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犹豫傍徨中思考人生——《兰亭序》研读(李云东)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4149900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犹豫傍徨中思考人生——《兰亭序》研读(李云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犹豫傍徨中思考人生——《兰亭序》研读(李云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犹豫傍徨中思考人生——《兰亭序》研读(李云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犹豫傍徨中思考人生——《兰亭序》研读(李云东)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犹豫傍徨中思考人生——《兰亭序》研读(李云东)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犹豫傍徨中思考人生——《兰亭序》研读(李云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犹豫傍徨中思考人生——《兰亭序》研读(李云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犹豫傍徨中思考人生兰亭序研读(李云东)周国平:当热爱人生的心灵,一旦对人生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疑问,这颗心灵就失去了安宁,注定要同悲观主义的幽灵进行永世的抗争,漂泊在重新寻求人生意义的前途未卜的路程上。钱钟书说:“羲之此序,低徊慨叹,情溢于辞,殊有徘恻之致;究其心蕴,析以文理,反杀风景。”(王羲之写这篇文章,有低头徘徊感叹伤心之情,情感充溢于文章词语之中;应追究其中的心里内涵,如果分析文章的结构条理,反而大煞风景)一、写作背景,社会的悲剧造成社会精英知识分子价值观的逆转两晋时期,社会动乱,内忧外患,生命十分廉价,朝不保夕。西晋的灭亡,生活的艰辛,让知识分子感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虚无,如果通过自己的

2、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个糟糕的时代历程,那么,自己的价值就得重新掂量。我们看到的魏晋风流,个性十分潇洒,在表层次的率性之下,其实掩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价值观的逆转。儒家的观点主张积极入世,按钱理群先生的说法,就是孔子希望大家帮忙,扶一下政权这辆破车,但破车终究是破车,不太好扶。“永和”是东晋穆皇帝年号,“永和元年春正月甲戌朔,六月癸亥,地震。秋七月庚午,持节、都尉江荆司梁雍益宁七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征西将军、都亭侯庾翼卒。翼部将于瓚、戴羲等杀冠军将军曹据,举兵反,安西司马硃焘讨平之”。永和元年至九年,兵灾,地震,瘟疫,无时不在。兰亭序,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我们可以透过这个文本,去触及作者内

3、心世界的感伤。知识分子,已不再以出仕为荣,而是以寄情山水,逍遥自在为情感寄托,但是,作为政府的一员,他们虽然悲观,但也做了很多实事,却也无力回天,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凉。我们透过下列几句“兰亭诗”可一观当时人物的心态。曹茂之时来谁不怀,寄散山林间。尚想方外宾,迢迢有余闲。王徽之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阿。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秀薄粲颖,疏松笼崖。游羽扇霄,鳞跃清池。归目寄欢,心冥二奇。 谢安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逈霄垂雾,凝泉散流。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二、“修禊事也”

4、,实为社会进行祈福活动,也是自我的精神救赎“修禊事也”,就是人们进行去灾祈福的活动。王羲之做了三年会稽内史。从351年开始做的,第三年开这兰亭会。这一年他看到了很多死掉的人。他有这样的一段话:“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他管的地方很大,管到宁波,党政军一起抓。开兰亭聚会,是为了祈福。无灾,就不用祈福。祸事太多,就要为国家祈福,为自己祈福,永和元年至九年,年年兵灾(指桓温北伐),不是地震就是大疫。我们来看看永和九年的历史记录。“永和九年,河南人夫食妇,河内人妇食夫”、“老翁蒸小儿为食”、“大兵晒人肉干充饥”、“人肉价贱于犬,肥壮者一枚不过十

5、五钱。全躯曝以为脯”永和九年,“百姓流亡,户口日减,死亡绝没,家户空尽。”汉朝开始有五千万人口,到永和九年连五百万都不到。王羲之的七个儿子没有一个长寿的。这次活动,共去了四十二个人。这里面他的儿子很多,沈戳的儿子也有,温桓的儿子也有,有的是父子一代。而且这里面有很多大官,至少有五个军部级干部。这次聚会应该是很快乐的事情,所以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只是没有音乐,音乐可以表达痛苦,也可以表达快乐,它能把心里的感情宣泄出来。他们喝酒谈诗,他们都是文人。他们写了一些诗,兰亭集序就是这些诗歌集子的序言,王羲之主笔,还是写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研究生死问题,就是寻找自己在宇宙之间的定位,当自己的人生坐标

