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171332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9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附答案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 卷 (附答案解析 ) (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持续 8 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 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 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 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

2、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 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 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 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 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 世纪, 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 弗分析说, 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 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 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

3、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 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 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 到满足了。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 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 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 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 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 路又陷入没落。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 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 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期,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

4、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 陆路衰落, 海路 开始发达, 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 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 年 5 月 12 日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安史之乱 ” 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 落。 B. 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

5、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 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 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 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 的重要性。 B. 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 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 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 路已经没落了。 D. 文

6、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 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 “ 安史之乱 ” ,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 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 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 如果明朝没有“ 寸板不许下海” 的禁令,清朝没有“ 禁海令 ” 和“ 迁海令 ” ,那么中国海 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 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

7、了,可见开放、交 流非常重要。 【答案】 1. C 2.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 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 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A项,“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是错误的。由原文“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 可知,属于扩大范围。 B项,“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表述不合适,由原文“吐蕃乘 机北上占据河陇, 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 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

8、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可知,唐朝 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属于以偏概全。 D项,“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是错误的。由原文“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 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 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可知,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凶为劫杀蒙古商队、侮 辱蒙古使臣,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梳理文章的内 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

9、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 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 3 生活的重要性”说法错误,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 珠宝。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 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

10、质,将 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 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推断错误, 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 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 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

11、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 采取了“删” ( 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 (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 (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 ( 胡乱拼凑、东拉西 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 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 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

12、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 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 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 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 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 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 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 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

13、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 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 粼粼波光, 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 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 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 “蓝墨 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4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 能拯救楚国, 却用死成就了 离骚 一样,忽然觉得, 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

14、叶了, 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 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 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 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 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 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 整个贫乏的生活, 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 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

15、为精 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 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 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 岸,插艾蒿、 挂菖蒲、 吃粽子、 竞龙舟, 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 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 对河流而言, 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 对三闾大夫而言, 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

16、, 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 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 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 中蕴含的真谛, 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 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 或许更像 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 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 (2016 年 5 月 21)有删改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 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