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的串并联(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4136260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阻抗的串并联(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阻抗的串并联(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阻抗的串并联(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阻抗的串并联(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阻抗的串并联(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阻抗的串并联(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阻抗的串并联(课堂PPT)(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复数阻抗 Z 的讨论,结论:的模为电路总电压和总电流有效值之比, 而的幅角则为总电压和总电流的相位差。,2,2. Z 和电路性质的关系,3,假设只有R、L、C已定, 电路性质能否确定? (阻性?感性?容性?),不能!,4,3.阻抗(Z)三角形,5,.阻抗三角形和电压三角形的关系,阻抗的串联与并联,一、阻抗的串联,注意:分压公式的使用,二、阻抗的并联,注意分流公式的使用:,Y=Y1+Y2,Y称为复导纳,例,求图示电路的复数阻抗Zab,XL=L=10-4104=1,XC=1 /C=1 /10-4 104=1,解:,例:已知,解: (1),I 也可以这样求:,(2)计算功率P(三种方法),P

2、=UIcos =22049.2cos26.5o =9680W,P=I12R1+ I22R2 =4423+ 2228 =9680W,P=UI1cos53o+UI2cos(-37o) =9680W,(3)相量图,复杂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与前面所讨论复杂直流电路一样,复杂交流电路也要应用前面所介绍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所不同的是:电压和电流应以相量来表示;电路中的R、L、C要用相应的复阻抗或复导纳来表示。由此,等效法及叠加法等方法都适用。,分析复杂交流电路的基本依据仍然是欧姆定律及基尔霍夫定律,但须用其相量形式。,以下结合例题来分析复杂交流电路。,交流电路的解题步骤:,先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等用相量

3、表示 将电路中的各元件用复数阻抗表示 利用前面所学的各种方法进行求解,例题:已知,求,分析:,如果该电路是一个直流电路应如何求解呢?,在此,求解电流的方法和直流电路相同。,(a)求开路电压,(b)求等效内阻,(c)画等效电路,(d)求电流,用分流公式求解,电源等效变换法求解,19,交流电路的功率,瞬时功率p: 是时间的函数 有功功率P: 电阻上消耗的功率 (横轴分量) 无功功率Q :没有被消耗掉,在 储能元件及电源间来 回互换的功率(纵轴分量) 视在功率S :综合值 (斜边) PQS三者之间的关系: 构成功率三角形,20,R、L、C 串联电路中的功率计算,1. 瞬时功率,2. 平均功率 P (

4、有功功率),21,总电压,总电流,u 与 i 的夹角,平均功率P与总电压U、总电流 I 间的关系:,其中:,22,在 R、L、C 串联的电路中,储能元件 L、C 虽然不消耗能量,但存在能量吞吐, 吞吐的规模用无功功率来表示。其大小为:,3. 无功功率 Q:,23,单位:伏安、千伏安,注: SU I 可用来衡量发电机可能提供的最大功率(额定电压额定电流),视在功率,5. 功率三角形:,无功功率,有功功率,24,三个三角形的关系,25,1.问题的提出:日常生活中很多负载为感性的,其等 效电路及相量关系如下图。,功率因数的提高,P = PR = UICOS ,其中消耗的有功功率为:,(1) 当U、I

5、 一定时,COS愈小,则P愈小。 (2) 当U、P 一定时,COS愈小,则I愈大。,26,功率因数 和电路参数的关系,27,40W白炽灯,40W日光灯,发电与供电 设备的容量 要求较大,供电局一般要求用户的 , 否则受处罚。,28,纯电阻电路,R-L-C串联电路,纯电感电路或 纯电容电路,电动机 空载 满载,日光灯 (R-L-C串联电路),常用电路的功率因数,29,2. 提高功率因数的原则:,必须保证原负载的工作状态不变。即:加至负载上的电压和负载的有功功率不变。,并电容,3.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30,4。并联电容值的计算,设原电路的功率因数为 cos L,要求补偿到 cos 须并联多大电

6、容?(设 U、P 为已知),31,呈电容性。,呈电感性,功率因数补偿到什么程度?理论上可以补偿成以下三种情况:,功率因素补偿问题(一),呈电阻性,32,结论:在 角相同的情况下,补偿成容性要求使用的电容 容量更大,经济上不合算,所以一般工作在欠补偿状态。,感性( 较小),容性( 较大),C 较大,过补偿,欠补偿,33,功率因素补偿问题(二),并联电容补偿后,总电路(R-L)/C的有功功率是否改变了?,定性说明:电路中电阻没有变,所以消耗的功率也不变。,34,功率因素补偿问题(三),提高功率因数除并电容外,用其他方法行不行?,35,串电容功率因数可以提高,甚至可以补偿到1,但不可以这样做! 原因

