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设计

上传人:凝妆 文档编号:144148811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4 延安,我把你追寻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课型精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难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2.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教具准备1.师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2.南泥湾的歌曲。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2、。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课件出示2) 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介绍背景引入本课,

3、让学生有时代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延、昔、笋、茅、炕、旦、媚”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3)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n),避免读成(tn),“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课件出示4)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4、1.学习第一节。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节。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2.学习第二节。(1)自读第二节。(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课件出示5)(2) 分组讨论、交流。(3) 师点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

5、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课件出示6) 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3.师小结。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

6、、艰苦奋斗的精神。)四、教师点拨,解决疑点。1.自学三、四两节。(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课件出示7)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课件出示8)(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出示9)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

7、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课件出示10)(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2.自学五、六两节。(课件出示11)(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

8、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板书:追寻信念、温暖、光明)(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设计意图:学习诗歌老师做到范读,给学生提供读的范本,读起来不难,易于接受。】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老师做到范读,给学生提供读的范本,读起来不难,易于接受。】【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预了要求,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设

9、计意图:带着问题思考,明确学习目标,巧妙地融合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设计意图:总结,渗透德育教育。】【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五、拓展运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课件出示12)(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13)1形近字组词2根据意思写成语。(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

10、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七、总结全课师: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

11、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设计意图:在阅读实践中,引伸到课外,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学生懂得延安精神。】板书内容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课堂作业新设计一、选择正确的读音。延(yn yn)安 一旦(dn dn) 春笋(sn shn) 茅(mo mo)屋 昔(x x)日 土炕(kn kn)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叮咚 昔日 破旧 温热 火红 金色 ( )的流水 ( )的春光

12、 ( )的茅屋( )的土坑 ( )的太阳 ( )的理想三、根据要求写句子。1.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缩句)_2.我追寻延安。(改为比喻句)_3.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改为陈述句)_四、什么是延安精神?_【答案】一、yn dn sn mo x kn二、叮咚 昔日 破旧 温热 火红 金色 三、1. 我们告别了茅屋。2. 我们追寻延安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3.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就不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四、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学

13、反思这节课在“正本清源”教好诗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在三个。 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了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何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二、抓住,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个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三、着眼于练习,一练到底,把课后的“思考练习”融于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