆怯的孩子易形成不安全依恋(中间两种依恋是不安全的)u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 自我认识(1)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到自己身体各部分(1岁左右)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约15个月)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约2岁)(2) 对自己的行动的意识的出现(1岁左右)“自己来”,是自我调节和监督能力的基础(3) 对自

9、己心理活动的意识3岁左右,知道“愿意”“不愿意”,会按照要求“注意”*大约2岁时,儿童会用“我”称呼自己,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2. 幼儿自我评价 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依从性评价)。 一般情况下,幼儿过高评价自己。3. 幼儿自我调节受自我控制能力的制约,自我调节水平较低;“延迟满足”实验外部监督自我监督u 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一)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气质类型神经类型特点(心理表现)胆汁质强/不平衡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多血质强/平衡活泼、灵活,好交际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迟缓、有耐性抑郁质弱敏感,畏缩,孤僻(二) 偏重活动性的气质类型托马斯和奇斯划分儿童气质类型的9个

10、维度:活跃水平,节律性,注意分散性,接近/退缩,适应性,注意广度/持久性,反映的紧张度(强度),反应阈限,情绪状态(心情质量)1. 易于适应环境的孩子 吃、睡有规律,易适应新环境 总是情绪愉快;爱玩,对成人的招呼反应较强 一直受成人的关怀和注意2. 难适应环境的孩子 进食时烦躁不安,睡眠不规则 对新刺激畏缩、不易接受变化 心情总是不好,不易抚慰,游戏时也不愉快 与成人之间关系不密切3. 慢慢适应环境的孩子 安静、退缩,对新事物适应缓慢 成人坚持和他积极接触,会逐渐产生良好反应 无压力时,对新刺激缓慢发生兴趣慢慢活跃 其发展因成人的抚爱和教育情况的不同而分化4. 混合型气质,不属于任何一种类型u

11、 幼儿性格的特点:1. 活泼好动性格发展:勤劳 / 懒惰(成人总是限制、干涉,包办代替)2. 好奇、好问性格发展:勤奋好学(探索、爱思考),进取心强 / 懒于思考、自卑(约束过多)3. 易冲动、自制力差性格发展:深思熟虑、坦率、诚实 / 马虎,持久性差,情绪不稳4. 缺乏自信心、模仿心强性格发展:独立性强 / 人云亦云 注意:儿童性格是后天随外界环境和教育影响而产生变化的,成人须重视对儿童的性格培养;良好性格的基础是对母亲的安全感、依恋感的建立;(性格表现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年龄越大,人与人之间生活经验的差异越大,性格差异越大。u 埃里克森、弗洛伊德个性发展阶段理论(主

12、要观点及阶段划分):(一)弗洛伊德:1. 观点:人的一切行为,是以性能量力比多为动力的。人的儿童早期(0-5岁)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正常与否。2. 阶段划分:(1)口唇期(0-1岁)口唇刺激是愉快的来源(吮吸、吃手指、咬东西)若基本满足:乐观,信任不良个性发展:悲观猜忌,吸烟酗酒贪吃,爱挖苦人,收集东西,爱受骗(2)肛门期(1-3岁)快感来自与排泄和控制大小便喜欢“释放与控制类”游戏个性发展:浪费,不整洁,慷慨大方/吝啬过分注意小节,洁癖,完美主义(3)生殖器期(3-5岁)认识性别,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固执不稳,动荡不安的时期超我开始形成恋父,恋母情结稍后会转化为同性

13、父母为楷模攻击性,性偏离*(4)潜伏期(6岁-青春期前)力比多受到压抑,快乐来自外界喜欢学习,游戏,运动,同伴等为未来生活做准备*(5)生殖期(青春期)追求异性。恋爱,婚姻,建立自己的生活前面阶段遗留的问题都会表现出来启示:看到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但过于强调心理性与的重要性(本能决定论,泛性论)(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每个阶段有一个新的主要冲突(发展任务)【第一阶段】 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发展任务:培养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新人来自于儿童与看护者(母亲)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儿童拥有良好的饮食、排泄、睡眠) 将来在社会上形成易于

14、信赖和满足的人 【第二阶段】自主对自我怀疑(1.5-3岁) 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怯和疑虑 儿童产生了能够控制周围的任何事物的自主感,渴望独立 父母给予宽松而有一定制约的环境 过分约束、惩罚,导致儿童自我怀疑,将来永久性地怀疑自己的能力。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形成主动感,获得性别角色,克服内疚感 是好学的时期,有想做好孩子的心理 如果压抑,以后学习和工作上就缺上主动性和进取心 有喜有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缓解和解决前面遗留的问题。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1)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在学习上得到鼓励,就发展勤奋感,反之就自卑 *【第五阶段】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 建立统一感,防止同意混乱感,是个性成熟的关键时期 同一感是指个人的内心状态和外部行为,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之感,是知道自己将来怎样生活的感觉 建立了同一性,成为一个成年人,否则会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发展亲密感,建立美满婚姻,获得幸福感 恋爱,结婚 *【第七阶段】创造对停滞或关心下一代对自我关注(成年中期) 发展关心的品质,避免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例如为儿童捐款,出版儿童读物,直接与儿童交往 *【第八阶段】完善对失望(成年晚期) 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