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案2语文园地二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024863 上传时间:2020-09-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案2语文园地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案2语文园地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案2语文园地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案2语文园地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案2语文园地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案2语文园地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案2语文园地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题语文园地课型语文园地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评价人物。2. 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3. 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4. 理解并积累谚语。教学重点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2.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教学难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

2、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2.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3.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5 )分钟交流平台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1.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2. 【出示课件2】出示图片,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鲁滨逊、汤姆索亚、尼尔斯。 以谈话方式导入,总结学过的名著中的人物角色,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教学(3

3、3 )分钟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出示课件3】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见所想,以及自己的感悟。2讨论阅读方法(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

4、文学作品。(2)小组讨论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3)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板书:人物的评价方法):A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B.留意作品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C.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多面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D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否选择阅读。E选择后要尽

5、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F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出示课件4】板书:作品情节 人物描写 多方位)三、拓展延伸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名著,运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探讨品味人物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从整体上名著阅读的方法。 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问题,并小组合作探讨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阅读名著打下基础。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四、课堂小结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

6、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板书语文园地二鲁滨逊、汤姆索亚、尼尔斯人物的评价方法作品情节 人物描写多方位课堂作业新设计阅读短文 老 人 与 海(节选)美海明威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它们来了。一条鲨鱼( )了一个身,就( )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 )又一( ),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

7、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nng)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

8、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钻 扯 拉 转 2.从老人的 、 、 等动作中,可以看出老人 。3.选文主要描写了 的情景,表现了老人_ _的精神。4.读了这篇文章后,有的同学批评老人太残忍,不爱惜动物。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5.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出了一句名言,请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答案:1.转 钻 拉 扯2.攮 抽 扎 勇敢顽强,凭借自己的经验在与鲨鱼进行不懈的斗争3.老人和鲨鱼搏斗 积极奋起,永不言败4.示例:我觉得老人不是不爱惜动物,而是在困难面前,他必须首先自保

9、,否则就会有丧命的危险。我们对不同的情况应该区别对待。5.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积累词语。2.了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夸张”,感受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的句子。3.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4.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5 )分钟词句段的运用【出示课件5】一、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句子,重点读读加点的词语。2.想一想, 你明白了哪些词语的意思。3.请

10、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词语的意思。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结: 加点的词语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修辞手法:夸张) 此环节设计是先读词语,再读句子,层层深入,逐步理解句子的相同点,以及词语的表达效果。新课教学(33 )分钟二.再读一读, 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出示课件6】1.教师简单介绍“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2.再读句子, 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疑问。(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扩大夸张。第二句使用了缩小夸张,让我们知道了春节马上就要

11、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出示课件6】夸张的作用: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A.夸张不是浮夸,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章就很少运用夸张手法,以免歪曲事实4.学生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饿 安静 厚 盼望 喜欢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看其是否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三、品味句子,探究研析【出示课件7】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三组例句,重点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表达意思

12、一致的句子。2.想一想, 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自己喜欢的原因。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采用的是哪一种语言,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好在哪里?小结: 语言表达是否连贯,语意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炼。(板书: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四、日积月累【出示课件8】1.小组交流合作,联系生活理解谚语的意思。(板书:谚语)2.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出自增广贤文。解释: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告诫世人读书不可囫囵吞枣,而应该用心。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出自增广贤文。这句诗的意思为别以为你走

13、得早,还有比你走得更早的人。不要以为只有你行,也有比你更强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出自增广贤文。解释: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为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出自增广贤文。解释: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积累写作方法。通过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此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体会谚语的含义。课堂小结及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