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4173024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道法自然的智慧“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

2、”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然。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该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

3、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

4、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

5、,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的运行效法自然,“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是道家的核心理念。B、“道法自然”折射的价值取向是自然主义,旨在使人类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这与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C、道家崇尚“自然”,“自然”最初是与人为相对的,后经变化发展,其含义更为丰富,可多角度解读。D、汤一介和冯友兰先生对道家的价值取向存在共同的认识,都认为道家的价值于“自然主义”和“复

6、归自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通过对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分析比较,揭示了二者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B、文章引用老子原文和专家解读,详细地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具体含义,为下文提出“环境伦理”的观点张本。C、文章阐释了“道法自然”的概念,分析了“道法自然”对人们思想认识的影响,最后对人类提出要求和希望。D、文章紧紧围绕标题“道法自然的智慧”展开论述,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和谐,所以人类必须首先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生存的物质问题

7、。B、道教对自然的认识富有科学性,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它对我国医药学术的发达贡献较多即是明证。C、“道法自然”实际上就是提倡人类的活动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庖丁解牛就体现了这一观点。D、现代仿生学就是基于“道法自然”而进行的实践,这样顺势而为就会事半功倍,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会更快更好。(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COVID-19)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再一次将病毒学研究和防控推上了风口浪尖。那么,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是如何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呢?众所周知,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

8、复制,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根据病毒的传播路线,可以把宿主划分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自然宿主是指除人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在此仅适用于动物病毒)。以蝙蝠为例,号称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里,蝙蝠至少是其中六种的自然宿主(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SARS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堪称“毒霸”。然而,蝙蝠却能与这些病毒长期相安无事,成为了高致病性病原的“炼丹炉”,主要是因为蝙蝠进化出了两项“超能力”。一是蝙蝠在飞行中的体温可高达40,使大部分病毒被杀死,只有小部分病毒得以进化;二是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

9、较低,针对病毒的攻击不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因此,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目前,科学家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故推测其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中间宿主,顾名思义,就是处于中间阶段的宿主,可以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中间宿主常常作为媒介,将病毒“运输”到人类身上,中间宿主可以包括多个物种。根据我们目前对病毒的认识,如果一种此前并不能感染人类的病毒,想要变得能够感染人类,一定存在中间宿主使其快速进化,进化方式主要分为基因重组和基因适应性突变两种。因此,寻找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显得尤为重要。正

10、是中间宿主为病毒提供了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机会,只有隔绝了中间宿主,才算真正隔离了传染源。虽然目前关于中间宿主的研究尚未有定论,但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大致梳理出新型冠状病毒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一条可能路线:寄生于自然宿主蝙蝠体内的某种冠状病毒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了水貂、穿山甲等潜在中间宿主。该病毒在中间宿主体内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突变或与其他冠状病毒进行基因重组,从而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感染后的中间宿主进入市场后,将病毒传给了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在发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的新型人兽共患病原后,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疑是确定这种新型病毒是否具备在人际中传播的能力,也就是病毒在终宿主人体内发生的故事。病毒

11、进入人体后仍会不断发生变异以更好地适应人体环境,最终获得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能力,至此病毒才算完成了它的终极“使命”。(摘编自白志华我们为什么要找病毒的中间宿主?中国科普博览2020年2月14日)材料二:材料三:在上海,有80台红外触发相机,正在日夜记录着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无论是国庆、元旦前后的游园高峰,还是这个疫情阴云笼罩下的闭园时期。我们试图完整地调查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分布、习性、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查地点包括了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闵行体育公园、复旦大学校园、南汇城郊、浦江郊野公园、顾村公园等区域。今天这个网络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一

12、刻不停地记录着。完成这些调查工作的,除了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外,还有一个近百名市民构成的“公民科学家”团队。这些无接触的调查,最大程度避免了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风险。与此同时,每一名“公民科学家”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在项目中都会输入自己对于更好的城市生态的期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管理充满挑战,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终点的旅程。和荒野不同,城市没法给野生动物找到天堂一样不被打扰的栖息地,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而一次一次的教训证明,投毒、扑杀这些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摘编自王放疫情之下,我们在上海

13、的八十个探头,监测着城市野生动物,果壳网2020年2月9日)4、下列对“病毒宿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而在其唯一的终宿主人体内依然可能发生变异。B、堪称“毒霸”的蝙蝠,被确定是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SARS等病毒的共同宿主,因此,也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C、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是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敏感性更高更强大密切相关的,而且,它飞行时的高体温也帮忙杀死了许多病毒。D、 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并可能使其实现基因重

14、组或基因适应性突变,进而感染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与SARS病毒,都在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之列,它们的致死率都高于新型冠状病毒,但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警惕不能因此放松。B、病毒的中间宿主既有野生动物,如黑猩猩、森林羚羊,又有人类豢养的动物,如马、猪,这说明单靠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并不能隔绝新型病毒传染人类。C、如果在城市里发现蝙蝠这个“毒霸”,应当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并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行驱逐或扑杀,这样才能保护城市居民远离病毒带来的传染风险。D、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和上海市民“公民科学家”团队利用红

15、外触发相机,来调查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能最大程度避免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6、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此决定出台的必要性。(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3分)理 水(节选) 鲁 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

16、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局里的大厅上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