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锋相对步步为营——学习反驳-作文教学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4149919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锋相对步步为营——学习反驳-作文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针锋相对步步为营——学习反驳-作文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锋相对步步为营——学习反驳-作文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锋相对步步为营——学习反驳-作文教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锋相对,步步为营学习反驳-作文教学贾艳霞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论证文体,主要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批驳不同的见解或主张,在论证时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因此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更有力度,揭露也更加透彻。在驳论文写作中,要驳倒对方的论点,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下面就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谈一谈几种较为常见的反驳方法,供大家参考。一、针锋相对,直接驳斥反驳就是对论

2、敌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的荒谬和虚假。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直接驳斥,即用正确的论点和事实直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这是驳论文中最常见的方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如“知足常乐”析不知足才常乐一文的立论: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这里,先提出原论点“知足常乐”,而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与原论点相反的新论点,即“不知足才常乐”。二、以退为进,归谬反驳归谬法,是指为证明对方论点是虚假的,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将论敌的论点进行合理的引申,或者按对方的论点

3、进行推断,直接导致极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归谬法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的“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其特点:设假为真,欲擒故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驳有力,一语破的。如也谈“亲自”一文的论证:近几年来,一提到领导干部做什么事,往往就用“亲自”二字,什么“亲自下到基层”“亲自检查工作”“亲临现场”等等。倘若报纸有一天出现下面的字样,不知读者该作何感想:“某姓农民,黎明即起,亲自拿起农具,亲自甩开膀子锄地”“某校教师,作风过硬,亲自给学生讲课。”这样的好事数不胜数,演员亲自上台,司机亲自开车,厨师亲自掌勺深入基层,了解下情

4、,本来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分内的事。但新闻报道往往对这类事情做了过火的宣传,对这种现象,有人习以为常,有人不以为意,有人不置可否。文章对这种现象并没有直接进行批驳,而是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推理,使人们一眼就看出这种说法的荒谬,这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三、正面证明,反面驳斥反证法是提出并论证与对方相反的观点,从而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针对有人提出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列举了自古到今的许多中国人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事例,明确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部,那简直是诬蔑。”这样那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也就不攻自破。运用反证法

5、必须注意:文章中必须有两个论点,且这两个论点是必须完全对立的,这就是抓住关键,击中要害,否则反面论证就会失去作用。四、铿锵有力,反问驳斥反问句常常不需要回答,因为它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答案就包含于问句之中。同一个意思,反问句比其他句式显得更有力度。比如“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比“是这样”有力得多。因此,反驳中,经常使用反问。比如针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样的言论,就可以采用反问驳斥:古往今来,人类尚未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比比皆是,难道都不谈道德了吗?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亚难道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在国困民乏的索马里难道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回曾经只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逆境中,他不是照样严身律己有理性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不是还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所以说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连串的反问,显得气势磅礴,力大无比,驳得对方无话可说。当然,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我们在辩论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灵活处理,恰当选用,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反驳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