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地理鲁教课件第6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068090 上传时间:2020-09-05 格式:PPTX 页数:72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鲁教课件第6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鲁教课件第6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鲁教课件第6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鲁教课件第6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鲁教课件第6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鲁教课件第6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地理鲁教课件第6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自主梳理考点互动探究 教师备用习题,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图6-1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较慢,固体、液体和气体,莫霍界面,加快,(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位于_(填图中的字母)界面以上的部分。其特点是厚度不均,陆地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处地壳厚,平原、盆地处地壳薄。 _:位于C界面与D界面之间,该层上部有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 地核:位于D界面以下的部分,由A(外核)和B(内核) 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如图6-2所示。

2、,地壳,C,地幔,图6-2,2.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冷却凝固,花岗岩,固结成岩,大理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质作用:a,b ,c,d。 循环过程,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冷却凝固作用,变质作用,图6-3,重熔再生作用,(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外力作用比较,地壳运动,平坦,(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划分:全球岩石圈被_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_大板块。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运

3、动比较平稳,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海岭、海沟,图6-4,板块运动,图65,生长,海沟,(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皱 a.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b.基本形态:背斜和_。 断层 a.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 b.地貌:谷地或陡崖等。,向斜,(4)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流水作用 a.侵蚀地貌:沟谷、峡谷等。 b.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平原和_等。 风力作用 a.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等。 b.风积地貌:_、沙垄等。,沙

4、丘,河口三角洲,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核心突破,探究点一地质构造,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找水 利用向斜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汇聚,两侧的水向中间汇集,形成地下水富集区,故打井宜选择在向斜中心处。 利用断层找水: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因岩体破碎,断层处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断层处往往是泉水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2)找矿 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一般天然气最轻,分布于上层;水最重,分布于底层;中间为石油。如图6-6所示。,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矿层,如煤矿、铁矿等,则这些矿层往往被保留在向斜槽部的地下,因此钻矿应在向

5、斜槽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故背斜顶部岩层中的矿藏很可能已被侵蚀掉。 (3)工程建设 背斜部位适宜开凿隧道:背斜天然呈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向斜部位结构不稳定,且是地下水汇集区,若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因此开凿隧道应避开向斜。,图6-6,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的建设应避开断层: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在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3.地壳运动过程的判断 (1)根据地层厚度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不考虑侵蚀作用,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内,地壳下降快或沉积时间长,或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或沉积时

6、间短,或沉积物来源较少。 (2)根据地层形态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这种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就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若地层出现缺失,则其原因可能是缺失地层所对应的年代里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升高,中止了沉积过程;或者是当地一开始有沉积层,等地壳隆起后,原沉积层被剥蚀殆尽;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发生了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若上下两层岩层之间有明显

7、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地层遭受了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部覆有新的岩层,这是由之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则是由于地壳上升后岩层一直在遭受外力风化。 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年代。,命题点一 地貌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 12017天津卷 读图6-7,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命题探究,图6-7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表裸露

8、的岩石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沉积,最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该地区岩层受内力作用影响,发生弯曲且并未丧失连续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B正确。,命题点二 地质构造的相关判断及实践意义 2图6-8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图6-8,(1)图中() A.断层形成时间早于岩层 B.形成的内力作用相同 C.岩层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断裂之后相对下降,D 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在调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可知:岩层在断层两侧有明显位移,

9、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晚于岩层;为变质岩,为岩浆岩,二者形成的内力作用不同;岩层是因火山喷发形成的;岩层断裂之后相对下降。,(2)图中区域() A.a 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b 处为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 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 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D 解析 a 处岩层中间上拱,为背斜,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b处主要为喷出岩,是玄武岩,并非优质石材;c 处有河流流经,但由于有断层发育,不适宜建坝蓄水;d 区有钟乳石形成,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

10、动。如下表所示:,核心突破,探究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1.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1)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2)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作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祖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知能拓展,3.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如下:,(续

11、表),命题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2017江苏卷 图6-9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命题探究,图6-9,B解析 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

12、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B.2 C.3D.4,命题点二 板块分布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4图6-10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图6-10,C解析 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的北侧。

13、,5 2016北京卷 图6-11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图6-11,D解析 图示平顶海山为岩浆喷出活动形成的火山,随板块移动海拔下降,顶部主要受海浪等外力作用形成平顶形态,最后整个山体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1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核心突破,探究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

14、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续表),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的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地貌等堆积地貌。,1.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

15、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无论哪个(南、北)半球,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图6-12所示: 图6-12,知能拓展,2.堆积规律:颗粒较大、质量较大的物质先堆积,颗粒较小、质量较小的物质后堆积。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波浪堆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堆积则为杂乱堆积。,命题点一 洪积扇的形成原因 6.2017全国卷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6-1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

16、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2)题。,命题探究,图6-13,(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C 解析 根据题干中“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主要是因为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众多。,(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 A.B.C.D.,B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西侧为低山,其相对高度较小;甲地上游河流长度较长,河流在上游挟带的碎屑物质,因坡度较小,颗粒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