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2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406149 上传时间:2017-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2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2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2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2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2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2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2012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嘉峪关市一中 20112012 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 文 试 题满 分 150 分 , 考 试 时 间 150 分 钟 。第 卷一 、 ( 12 分 , 每 小 题 3 分 )1. 下 列 词 语 中 , 字 形 与 加 点 字 读 音 全 都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A 按 钮 (ni) 和 事 佬 甘 之 如 饴 初 显 端 倪 (n)B 晌 午 (shng) 百 页 窗 时 代 骄 子 发 生 口 角 (ju)C 瑕 疵 (c) 板 兰 根 一 袭 白 衣 转 弯 抹 角 (m) D 踮 脚 (din) 化 妆 品 防 暴 警 察 按 图 索 骥 (j)2 依 次 填 入

2、下 列 各 句 空 白 处 的 词 语 最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 ) 这 次 出 差 来 到 成 都 , 事 务 繁 杂 , 我 还 是 抽 出 半 天 工 夫 去 参 观 了李 劼 人 先 生 的 故 居 。 中 国 艺 术 善 于 运 用 舞 蹈 形 式 , 这 种 结 合 着 虚 和 实 的 独 特 的 创 造 手 法 , 也 在 各 种 艺 术 里 面 。 王 先 生 于 书 香 门 第 、 中 医 世 家 , 曾 留 学 法 国 。 回 国 后 , 担 任 过 报 纸 主 编 , 大 学 教 授 。A 虽 然 贯 串 出 生 B 虽 然 贯 穿 出 身C 即 使 贯 穿 出 生

3、 D 即 使 贯 串 出 身3 下 列 各 句 中 , 加 点 的 熟 语 使 用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A 如 果 每 个 人 都 能 见 贤 思 齐 , 以 人 之 长 补 己 之 短 , 那 么 我 们 每 天 都 会 有 进 步 , 生 活 也 会 因 此 变 得愈 加 美 好 。B 儒 道 思 想 之 争 的 结 果 使 得 中 国 古 代 的 读 书 人 大 都 秉 持 着 一 套 极 其 圆 滑 的 处 世 哲 学 : 达 则 兼 济天 下 , 国 计 民 生 , 悉 装 心 底 ;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瓜 田 李 下 , 信 步 闲 庭 。 C 普通专科毕业生论学

4、历不如本科毕业生,论技能不如高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身份是其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D “择 校 热 ”最 大 的 弊 端 是 教 育 资 源 分 配 不 均 , 一 些 骨 干 教 师 为 了 提 高 待 遇“跳 龙 门 ”, 对 那 些 师资 力 量 本 不 雄 厚 的 普 通 学 校 而 言 , 无 异 于釜 底 抽 薪 。4 下 列 各 句 中 , 没 有 语 病 、 句 意 明 确 的 一 项 是 ( )A 欧 盟 23 日 发 表 声 明 称 , 美 国 与 欧 盟 当 天 就 中 国 限 制 出 口 稀 有 金 属 向 世 界 贸 易 组 织 提 起 诉 讼 。B 央

5、行 负 责 人 表 示 , 可 以 通 过 保 持 存 款 利 率 不 变 而 增 加 贷 款 利 率 的 方 法 来 缓 解 外 汇 储 备 增 长 过快 而 带来 的 升 值 负 担 。C 关 注 民 生 ,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 不 仅 要 有 全 新 的 理 念 和 响 亮 的 口 号 , 更 重 要 的 是 有 关 部 门 要 从 制度 上 加以 保 障 , 为 弱 势 群 体 多 出 实 招 , 多 办 实 事 。D 大家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书生与硬汉 王开林“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有

6、一篇名诗从军行 ,其中有一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他认为投笔从戎远胜烹文煮字,这是一层显在的意思。而该句还有一层潜在的意思:书生乃蒲柳弱质,哪有军人硬朗的精气神呢?其实,我们从书生中也同样能找出一些硬朗的角色,这些书生一旦较起真来,拼起命来,那股子直闯刀丛剑林的狠劲并不输给任何硬汉。比如韩愈,唐宪宗虔诚信佛,他却批鳞直谏,上谏迎佛骨表 ,指出佛只是“夷狄之一法”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尤其是“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八字,差不多是指着和尚骂秃子,令唐宪宗勃然大怒,若非宰相裴度等人全力施救,十个百个韩愈也被当木柴劈掉了。似韩愈这种书生,刀山敢上,油锅敢下,最有胆气。这样的古代书生还有

