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4003661 上传时间:2020-09-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1.中西婚礼文化简介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婚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这个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时代,各种意义的表达早已超过了语言的界限。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婚礼文化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我国的婚礼文化也不断地受到西方婚礼文化的冲击,现在年轻人举办婚礼大都是中式婚礼西方化。那么,在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婚礼文化和西方的婚礼文化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本文从婚礼的不同方面试图对中国婚礼和西方婚礼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并分析差异产

2、生的原因,以促进文化交融。2. 中西传统婚礼文化对比婚礼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下文旨在通过婚礼形式、服饰、地点、婚宴等方面的差异,对中国西婚礼文化进行对比,从而更好的找出中西婚礼文化差异的原因。2.1婚礼形式婚礼形式是婚礼中最重要的部分。国家不同,婚礼的仪式也不尽相同。与其他方面不同的是,在这一环节,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比西方传统婚礼仪式要简单得多。而婚礼形式也在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2.1.1中国婚礼形式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三书六礼”,“三跪九拜”的礼节。所谓的六礼:纳采: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方家求

3、亲;向名:男方在求婚后托媒人问女方的出生年月,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礼仪,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形式。古代的风俗要用大雁作为订婚的信物,说明双方已经订婚。后来就发展成送首饰,绸缎,甚至是羊猪;纳征:是纳吉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方,是成婚阶段的礼仪,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方家,征得同意;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式往往被看作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12.1.2西方婚礼形式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一开始就充满了

4、浪漫的气息。一般有以下步骤:来宾入席;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宣布婚礼开始,伴郎伴娘和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一同进入会场,全体来宾起立,父亲郑重的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就坐,全体来宾就坐;牧师证婚,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宣告愿意结为夫妻;新郎新娘互戴婚戒,宣誓;献诗,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唱祝福歌;礼成,奏乐,新郎站右边,新娘站左边,两人一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随后,家属以及来宾随后退场;茶会或晚宴。但是整个婚礼过程却有着让人不可亵渎的神圣与庄重 。2.2婚礼服饰“斗争衣衫巧样逢,深浅配来纤手绽”。婚礼服

5、饰在诞生以来,就富有浪漫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婚礼服饰愈加绚丽多彩。从古至今,婚礼服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2不可否认,形势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是世界各国的传统婚礼服饰与悠久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独具特色的东西方各有的气息。2.2.1中国婚礼服饰中西方审美与习俗的差异决定彼此传统婚礼服饰的不同。中国服饰强调统一而不突出个性,因此在中国红色象征喜庆、幸福。在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都要穿着红色的礼服,而且衣服上的龙凤图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传统婚礼服饰中占主要地位。按照中国传统龙象征男性,风象征女性都预示着吉祥。因此在新娘礼服上会有大大的凤凰图案,新郎往往在

6、胸前佩戴一朵大红花。2.2.2西方婚礼服饰西方服饰强调浪漫纯洁而有个性,因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常与吉利、平安、善意正直发生常规性联想,是欢喜纯洁无暇的象征。在古代的西方社会,新娘还需准备一些“旧、新、借、蓝”的东西。“旧”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借”是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是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32.3婚礼地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由的追逐,婚礼地点已经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像教堂或饭店等地方,而是随之婚礼形式的发展,

7、婚礼地点也在不断变换中,如公园,地铁,大海,雪山等,地点愈加丰富多彩而又浪漫横生。 2.3.1中国婚礼地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结婚是一件大喜事,既是喜事当然要办的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因而婚礼的地点当然也要是能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开阔的场院里,大家围坐桌前,爽朗的笑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祥和与红火。在当代难以寻得过去的场院,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自然成了首选,与以往一样,从招待到入席,所有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席间的欢歌笑语都体现了热闹这一传统。2.3.2西方婚礼地点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为看重圣洁与庄重,

8、认为婚姻是神赋予人类的神圣使命,是神对人类的祝福,认可有神的见证的婚姻才是最完美和有效的。所以西方的婚礼大多会选择在教堂等安静的地方举行,在牧师的主持下,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进行发誓,显得非常的神圣,也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永远留在记忆中。他们的婚礼井井有条,且追求浪漫与实在的结合。不像我们中国人的婚礼那么热闹。2.4婚宴婚宴是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中西传统婚俗,我发现中西方传统婚宴的习俗不仅有其不同之处,还有这些共性。共性在于,婚宴上,新郎新娘都要给家人、朋友及众多宾客敬酒以示谢意。人们往往会表示更美好的祝福,如“白头到老”、“永结同心”等,而不同点在于:2.4.1中国婚宴在中国,

