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读后感_读后感.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4146492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弹一星读后感_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两弹一星读后感_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两弹一星读后感_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两弹一星读后感_读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两弹一星读后感_读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弹一星读后感_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弹一星读后感_读后感.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弹一星读后感_读后感两弹一星读后感(一)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话。这一电视连续剧忠实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可歌可泣事迹,其中,最为鲜活出挑人物是核物理学家邓稼先(19241986)这里,仅采撷邓稼先62年人生历程中最精彩片断:14岁那年,在沦陷后北平,少年邓稼先当众撕碎了为日寇庆功纸旗,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一脚!为了避祸,他随大姐南下四川、云南。17岁那年,他赴重庆考大学,途中险些被空袭日机炸死,进一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志向。而后进入西南联大,发奋用功,决心“救同胞于水火中”!24岁那

2、年,负笈西渡,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特尔哈尔(TERHARR),两年完成博士论文氘核光致蜕变。26岁那年,他在拿到博士学位第九天(1950829)搭海轮回国,进入中科院原子能所,在彭桓武先生指导下,踏上开拓我国核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征程。34岁那年,他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他顶头上司钱三强先生问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邓稼先心领神会,立即允诺,出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主任,从此踏上了研制“两弹”28年艰辛路。历史正确地选择了邓稼先,而邓稼先则不辱使命,为“放大炮仗”宏大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从34岁那年开始,邓稼先隐姓埋名,舍弃天伦之乐,成天钻在荒漠、山沟里

3、,甚至有意识地把性格从爽朗外向转为沉默内敛。风华正茂邓稼先作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总负责人,率领28个“娃娃兵”(平均年龄23岁),在攻克两弹基础理论方面所向披靡!他们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从基础理论上攻克了三大难关:原子弹核反应关、中子点火关和引爆关。邓稼先率领他们用简陋手动计算器和计算尺通宵达旦地进行计算,计算草稿用麻袋来装,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堆满了一房间。有一次,邓稼先刚休息不久,一听说试验出故障,他冒着风雨,搭吉普车前往,车抛锚了,他下车推行;到了试验场,司机累趴下了,他却精神抖擞地潜心参与排除故障,终获成功。三年困难时期,他们饿着肚子苦干,他省下自己口粮,用馒头招待开夜车”娃娃兵”。领导

4、不准开夜车,他与伙伴们钻在被窝里打手电筒钻研问题。在原子弹引爆试验中,装雷管是最危险事情,邓稼先总是到现场在技工旁边为他们壮胆,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了原子弹试验成功,他早已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他40岁那年,1964年10月16日下午,罗布泊上空终于升起了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年艰苦卓绝奋斗奏响了凯歌,在现场不远处邓稼先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然而邓稼先没有停住脚步。39岁那年,在聂荣臻安排下,邓稼先着手为研制氢弹做基础研究,他开始了新跋涉。他和他战友们,群策群力,日夜奋战,经过三年努力,1967年6月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接着,邓稼先为核武器小型化倾注了大量精力。不幸是,在一次核试验

5、事故中(事后查出是降落伞问题),邓稼先身先士卒,坚持进入事故发生地区,找到了碎弹,却经受到了超强核辐射,他身体遭到致命损伤!在邓稼先生命最后几年,他醉心于二代核武器研究,拼尽全力,奔波于试验场所。60岁那年,他参加了突破中子弹原理核试验。那时他已经精疲力竭,趴在两位年青人身上才到达目地。试验成功使他再次忘形地欢呼。61岁那年,确诊罹患直肠癌,动了大手术。但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他把病房变成了实际上办公室。62岁那年春天,他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转移到全身,疼痛剧烈。他深知自己已经来日无多,却在思索着我国核武器发展重大问题。1986年4月2日,他与于敏联合署名,向领导递交了极其重要建议书,画出了

6、我国核武器发展新蓝图,对国家现代化国防建设做了最后一份宝贵贡献。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他把自己生命融入了民族进步永恒!他用他纯真高尚、无私无畏、献身热诚,赢得了人民尊敬!做人当如邓稼先!育人当如邓稼先!两弹一星读后感(二)“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句精炼、简洁话是“感动中国人物”给予他颁奖词,他享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无数个荣誉称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钱学森。钱学森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时,就来到哈尔滨军事学院参观。钱学森对陈大赓说:“中国人一定能制造出导弹。”这正是中国需要,也是民族振兴共同心声。不久之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7、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带领五院科研人员攀登高峰,苏联也派来专家协助,可不知为何,又突然撤走了专家们,赫鲁晓夫甚至还说出了一句瞧不起、侮辱中国话。中国人被激怒了,使他们制造原子弹决心更大了。聂帅设家宴亲自请航天科学家们,悲壮与豪气充满了他们心间,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强大动力。终于,中国科学家们不负重托,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为中国创造出前所未有奇迹。我看完这篇文章不由得感到骄傲与自豪。钱学森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研发“两弹一星”期间,凭着执着追求和努力奋斗,不断攀登,不断探索。聂帅那一句话:“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得靠我们自己。”让科学家们有了信心,那一杯酒,使他们斗志昂扬,下决心要为中

8、国人扬眉吐气!读到这里,我脑海中不由得忆起不久前一件事,前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目我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我想,反正这是一道“自我挑战”题,错了老师也不会怪我,明天到学校去抄一下被人就行了。当我知道了钱学森等人,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无论如何,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制造出“两弹一星”,()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钱学森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人。两弹一星读后

9、感(三)“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象征,是中华民族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同志们表示深切怀念。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

10、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

11、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标志。”“两弹一星”事业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英明决策和各方面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榜样。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

12、优越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智慧和高昂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精神支柱。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惊人业绩。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在“两弹一星”研制

13、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研制中所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产物。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世纪。新世纪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教学勇气读后感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书,

14、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弱点,自己心灵需要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感觉。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不是“内心领域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事,越熟悉我们内心领域,我们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教学体验,是

15、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关键,也是课堂灵气关键。同样事情,也发生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理念,我说,我们家长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生活,是否认同自己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

16、求,属于技术层面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内心感受,我发现,我教学心肠是硬,缺少书中所说“教师心肠软”。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学习效果,是心灵作用,还是技术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长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