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高中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144015434 上传时间:2020-09-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高中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整理“高中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整理“高中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整理“高中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整理“高中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整理“高中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高中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第1课”教学设计教学假想高中语文第1课是全部高中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前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基础,以此肯定课程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生涯探索,让其更好地理解语文学习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计划今后的学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语文的概念、价值及重要性。2.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3.让学生初步了解高中语文课程体系。4.从生涯计划角度引导学生探索语文学科对其未来职业的影响,建立“大语文”观。教学进程1、问卷调查反馈问卷对语文是不是有兴趣感兴趣的缘由不感兴趣的缘由

2、语文学习中最大的困难课外浏览的习惯表达能力语文知识积累语文课堂参与情况请学生解读调查表反馈信息,明确课程重点: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方向、价值和意义。2、播放微课,了解“语文”的概念,明确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1的特点“语文”1词产生于19世纪末,但作为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1905年,清代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学堂,设有“国文”课1科,教授历代古文。54运动爆发后,小学改设“国语”,教授白话短文。1949年,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2为1,改称“语文”,他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1建议被采用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母语课程和教材的通用名称

3、。语文中的“语”,1般指语言,“文”有4层含义,即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语文学习的载体是语言文字及其系统化后构成的文章与文学作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这样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1,是语文课程的特点。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点探讨“语文”的工具性,通过1系列图片、视频材料和课堂活动让学生逼真感受“语文”这个工具的重要性。1.明确湖北省高考改革方案中语文学科的地位:必选,150分,原始分计入总成绩。2.展现图片:街上毛病广告招牌、清华大学2019年迎新照片(将“热烈”1词误作“热列”),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道歉信(在北京大学120周年

4、校庆致辞时,他把“鸿鹄(h)志”念成了“鸿浩(ho)志”)1个字的书写,1个词的读音,1个句子的语法,看似微小,却体现了1个人最基本的文化素养,1旦弄错就会闹笑话,有时乃至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而语病的泛滥会构成1种“语言腐败”,长此以往,必将致使公众智识的降落。所以,规范、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其实不是1件容易的事,更不是1件可有可无的事,它是我们用好“语文”这个工具的条件。3.展现视频:关羽、张飞在表达上的巨大差别。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表达的重要性,同时罗列现代社会中与表达密切相干的职业。学生讨论交换,集中罗列。4.课堂活动:未来科技公司面试现场(岗位:游戏软件工程开发师)请3名同学上台,摹拟

5、面试现场,做1分钟自我介绍。其他同学充当面试官并做点评。短短的1分钟能看出甚么?能看出你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否捉住问题的重点;能看出你的逻辑能力:思路是不是清晰;还能看出你的语言能力:表达是不是新颖,是不是有感染力。不管未来你是何种身份,从事何种职业,优秀的表达力都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由于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4、高中语文教材知识体系语文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教给大家1些表达的技能,而是要开阔我们的视野,发散我们的思惟,启发我们的智慧,从而让我们的表达更有气力。展现高中语文的教材编排:必修教材模块:浏览鉴赏(侧重于文体特

6、点与人文内涵相结合)表达交换(侧重于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梳理探究(侧重于汉语文化和文学的知识积淀)名著导读(侧重于开阔视野及丰富浏览经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利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与初中相比,它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如果说之前的语文学习更重视记忆,那末高中的语文学习更重视能力,我们要转变观念,学会思考,学会迁移。5、腹有诗书气自华1. 创设情境,重点探讨“语文”的人文性。以教师讲述为主,引入杜甫、苏东坡、史怀哲等材料。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语文浓郁的人文色采,认识到语文为我们展现了1个非常广阔的天地。这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

7、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可以滋养我们的灵魂。课堂活动:分享感动过自己的话语或文字。学生交换后分享。体会“语文”是我们平庸生活的1道光,照着诗和远方。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滋养着我们,塑造着我们,把我们的生活引向阳光。2.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引入材料:_对“文化”的重视和呼吁,展现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1.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1流。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1堂,受光于天下照4方。魏源5.必须勇于重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经典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6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3句为基础肯定立意,并公道援用,写1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很多于800字。明确:我们正迎来1个文化的春季,1个文化高度自信的新时期,“语文”,任重而道远!6、课堂小结回顾问卷调查反馈信息,根据课堂内容重新思考今后语文学习的方法。学生讨论发言并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