9、传统的婚宴是一场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对于新郎的父母更是要宴请其所有朋友。在宴席上,人们只吃、喝、聊天,饭后各自回家,并且中国婚宴的费用是新郎分担。但宾客所给的礼金也足以支付男方婚宴,并略有盈余。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分别向每个酒桌的贵宾敬酒,因此一场婚宴下来,新人已经疲惫不堪。新郎新娘的父母也要向宾客敬酒,对宾客到场表示感谢和欢迎。因此婚宴显得铺张浪费而又无趣僵硬。2.4.2西方婚宴西方婚礼仪式过后,经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会。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好和经济状况来决定,因为在美国经常是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婚宴帐。酒宴上新郎新娘会在宴席开始时跳

10、第一支舞,之后酒宴开始。对西方人来说,婚礼最重要的程序是牧师主持的贺词,男女双方的承诺及交换戒指,而不是婚车迎送和大摆酒席,婚宴用的是自助餐的形式,因此可以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办的很丰盛,同事来宾根据自己的需要,吃多少取多少,不会造成浪费。3.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的根源上文基于对中西婚礼文化在婚礼形式、服饰、地点、婚宴等各方面的对比,以下旨在找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诸如婚姻观念、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历史根源等而加深对中西文化交融现象的认识3.1宗教信仰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在中国,人们并没有固定的信仰,人们只会尊崇“道德”的约束,而这些道德的标准来自儒家思想。儒家认为“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礼记 昏

11、义 )”,夫妇的关系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即男主女从的夫妇关系。西汉“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纲”之说,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确立了父权,夫权的亘古不变的牢固性,实际也确立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卑下而屈从的地位。在西方,人们的宗教信仰很明确,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他们的婚礼也要按照信仰的宗教的教条来举办。基督教是对西方人影响至深的宗教,他们的婚礼要有上帝的见证,牧师的主持和结婚的誓词。基督教的神强调男女平等,都是上帝的孩子,不应该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的生育观也与“重男轻女”的中国人有很大差异,男孩和女孩是爱情的结晶,都会受到父母的疼爱。3.

12、2历史因素封建传统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纵览中国文化历史,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普度众生”、“因果循环 ”之类的思想。因此,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因此“大爱”形成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等级观念。男女双方在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时须把家庭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为了家庭声望而放弃真爱,且因为此思想造成了古代女子在婚姻中卑贱的地位。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

13、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因此,也就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西方的“小爱”思想成就了西方自由平等的家庭观念。西方男女有权选择自己将要共度一生的伴侣,而不需考虑家族声望,第三者也无需干涉。他们追求婚礼的个性化,因此西方婚礼浪漫纯洁而不掺杂任何物质利益。在西方婚姻中,女子与男子地位平等,无卑贱低劣之分。3.3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为爱结婚因婚姻在家庭社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古代,中国人对待婚姻是非常谨慎的,甚至把它看做改变人生命运的捷径。中国传统婚姻的主要目的

14、是繁衍后代,壮大家族,维护并提高家族的声望和地位。由于婚姻意味着要娶进一位不同姓氏的女子,因此,为了不损家族声望,男方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是非常谨慎的,选择妻子的意义对家庭比对个人更重要。结婚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族的事,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关于婚姻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的规矩,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门当户对”等等。也就是说,男女双方首先要经媒人介绍,父母同意后才能订婚、结婚。除此之外,过去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而妻子却没有同等权利。4与中国传统婚姻观相比,西方的传统婚姻观更加开放、更自由。西方婚姻伦理观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莱基督文化的交融, 由此而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

15、的婚姻伦理关系。西方的婚姻是十分重视个人自由意志的展现, 是人性自然的发展, 是完全由人的自然倾向和自由选择所把握。因此对于西方人来说,结婚并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完美结局。大部分西方人都有“试婚”的经历,即在结婚前同居,以便更真切的了解他/她是否真的适合做终身伴侣。然后在相互承诺的婚姻关系之下, 一同组织家庭并为未来的共同理想生活而努力, 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生活的改善而贡献。所以父母对儿女的婚姻也没有决定权。情侣们为了爱而结婚,而不是为了家族的声望和地位。3.4地理环境斑驳陆离与沃野千里中国大陆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

16、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因而华夏文明,它起源于东亚大陆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在东亚文明诞生的早些时候,从西伯利亚带来的风沙经过一两千年的沉淀使中国中原地带积起厚厚的黄土,而黄河又时常泛滥,这样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的土地十分肥沃。同时,由于东亚中原地带位处喜马拉雅山以东,夏季气候较湿润,雨量充沛适合农作物生长广袤肥沃的千里平原,濒临大河优越的灌溉条件,再加上适合耕种的适宜气候,以上众多的地理环境因素决定了我们祖先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文明初期选择农耕经济作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显然是非常合理的。正因为对农业文明的选择,因而中国人特别重视“天地人和谐”,形成了“天为上”的传统观念。因此中国“祭祖”、“拜天地”等婚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