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126180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析版)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析版)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析版)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析版)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析版)山西省山大附中2012届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50分钟)(考查内容:综合)温馨提示:1、答题一律使用0.5的黑色中性笔;2、简答题必须分点分条作答,否则记零分;3、卷面书写要整洁,不准使用胶带纸、改正纸和修改液,否则酌情扣分。第卷 阅读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作者: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

2、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3、。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

4、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重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1下

5、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答案】C【解析】本项表述的是包容带来的益处2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

6、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答案】

7、C【解析】“作出重要贡献”属主观臆断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C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

8、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

9、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

10、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与:参加。B卒定谳,论罪如律 论:议论C一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D复欲于计典黜之 黜:罢免。【答案】B【解析】论:判罪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时步行间里问,周咨疾苦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A B C D【答案】B【解析】是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是侧

11、面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是元淳之子陶正靖所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人衙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

12、,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答案】B【解析】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便定了他“检察失实”的罪名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分)(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5分)【答案】(1)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2)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解析】(1)译出大意给1分;“列款”(列成条款)“私

13、”(私下,偷偷地)“蜚 ”(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揭”(诬告,揭发、告发、诽谤等也可)四处,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1分;“下车”(官吏到任)“劾”(弹劾)、“何以”(以何,凭什么)、“率”(率领,管理)四处,译对一处给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8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5分)【答案】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2分)结构上引出下面对江南新春景色的描写。(2分)奠

14、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zxxk【解析】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见答题纸) 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零用钱 (美)RW威尔 当潜在的雇主翻看他的简历时,乔巴斯托恩坐在那里,尽可能让自己的双腿不要发颤。他知道那些记录对他不利,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别让那些缺点被读到,毕竟是圣诞节了。威斯科特先生停下来,抬起头问道:“巴斯托恩先生,这里说你曾经因为盗窃被判入狱,是吗?”乔感到喉咙干涩、胃部收缩,他知道接下去是什么结果,他无

15、力地说:“是的,但是有环境因素”。“总是有环境因素的,巴斯托恩先生,然而”又来了“我们是家庭生意,不需要增加人手了,我希望你好运,早日找到工作。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我知道。”乔说完,站起来握了握威斯科特先生伸出的手。威斯科特先生送乔到门口,好像怕他顺手偷走东西似的。乔咬着嘴唇,不知道怎样跟阿贝说,他没能为她买一份圣诞礼物,因为没人愿意雇用他,或者跟她说两年前他在上班的地方偷100美元是为了圣诞节能取暖,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阿贝只知道爸爸今年圣诞节没有给她买礼物。走到威斯科特的店门口,乔想再努力一下。他对挡在门口的威斯科特说:“求求你了,今天是圣诞节,我有一个8岁的女儿”“很抱歉,巴斯托恩先生。”威斯科特挥了挥手,打断了他的话,“你应该知道,没有人会信一个小偷说的话。”乔看了看四周,威斯科特刚才实际上说得很大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