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168057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23 课马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3. 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包括二则 二则 马说 唐 诗二首。有的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学习本单元,能感 受到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

2、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语文要素: 学习本单元,反复诵读诗文,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 中精彩的语句。 学习感受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 情感陶冶。 马说解析 人文主题: 理解韩愈在文中寄托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以及对统治者埋没、 摧残人才的讽刺、 针砭和控诉。 语文要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 意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题导入 2 教师语言: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一篇文章马说。说在古代为一 种说议文体,即说说谈谈,这儿

3、可以理解为议马、说说马的文章。 【设计意图】导入课题。 了解作者 教师语言: “唐有韩柳、宋有欧苏”。这里的“韩”就是本文作者韩愈。 【出示资料】 韩愈( 768824) ,字退之,河南省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 “昌黎 先生”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早孤,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八年 (792 年)登进士第, 两任节度推官, 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 史馆修撰、 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 (817 年) ,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 “淮 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病逝,

4、 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 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 、 “气盛言宜” 、 “务去陈言” 、 “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 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 积累文言字词 1. 【课件出示】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需注意的字音、 字义:衹辱于骈死 槽枥粟 一石食马者例: 骈 pi n 古时单马 为马,双马为骈,三马为骖

5、,四马为驷。骈为两两相对,课文里指成双成对。 (2)通假字食马者: “食”通“饲” ,喂养。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 ,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 ,表示疑问, 相当于“吗”。 (3)一词多义根据语境,辨清一个词的不同义项,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饲养。一食或尽粟 一旦:吃。一食:一顿。 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即使。 学生活动: 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归纳笔记。 翻译句子 2. 【课件出示】反复诵读,翻译句子,疏通文意。

6、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 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辱没,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 3 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 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 力气不足,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 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 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其

7、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设计意图】积累文言词句,疏通文意,帮助理解文意。 圈画要点 1. 【课件出示】阅读文章,圈画要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回答问题。 (1)马吃什么? (2)马住在哪里? (3)赶马的工具用什么? (4)马的分类是什么? (5)喂马的是谁? (6)能辨别马的是谁? (7)哪个字能够表达“双马”? 明确: 关于马说 2. 【课件出示】 马说的写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 年)至十六年(800 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 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却是“待命” 40 余日,而“志不得通” 。尽管 如此,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 之首的韩

8、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 不会遁迹山林,他渴望自己能像千里马一样遇见伯乐,有用武之地。 【课件出示】 马说的构思缘起: 伯乐相马的故事。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 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 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 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 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 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可见,

9、假如没有伯乐的慧 眼发现,那么又有谁知道这是可以纵横驰骋的千里马呢? 教师语言: 我们可以看出, 韩愈是借此文表达自己能像千里马一样遇见伯乐,有用武之地。 请大家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想象自己就是韩愈,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 揣摩文意,朗读课文。 教师总结: 4 千里马是这样依赖伯乐,人才同样需要有识之士的慧眼。韩愈由千里马想到当时社会众 多优秀人才受迫害、被埋没,想到自己壮志难酬,于是从这个故事中挖掘出新意,构思创作 写成马说 。大家都朗读得非常流利,很有感情,声音嘹亮。 【设计意图】 感知文意, 依据对文章背景, 帮助理解作者写作意图,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课后活动 请大家结合内容思考并分

10、析,韩愈运用了什么写法? 【设计意图】思考写法,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分析导入 教师语言: 韩愈依托千里马的遭遇寄寓了自己愤懑不平的人生感慨,并对统治者的埋没人才进行控 诉。上节课的作业请大家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请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简单说明理 由。明确:这篇文章暗含讽喻,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慨,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 【课件出示】 托物寓意是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述主观的情思,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 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 运用此种写法, 需要注意寻找托事与寓意之间的某些共同点,以显示出两者之间的一致 性。文中所说的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