6、迷失之后,就要进行自我的精神进行调整和救赎。三、王羲之的心灵便条无限哀伤一个人的内心哀伤,一般是从身边人事变迁开始,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身边亲人的病逝和管辖地的哀鸿遍野对自己的心灵冲击最大,无能为力的感觉让王羲之痛苦不堪。我们来看那个时候王羲之写给自己的心灵便条。“羲之顿首丧乱知已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奈何!奈何!”“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哀痛催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姨母哀哀、哀痛催剥,不自胜,奈何!奈何!”“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茶毒”,他家里的墓也被别人刨掉了。“痛贯心肝,痛当奈何临纸感硬,不知何言”“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时速感叹,兼哀伤切,不能自胜,奈

7、何!六月十六日,羲之顿首痛悼伤恻,兼情切割,奈何!奈何!初月二日,羲之顿首感远兼伤,奈何!奈何!”“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顿首顿首,从子弟(侄子)夭没”。“孙女不育,哀痛兼伤,不自胜”,“新妇入门未久,岂图奄至此祸,情愿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二、名士清谈,放浪形骸(生活的两种方式)我们看到作者描述的画面,可说是“乐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画面由远至近,山、林、竹、水,可以说,大自然的景致全面具备,还有人文建筑亭子,这个画面很美。而且,很浪漫,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流到谁的面前,谁喝,这种活动很不像祈福,倒像郊游,很难想象,身居高位的几个人,

8、能用这种方式消遣,用这种方式来告慰心灵,这也怕是只有在那个时代那几个人身上能找到这种风流。 然后感受宇宙,感受眼前的生活,感悟自然之美,享受一时之快,不过,这只是暂时的。“足以极视听之娱。”他们看到自然有这么多的东西,感到自己和它们一样。魏晋的山水诗写得非常的热闹。因为生命有时无法由自己掌控,看到大地的生命,思考人生的价值。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无法掌控的人生,人们的生活,就有两种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晤言一室之内”,魏晋时期最重要的一种聊天方式叫细谈,也叫“清谈”。文人在家里清谈,就是空谈,脱离实际的。王弼是个哲学家,他是最一流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生死问题,他思考得多,他就是

9、清谈的高手。有的人“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就是“清谈”。 当时这个清谈非常盛,清谈很清苦,也是很开心的。此为“静”。“静躁不同”,躁就是不冷静,躁动,即“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放浪形骸之外”是何意?“其特征之一就是吃酒,魏晋时期都是这样,一醉酒就是三个月,名士都是酒鬼。据晋书阮籍传记载: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置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在魏晋的名士看来,全身远祸,酣饮是最佳选择了。刘伶写了篇文章叫酒德颂:“唯酒是务,焉知其余。”然后“衔杯漱”,“奋髯踑踞”,就是坐的时候也没有坐像,坐的时候铺开来坐,“枕曲藉糟”,把头枕在酒糟里面,“

10、无思无虑,其乐陶陶。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外面打雷声也听不见。“熟视不睹泰山之形”,泰山也看不见。他后来驾着一个鹿车去,携了壶酒,使人拿着农具,“谓曰:死便埋我。”我死了马上把我埋掉。刘伶酗酒,谢安好色。也是“放浪形骸之外”!谢灵运,山水诗的鼻祖。“池塘生青草,岸柳遍于庭”,诗写得很好。宋史记载:谢灵运“与王弘之诸人出千秋亭饮酒,裸身大呼” ,“遣信相闻”,叫人去和他讲不要这样,“灵运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他不单,还大叫。王羲之“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飞也”,羲之吸毒。这就是“放浪形骸之外”,五色散是由多种矿物质提炼出来的,人一吃了这东西身体就发热,然后身子轻,然后很疼,不能穿新衣服,

11、只能穿破衣服,甚至穿衣服很难受,实际刘伶不穿有道理的,他吃了五色散,一穿衣服就会把皮肤弄坏了。嵇康、王羲之等都吃过。(见鲁迅文)情随事迁,乐是很短暂的,而悲是很长久的。 “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欢乐的东西到今天都成为了哀苦。悲和乐之间的转化往往是乐得更强烈,悲也就更强烈。于是,他说“先日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处此而能令哀恻不经于心”,处在这种情况下还说自己不难过。“殆空于尔”是空话,没有这个事情。“一至于此,何所复言”到这里,就没话讲了。用两个字总结一下这种情况,叫“无常”,他深深地感到生命的无常,一句话来总结,叫“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三、生命在当时叫做“虚无”人都会死,其实感情

