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PPT讲解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44011607 上传时间:2020-09-04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4.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传-PPT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左传-PPT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左传-PPT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左传-PPT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左传-PPT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左传-PPT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传-PPT讲解(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选春秋左氏传,左丘明,壹、关于春秋和春秋左氏传,1、关于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后代成为古代史书的通称,有时也可引申出一种文笔,即“春秋笔法”,即直陈事实的写法。,春秋形势,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春秋时期,中国五等爵,大国称

2、公、侯,小国称伯、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邦,故不用中国之礼,自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对春秋能起到补充和说明作用的有三部书,这就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儒家把春秋看作重要的经典,而把解释经义的文字称做“传”。因此就把

3、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为春秋的三传。,2、关于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时间上跟春秋略有出入),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一书对后世的历史学,文学等都有巨大的影响。 第一,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和变革,保存了大量史料。 第二,左传又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作者有很高的语言修养和处理复杂材料的能力,

4、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生动的历史画面。作者还擅长于写战争,把纷繁的战争写得井井有条。左传的许多外交辞令也写得很好。这些使我们看到远在古代汉语就是非常富有表现力的。,“经”(春秋)与“传”(左传)原来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的。西晋时的杜预,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和左传按年插编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贰:文选分析一、郑伯克段于鄢,1、解题。郑伯克段于鄢可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克,攻克。,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

5、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2、重点词语分析,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且都省略不说。请京,主语是姜氏。使居之,主语是郑庄公。“谓之”逻辑主语是社会的人们,但通常不说。“谓之”式是左传中常见的句式,指社会上人们这么称说,这么认为。唐孔颖达对这句话注释是:“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城,墙。雉,丈量城墙的单位。古城墙以长一丈高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百雉,即周长三百丈的墙。

6、,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先王,周代开国的君主周文王、周武王。制,制度,规则。先王立下的制度在当时认为是标准。“大都不过参国之一”,指大的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国,国都,不要理解为国家。参,同“三”。这里用为动词,指在计算的时候将国都的城墙三等分。“参国之一”指三分国都有其一,即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当时最高的统治者是周王,周王在各地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诸侯国里又有分封,形成等级。在那个重等级的社会里,都城大小也是有等级差异的。周王的国都最大,合九里,即540雉。周的都邑,大的定制是“参国之一”,即180雉;中,“五之一

7、”即108雉;小,“九之一”,即60雉。,郑属伯爵,国都规定为300雉,其境内的大都、中都、小都按上述比例递减,即100雉(大都)、60雉(中都)、30雉(小都)。现在京的城墙超过100雉,按大都算,也超过了定制,所以说“今京不度,非制也”。不度,不按法度办。非制,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君将不堪,您郑君经受不了这种违法行为的冲击。意思是说先例一开,不合法度的事将接踵而来,郑君的统治权将受到挑战。,为之所 “之”、“所”两个词都是“为”的宾语。用现代汉语来表示时,要将间接宾语提前:给共叔段安排一个地方。 无使滋蔓 “无”通“毋”。在古汉语中通假字比较多,实词中有通假字,虚词中也有通假宇。虚词的意义

8、比较虚,通假字在辨认时难度更大些。 蔓,难图也 若使野草滋蔓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单词句以上是主从复句,“蔓”,从句,表示假设,“难图也”,主句表结果。“蔓”字用逗点隔开,不能连下读。,况君之宠弟乎 乎,疑问语气词,在要求回答的句子里译作“吗”,在不要求回答的反问句里要译成“呢”。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子己 贰属与专属是相对的。凡专属于某,后又另属于某,就叫贰。西鄙、北鄙本属于郑庄公,现叔段令其臣属于己,那么一地有二主,要两边交纳贡赋。对新臣后的就是贰。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这是两个表假设的偏正复句。前一个复句,是非真实的,实际上不存在这种可能,目的在引出下一个复句。要注意

9、两个复句在内容上的不同。,无庸 “庸”通“用”,“庸”的这种通用一般出现在否定式,如“不庸”、“勿庸”等。 将自及 “及”这个动词,在左传里宾语常省去不说,而“及”的对象一般指不好的,如“祸”、“难”等。如左传桓公十八年:“周公弗从,故及”。杜预的注释,:“及于难也。” 可矣 “矣”是表示新情况的语气词,说明变化:以前还不行,现在行了。,不义不暱,厚将崩。 这是一个条件复句,“不义不暱”是条件从句,“厚将崩”后一个主句表示推出的结果。而两个分句属两个紧缩句,在紧缩句里又存在条件关系:“不义”是条件,“不暱”是结果;“厚”是条件,“崩”是结果。左传的作者很善于组织句子,象这样一层套一层的条件关系