7、是:在外加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负载得不到所需的额定工作电压。,R,L,C,36,分析依据:补偿前后 P、U 不变。,由相量图可知:,例题,电路如图所示,已知R=R1=R2=10,L=31.8mH,C=318F,f=50Hz,U=10V, 试求(1)并联支路端电压Uab; (2)求P、Q、S及COS,XL=2fL =10,解:,Z1=10j10,Z2=10j10,Icos=100.5 1=5W,SI=100.5 =5VA,QIsin =100.5 0 =0var,平均功率:,视在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的提高,在直流电路中,功率仅与电流和电压的乘积有关;即:,上式中的cos 是电路中的功率因数

8、。其大小决定于电路(负载)的参数。对纯阻负载功率因数为1。对其他负载来说,其功率因数均介于0和1之间。,一、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在交流电路中,功率不仅与电流和电压的乘积有关,而且还与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有关; 即:,P=UI,P=UIcos ,当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不为0时,即功率因数不等于1时,电路与电源之间就会发生能量互换,出现无功功率Q=UIsin。这样就引起了下面两个问题:,1、发电设备的容量不能充分利用,P=UNINcos ,例如:一台容量为1000VA(视在功率)的发电机,如果cos =1,则能发出1000W的有功功率。,如果接上电容C后cos =0.6,则只能接100W的白炽

9、灯6盏,2、增加线路和发电机绕组的功率损耗,当发电机的电压和输出的功率一定时,电流与功率因数成反比,而线路和发电机绕组上的功率损耗P则与功率因数的平方成反比,即:,式中的是发电机绕组和线路的电阻。,由上述可知,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功率因数的提高,能使发电设备的容量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能使电能得到大量节约。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发电设备的条件下能够多发电。,功率因数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电感性负载的存在,电源与负载之间存在能量互换。要提高功率因数就要减少电源与负载之间的能量互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主要内容。,二、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提高功率因数需减少电源与负载之间

10、的能量互换。对于电感性负载,常要接入电容,其方法有二:,1、将电容与负载串联,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功率因数,但是电容的接入破坏了电路中原有负载的工作状态,使原有负载不能正常工作。为此,该方法虽说能提高功率因数,但实际当中不能用。,2、将电容与负载并联,并联电容后的总电流要减小。, 并联电容后有功功率未变。,如果负载的原有功率因数为cos1,提高后的功率因数为cos,问应并联多大的C? 下面就讨论这个问题。,例题:有一电感性负载,其功率P=10KW,功率因数cos1=0.6,接在U=220V的电源上,电源频率为50HZ。如要将功率因数提高到cos1=0.95,应并联多大的电容?电容并联前后的线路电

11、流是多大?,cos1=0.6,即1=53o,cos=0.95,即=18o,并联前电流,并联后电流,cos1=0.6,即1=53o,cos=0.95,即=18o,49,三相交流电路,50,三相交流电源,三相电动势的产生,在两磁极中间,放一个线圈。,根据右手定则可知,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其方向由AX。,合理设计磁极形状,使磁通按正弦规律分布,线圈两端便可得到单相交流电动势。,51,一、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A,X,Y,C,B,Z,S,N,三线圈空间位置 各差120o,转子装有磁极并以 的速度旋转。三个 线圈中便产生三个单相电动势。,52,二、三相电动势的表示式,三相电动势的特征: 大小相等,频率

12、相同,相位互差120。,1. 三角函数式,53,2. 相量表示式及相互关系,54,三相交流电源的连接,一、星形接法,1. 连接方式,55,三相四线 制供电,火线(相线):,中线(零线):N,56,2. 三相电源星形接法的两组电压,相电压:火线对零线间的电压。,57,线电压:火线间的电压。,58,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59,同理:,60,线电压与相电压的通用关系表达式:,-为相电压 -为线电压,在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中,多数用户的电压等级为,61,二、三角接法,特点:线电压=相电压,62,三个电源串接 能否造成短路? 直流电源行吗?,A,X,Y,Z,B,C,问题讨论,直流电源串接不行, 三相交流电源可以。 为什么?,63,三相交流电源中三个 电源可以串接的原因 在于: 三个电源的电压任何瞬间相加均为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