12、也是这样,感情也会随着时光迁移的啊,人要变,事情要变,情感也会变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就这叫“无常”,是生命的无常,还有,是生命的短暂。“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管你年龄大小,最终都要死,生命是无常的,面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不能不引起我的无限感概,“修短随化”,就是指生命的消逝,是虚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生命有三种情况生命无常、生命短暂、生命虚无。魏晋社会知识分子的共识就是生命的无常、短暂和虚无,对他们的冲击很大。这里的古人不是孔子,而是庄子借孔子的“内篇”说“死生亦大矣”,但孔子的原意是“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翻译成:连死这么大的一件事,都不能改变它。庄子的文章

13、里有个故事,有一个瘸子与孔子在不同地方讲课,结果很多人都去听瘸子讲课了,于是孔子的学生有些不服气,孔子就解释说,他连死这么大的一件事都不想改变它,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对死都看得很淡,所以比我影响大。在这里,作者引用了这句话,是断章取义的引用,凡是断章取义的引用,引用的观点都是自己的观点,借别人的话说自己。前面说生命的无常、短暂和虚无,突然要用孔子的话说,生命不是虚无的,也是很重要的,要珍惜。“岂不痛哉”,他那么痛的原因是当时他的儿子死了。王子猷和王子敬都病重了。王子猷问身边的人,怎么都听不到消息了呢?原来啊,弟弟王子敬已经死了,王子猷也不伤心,叫来一辆车去奔丧,一路上都不哭。王子敬向来喜欢弹琴,

14、王子猷就坐在灵床上,取下王子敬的琴来弹,然而琴弦早就不调了,王子猷就把琴摔在地上“子敬啊,子敬啊,人和琴都不在了啊”,到这里,王子猷忍不住了,悲痛很久,一个月后也死了。王羲之“岂不痛哉”就是这个意思。有人说他的思想很矛盾,矛盾是他感情的真实,在文章中表现了出来,文章的矛盾反应出内心的矛盾,一面知道生命是无常、短暂和虚无的,一方面又不想承认,于是就借孔子“死生亦大矣”。“死生亦大矣”和前面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都是他一个人在讲,王羲之和自己在对话,内心很痛苦和矛盾,这是理智和感性的对话,信仰和现实的对话,这里有佛教的意味:生命如梦幻泡影,生命本来就像幻觉、梦幻,破了就没了,像露水一样,太阳出来

15、就干了,像电一样,闪过就没有了。他明明知道这些,感情上却不愿意承认。他和自己的内心矛盾在对话。四、王羲之内心的挣扎人是否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就是指“死生亦大矣”。王羲之写了二十几首诗,诗里的话都是“若合一契”,他的“一契”在哪里?生命不重要,反正要过去,好像千年的配合,所以我“未尝不临文嗟悼”,“喻”是明白、释怀,但是,还是放不下,不相信而怀疑。前人关于生死的文章内涵只能到一定的年纪才能有所感悟,但是现在居然大家都这样,整个风气都是这样,所以作者“不能喻之于怀”,到现在不能明白,想不通。挣扎,他要从当时死气沉沉的气氛中挣扎出来。“一死

16、生”和“齐彭殇”是庄子的观点,老庄们都认为死生是一回事情。庄子这样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他的意思是,我怎么知道喜欢生命喜欢活着不是一种糊涂的观念,我怎么知道怕死是不是像一个小孩子天黑不想回家,我怎么知道死掉的人不后悔呢,我总是想活。省略部分讲了一个故事,有个人叫做李季,住在偏远的地方,晋国皇帝要招他去,他不肯去,最后还是去了,之后发现去了后有吃有喝,后悔自己怎么不早点来?庄子的意思是:我现在不知道死掉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死后比现在要好,肯定会后悔为何没有早点死,庄子的“一死生”就是这样来的。不需要怕死,因为根本不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还有一个故事更有意思,是曹植写的,一个骷髅在路上,上帝说我让你活过来,骷髅说“甚矣”,你太过分了,“何子之难语也”,我和你说不清楚,“昔太素式不仁”,过去的老太很不仁,无缘无故让我身体受累,心灵受苦,今天我幸亏死掉了,你怎么还要我去做人呢?骷髅不想做人。“子行也,吾将归于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