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高考真题选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44138319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2高考真题选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02高考真题选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02高考真题选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高考真题选练(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真题选练(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选择题1(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答案】B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2、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答案】C3(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

3、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4、D项错误。【答案】A4(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错误;D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5、故符合题意的是B【答案】B5(2013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图1【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读图分析,图片上面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答案】B6(2011北京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

6、一的商业中心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战国时期的北京地区属于燕国统治。从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北方的燕国与韩、赵、魏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出土燕国货币说明北方游牧地区有与燕国贸易往来。而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商业中心。【答案】A 7(2010四川文综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

7、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答案】D8(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 【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

8、“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A9(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9、【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主张【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5海南单科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10、 D重视道德与人伦【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由法家提出,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故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

11、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教育思想)【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考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

12、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答案】A13(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

13、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4(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

14、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 、D三项,故选C项。【答案】C 15(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答案】B 16(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