11、常用来比喻人才。传说中, 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伯乐善 于发现千里马,因此后来人们用伯乐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上节课作业的分析,导入本节课研讨重点文章写法及思路的分 析。 分析文章议论性 教师语言: 那么我们来看看韩愈是如何用千里马和伯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说到观点, 大家是否 感觉到了,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 教师语言: 是的,这是一篇议论性文章。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活动: 读文,分析讨论。明确: 1. 题目 “说” ,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既可用以说明和议论,也可用来 5 抒发感情。马

12、说:即阐述作者对“千里马”(人才)的见解。 2. 文章思路 文章开头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按照语意,第 一句划线的“有”可解释为“发现”,第二句划线的“有”当解释为“存在”。文章开端先声 夺人, 提出中心论点,强调了伯乐地位的重要性,对于发现千里马,舍之其谁?说明千里马 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千里马是经常存在的,只是伯乐那样的高人很少见,按此逻辑就顺理成 章引出千里马常被埋没的社会现象。 在正面提出论点后,作者从反面着笔,分层次论证千里马的遭遇,来证明论点。请阅读 这几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骈死” 就是“成批地死”

13、 。这是千里马遭遇的第一个极端死马。尊贵的千里马受尽了无知低贱 人的腌臜气, 再加上成批的死亡。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对世人 是无所谓的。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能形容。 那么千里马遭遇的第二个极端是什么呢? 我们来阅读这一段: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 一段突出表现千里马和食马者的矛盾,食马者是愚昧无知的,他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非同一 般,因而千里马遭遇的第二个极端是饿马。请读“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马每天都挨饿,终究力 不足,甚至想和平常马一样能吃饱都做不

14、到,又怎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呢?它的心中真是充 满了抑郁不平。 千里马遭遇的第三个极端是怎样的呢? 我们来阅读这几句: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 “天下无马! ” 这便是第三个极端冤马。食马者不懂装懂,拿着马鞭, 面对着被摧残得不成样子的 千里马,非常肯定地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千里马物质上得不到保障,精神上更是不能得 到沟通,因此千里马被埋没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来品读结尾句: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突出表现 “无马” 与“不 知马”的矛盾,其中“不知马”是主要矛盾。“无马”是先天缺陷, “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 的犯罪!作者慨叹

15、千里马,亦是慨叹人生与之类似的悲凉:千里马本有与常马不同的特质, 可是无知的食马者却使它受辱、挨饿、 蒙冤直至死亡; 社会上的人才不也是同样因为统治者 的昏庸而备受摧残、窘困潦倒吗?唉!能让人才得以施展的伯乐在哪里呀! 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借助千里马的具体形象说明深刻的道理。通过千里马的 “死马” “饿马” “冤马” 的遭遇,说马亦说己,更是说时代,托物寓意,情理交融,深刻批判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压 抑和埋没现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 教师语言: 文章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的遭遇, 比喻当时社会贤才难遇明主,用描写、 议论等表达方式寄寓作者对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现实的慨

16、叹。现在同学们对马说以托 物寓意的方式表达主题有所了解,对这类文学样式的把握还需多读多体会。 【设计意图】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作者如何借助千里马说理寄情。 6 了解虚词 教师语言: 接下来,我们从遣词造句角度学习如何借助虚词表情达意。 【课件出示】 虚词就是与“实词”相对的词。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功能的词。虚 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叹词、 拟声词等六类。 虚词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比实词要高得多。虚词在汉语中起着更为重 要的语法作用。 一个虚词用得好,不仅能使它所在的句子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而且往往会 把整段、乃至整篇文字都搞活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文言虚词共 18 个: 而、 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言虚词中, 跟语气表达有关的是助词(如 “也” ) 、 连词(如 “而”) 、 副词(如“其”) 和叹词(如“呜呼” )等。 虚词的作用 教师语言: 请大家反复朗读,琢磨句中虚词加入后对语气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朗读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