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认识、赏析高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各专题历年真题收集)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44136959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87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认识、赏析高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各专题历年真题收集)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走进、认识、赏析高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各专题历年真题收集)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进、认识、赏析高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各专题历年真题收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认识、赏析高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各专题历年真题收集)(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进高考认识高考赏析高考【要求: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第一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 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该是( )A.人寿有年 B.期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3.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

2、授民时。瞬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4.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5.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D

3、.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6.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7.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8.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

4、匠( )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A. B. C. D.9.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 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 明清政府严格的管理限制了丝绸之路的繁荣D. 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10.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的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1.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

5、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步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12.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称谓。这反映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13.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

6、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14.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兼并、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 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 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15.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登,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 经济地位优越 B. 政治地位低下C. 遭受全社会

7、的鄙视D. 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16.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

8、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9、。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18. 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

10、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

11、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9

12、分)(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5分。要求:见解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答案】1. C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题中材料并未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经济,虽然小农经济是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但材料没有直接体现,故排除A项;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故B项不符合题意;农业收益的增加证明了畜力与铁农具的有效性,促进了它们的使用和推广,故应选C项;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而不是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2.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推理的能力,

13、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A项与此没有联系故可以排除;从B、C、D中选择,根据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可以推测出“有年”即“丰收之年”,“大有年”应该是“大获丰收”的意思;而B、D虽与收获有关,但与材料的主题意思还有一定差距,故选C。3. A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的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信息体现了儒学的农本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土地制度变化。依据所学可知,北

14、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这就造成官僚地主大肆兼并土地,自耕农日益减少。故应选D。5. C 【解析】本题考点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两大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及调用知识的能力。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题干中提到的主要是刺史对豪强大族经济上的监督,以便中央加强对“田宅逾制”者进行集中控制,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故选C。A、B两项与题干反映的主题不符,容易排除,D项片面地理解了题干的内容,刺史监察地方属于政治手段。【点评】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主要目的是监察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此题反映的是对地方的土

15、地兼并的监察。除了设置刺史外,汉武帝还实行了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力量。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6. C 【点评】均田制:北魏时期实行的国有和私有相结合的封建土地制度。主要内容是国家把荒地分给丁男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露田在农民60岁免课赋或身死时归还政府;桑田传给子孙。地主按级别也分给公田。均田制的实行,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同时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7. A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家庭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现象,结合所学这是中国小农经济的典型生产方式,故本题选A。8.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