7、很多,比如庄周、鲁仲连、陶渊明、嵇康、李白、苏东坡、王冕、李贽、唐寅、金圣叹、王夫之他们都是好样的,敢发出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声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违寸心。古代书生很难成为硬汉,原因何在?“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古代书生的出路那么少,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几乎只有这一条道,人格的扭曲和尊严的丧失,就几乎是必然的。除非铁了心不怕挨饿,不怕挨整,不怕坐冷板凳,否则就必须逆来顺受,被大流同化,被大炉熔化。我最佩服的是那些有抱负、有担当、有血性、有钢火、有浩然之气的书生,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是顶天立地的男儿,是真正的硬汉。比如文天祥, “君降

8、臣不降”;比如陆秀夫,难酬蹈海;比如夏完淳,视死如归;比如谭嗣同,愿为变法流第一滴血。谁说书生都是软骨头?这些书生的硬骨头足以令刽子手雪亮的鬼头刀一一卷刃!迄于现代,书生中的硬汉并未绝种,章太炎是一个,陈独秀是一个,鲁迅是一个,胡适是一个,傅斯年是一个,刘文典是一个,闻一多是一个,梁漱溟是一个。章太炎闯入总统府大骂袁2世凯是独夫民贼,陈独秀将监狱视为研究室,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胡适为使约法和宪法确立而奋笔抗争,傅斯年将两任行政院长(孔祥熙和宋子文)骂到垮台滚蛋,刘文典当面怒斥蒋介石是“新军阀”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些书生,个个有血气,有胆气,有志气,有豪气,无论哪一样

9、都不输给那些受过血与火洗礼的硬汉,当他们为捍卫道义而大声疾呼时,虽九死其犹未悔,乃是天地之间的元气和正气使然。书生身上多软骨,多媚骨,多俗骨,乃是被御用、奴化、驯养、蛊惑的结果,当然也有性格作祟,掉片树叶就怕砸破脑袋的人不少,明哲保身的人更多。当他们把人格、尊严和良知搁弃一旁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们与精神的硬朗无缘,与心灵的高贵绝缘。5下列关于“硬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庄周、鲁仲连、陶渊明、嵇康、李白、韩愈等书生都是硬汉,他们敢发出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声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违寸心。B所谓的“硬汉”是指那些体质硬朗、力气很大、敢于较真、敢于拼命、敢于杀敌立功的人。C那些“富贵不能淫

10、,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那些有抱负、有担当、有血性、有钢火、有浩然之气的书生,都是真正的硬汉。D “硬汉”能够为捍卫道义而大声疾呼,虽九死其犹未悔, “硬汉”是精神的硬朗,是心灵的高贵。6下列对古代书生很难成为硬汉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古代书生只能走读书进入仕途这一条道,人格的扭曲和尊严的丧失几乎是必然的。B在那个封建集权社会,有些书生怕挨饿,怕挨整,怕坐冷板凳,只得逆来顺受,被大流同化,被大炉熔化。C封建统治者长期御用、奴化、驯养、蛊惑书生,导致书生身上多软骨,多媚骨,多俗骨。D也有书生性格方面的原因,掉片树叶就怕砸破脑袋的人不少,

11、明哲保身的人更多。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书生乃蒲柳弱质,没有军人硬朗的精气神,所以说书生中没有硬汉。B天地之间的元气和正气让书生中的硬汉比那些受过血与火洗礼的硬汉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C文章运用事实论据驳斥了书生都是软骨头的论调,先后列举了韩愈、文天祥、章太炎、陈独秀等人的事迹,论据翔实,论证有力。D文章重点论述了古代书生中有很多硬汉的观点,概括出了“硬汉”的精神特质,目的是希望现代书生中也能出现硬汉。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9 分,每小题 3 分)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

12、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

13、”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8 对 下 列 句 子

14、中 加 点 的 词 的 解 释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与:参加。B一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C卒定谳,论罪如律 论:议论。D复欲于计典黜之 黜:罢免。3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 )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

15、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第卷 四、(24 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