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章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070178 上传时间:2020-09-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章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三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章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三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章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三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章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三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章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章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三章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考情导航,案例探究,考点导析,素能专攻,考点演练,考情导航 探寻命题规律 导航全程复习,高考命题剖析,课时任务通关,知识任务,1.知森林的分布及重要作用。 2.知热带雨林环境效益及脆弱性的表现。,能力任务,1.能分析雨林被毁的原因及影响。 2.能针对雨林的前途提出开发和保护的措施。,案例探究 理清探究思路 形成思维链条,了解分布及价值,1.森林的分布,3.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作用 既是重要的 ,又是不可替代的 ,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益 “地球之肺”,自然资源,环境资源,2.森林的现状 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

2、已被破坏殆尽,部分林地已永久性地变为农田和牧场。森林的破坏导致 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 锐减。,“绿色水库”,全球气候,“基因宝库”,生物多,样性,1.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分析现状及影响,(2)脆弱性的表现 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 ,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植物体内,贫困,发展,需求,农牧场,商业,采矿,【思考】 为什么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提示:

3、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着相同贫瘠的土壤;热带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恢复相当困难。,(2)开发计划及影响,亚马孙横贯公路,1.雨林面临的两种前途,2.保护雨林的具体措施,探究开发和保护,保护,自然保护区,考点导析 建模思维流程 引导能力运用,考点一,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真题剖析,(2016全国卷,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

4、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金牌导思,如何考,如何思,1.有什么?描述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思考:从材料中如何获取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如何描述面状事物的分布? 迁移:面状事物的分布一般结合位置、分布范围、面积大小等要素,从形态特征,延伸方向(从哪里到哪里),怎样变化(递变规律)等方面回答。 感悟:该题的关键在于读图析图能力以及总结和概括能力,解题要先结合图例比较不同时期分布范围的大小,再详细指出其分布的形态特征1976年熊猫的栖息地范围大,成片分布1987年范围明显

5、减小,且被分割断裂成片状分布2000年左右范围又逐渐扩大,且向北和向西扩展明显。,2.为什么?分析变化的人为原因 思考:材料中哪些信息与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有关? 迁移: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中的地理信息是高考考纲的明确要求。 感悟:本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文字和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具体如下: 文字信息:“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减少;“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 图示信息:“108国道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修建国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秦岭隧道1999年建成通车,原

6、路段废弃”人类干扰活动减少,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怎么办?保护栖息地的主要途径 思考:要建设还是要保护? 迁移:在修建道路时,要进行合理规划,尽量避开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植被,为野生动物穿越提供生态廊道等。 感悟: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建设前合理规划、尽量避让;二是建设时保护、避让。,(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

7、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出结论,考点探究,1.不同区域内的森林生态功能差异,2.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考点二,湿地的开发和保护,真题剖析,(2015安徽卷,35节选)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

8、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1)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2)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金牌导思,如何考,如何思,思考:湿地的形成原因?该自然保护区面临哪些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有哪些? 迁移: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环保措施等。 感悟:“简析”角度要全面,点到即可;“湿地的形成条

9、件”要结合地貌和气候条件从来水多、排水不畅、蒸发少、下渗少等角度分析(如下图)。“生态保护建议”,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行为等角度分析。,(1)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出结论,考点探究,1.湿地的主要功能,2.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3.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

10、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4.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5.不同类型湖泊萎缩原因及危害 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2)内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我国常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合建模,素能专攻 强化地理技能 提高核心素养,提升训练,(2017湖南长沙十校联考)青海是我国耕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青海省水土保持局的测定和调查,全省耕地一年流失的土壤养分,大致相当于年施化肥的总量。养分流失

11、使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读图,回答问题:,推理说明青海生态环境、经济、人类活动的恶性循环关系。并为青海省防治耕地水土流失提出合理化建议。,解题思路:对恶性循环关系的说明,需要明确当地水土流失的关键原因破坏植被,而植被的破坏又是因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如此层层递推,将整个循环关系理清。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不仅要有具体的治理措施如陡坡、缓坡地区如何因地制宜的利用,还要从产业结构调整、粮食单产提高等角度进行分析。,【深度链接】 见“考点演练”T34,“课时冲关”T1213,答案:关系: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贫困加剧为提高粮食产量而毁林开荒使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建议:陡坡地区实施退耕还草,还

12、林,种草植树;缓坡地区修筑梯田;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牧,合理发展畜牧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耕地单产满足粮食需求。,考点演练 对点典题再练 巩固复习效果,考点一,森林的开发和保护,2013年亚马孙热带雨林保护计划指出,由于人为因素,从2003年8月到2013年8月,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减少了约20万平方千米,与400年前相比,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面积整整减少了一半。据此回答12题: 1.亚马孙热带雨林大面积减少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自然灾害减少全球降水增加雪线上升产生厄尔尼诺现象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 A. B. C. D.,解析:1.C第1题,热带雨林大面积减少将使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

13、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加速全球变暖,导致雪线上升。,解析:2.A第2题,设立国际基金,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有助于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2.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居民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D.加强雨林区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考点二,湿地的开发和保护,(2015天津卷,89)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

14、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34题: 3.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解析:3.C第3题,本题考查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减少,含盐量增大,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鱼类生长,鱼类密度会降低,湖面缩小导致芦苇大量枯萎,而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故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湖面减小而湖水蒸发总量会减小,故C项正确。,解析:4.B第4题,本题考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修建水库,会减少入湖水量,萎缩状况会加剧;咸水湖中不适合发展水产养殖;芦苇能改善水质,但对艾比湖萎缩没有影响,故A、C、D错误。艾比湖为内流湖、咸水湖,为防止其继续萎缩,要尽可能增大入湖水量,在该流域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是最恰当的措施,B项正确。,4.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点击进入 课时冲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