10、,逻辑性强,很适合用来表示对未来形势发展的预料和判断。,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具卒乘,备够战斗人员。卒,步兵。乘,兵车,这里指车兵。五句话,前三句讲战争的准备就绪,后两句讲对庄公的攻击将采取特殊的方式:外部偷袭,内部接应。两句均有一个“将”字,与前三句对照,时间的界限十分清楚。“将袭郑”后应该用逗号,这样句子间层次关系才更清楚。,遂寘姜氏于城颖 遂,连词。表示事情前后的连接性。 而誓之曰 之,代词,指姜氏。 不及泉黄,无相见也 及,本义指赶上、追上。这里指“到”。,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封人,管理边界的官。古代的官吏名称有的前用一个字表示工作的性质,后边再加一个“人”字,如

11、鼓人、庖人、牛人、舍人、仓人、缝人、染入、酒人等。“封”这个字,原表示在边地树立界桩,从“寸”,寸表示手,左边从两土,表示垒土为界。由此引申指边界。封人,便是管理这种工作的官吏。 未尝君之羹 羹,带汁的肉;不要理解为汤。上面讲“食舍肉”,这里说“未尝君之羹”,可见肉、羹所指相同。,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你有给母亲的敬奉,唯独我没有!“有”动词,直接宾语是“遗”。遗本是一个动词,这里作名词,指敬奉的东西、敬奉的义务。“母”,间接宾语,向谁敬奉。繄,语气词,表示“惟有”的意思。“无”后没有宾语,这一句话意思就不明确,是没有可敬奉的东西,还是没有可敬奉的人?因此引起颍考叔下面的发问。 大隧之外,其乐也

12、泄泄 外、泄二字在今天的普通话里是不押韵的,但在古代均属月部,韵部是相同的。,3、翻译,两个同学一组,轮渡口头翻译全文,指出对方在翻译中的问题。,4、作业,1、指出下列粗体字的词义。 (1)初,郑武公娶于申。 (2)亟请于武公。 (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4)姜氏何厌之有。 (5)多行不义,必自毙。 (6)夫人将启之, (7)大叔完聚将袭郑公伐诸鄢。 (8)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2、指出本课带双宾语的句子。 3、就本课第二、第五两段,任选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二、齐桓公伐楚,1、解题,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

13、楚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本文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2、重点词语分析,四年春 指鲁僖公四年的春季。左传是鲁国的史书,它叙事均按鲁国国君在位的年分来记年。 蔡溃,遂伐楚 伐,进攻。起兵的一方往往提出某种理由,进军时有钟鼓,表示公开讨伐。上句对蔡,用“侵”字,“侵”是不宣而战,偷偷地进攻。以上几句包含好几层意思,说明齐桓公伐楚的时间,军队配置,进攻的特点。,楚子: 指楚成王。 与:介词,跟,

14、和。 北海、南海 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唯,句首语气词。是,代词,作主语,指齐楚两国的距离(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马牛不相及”是谓语,这个谓语又是一个递系结构(又称兼语式): “风”是动词,指马牛等牲畜在发情期雌雄相诱,到处奔跑。“马牛”是“风”的宾语,又是“不相及”这个状中结构的主语。“也”,煞尾语气词,表示肯定的意味。全句的意思是说;两国相距之远,即使马牛发情到处乱跑,也跑不到对方的边境。表示两地一北一南,互不沾边。,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没有料到你们进入我国的领土。不直接说对方进犯是无理的,而说自己没有料到你们会这样做,是一种委婉

15、的表示方法,而话意里暗含着对方这么做是不正确的。,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 海,今黄海和渤海。河,黄河。穆陵,齐地名,即今山东临朐县南穆陵关。无棣,齐北部边邑,在今山东无棣县北。这几句话用来夸耀齐疆域之大。有的学者认为这里讲的是指齐可征伐的范围,穆陵指今湖北麻城的穆陵关,属楚地。无棣指今河北卢龙县。 以上讲齐有特殊的权力和地位。下面就历数楚的过错。,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包茅,包扎好的青茅,古人用它来缩酒。缩酒,一指用包茅虑酒去滓,一指在祭祀时将包茅立在地上,把酒浇在上边,酒一滴滴渗入地下,意味着神饮了酒,酒糟留在茅中。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16、之一,楚国影响了周王的祭祀,所以管仲将“包茅不入”列为楚国第一条罪状。,昭王南征而不彼,寡人是问 周昭王是周成王的孙子、康王的儿子,曾南巡江汉,人民为反对他,故意把一只用胶粘结的船给他渡汉水,行至江心,船破沉没,人马全淹死。这是一件丢人的事,而且距齐桓公伐楚时已二三百年了,属历史的陈年老帐。齐桓公提出这个问题完全是为自己伐楚找借口。,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 诸,之于的合音字。“之”指昭王南征而不復这件事。水滨,水边。“贡之不入”、“昭王之不復”都是由主谓结构加“之”形成的偏正结构,作主语。其,表示委婉的语气词,或用来表必要性,或用来表示可能性。这里属前者,可译作“还是”。 师进,次子陉 齐进一步向楚施加军事压力,联军向前推进,临时驻扎在陉这个地方。,3、翻译第一段,两个同学一组,轮渡口头翻译全文,指出对方在翻译中的问题。 请学生代表口头翻译。,第一段参考译文,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 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