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下学期《长恨歌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3984367 上传时间:2020-09-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下学期《长恨歌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下学期《长恨歌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下学期《长恨歌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下学期《长恨歌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下学期《长恨歌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下学期长恨歌2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学习重难点: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学情调查 情境导入】一、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御宇多年求不得。 2、杨家有女初长成, 。3、天生丽质难自弃, 。 4、 ,六宫粉黛无颜色。5、春寒赐浴华清池, 。 6、侍儿扶起娇无力, 。 7、云鬓花颜金步摇, 。 8、 ,从此君王不早朝。 9、承欢侍宴无闲暇, 。 10、后宫佳丽三千人, 。11、金屋妆成娇侍夜, 。 12、 ,可怜光彩生门户。1

2、3、遂令天下父母心, 。14、归来池苑皆依旧, 。15、 ,对此如何不泪垂。 16、在天愿作比翼鸟, 。17、 ,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写作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

3、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一、梳理课文,探究主题:

4、1、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2、主旨探究: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

5、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此诗的主题是复杂的,既有批判,也有歌颂。 你同意那种说法,请说明理由。3、有感而发从孟姜女哭长城,到刘兰芝为爱举身赴清池,再到梁祝双双化蝶,唐玄宗杨贵妃绵绵不尽爱恨交织的感情爱情自古以来总给我们留下不尽的遐思,关于爱情你有什么话要倾诉,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为长恨歌中的主人公写几句话,表达你对爱情的感受。(50字以内)【达标训练 巩固提升】探究:谈一谈下面两首诗中对于杨李爱情是什么态度?过华清宫(其一) 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

6、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马嵬(其二)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知识梳理 归纳总结】长恨歌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在长恨歌里白居易借助了李杨爱情这个历史悲剧的情势,借历史人物的名字,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爱情的毁灭充满同情或怜悯之心。【预习指导 新课链接】预习赵氏孤儿,梳理文意,做学案一参考答案:1、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

7、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

8、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怎样表现恨:逃亡途中;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2、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 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

9、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3、双

10、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此诗的主题是复杂的,既有批判,也有歌颂。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

11、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

12、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

13、、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3、有感而发

14、他们的爱多数时候是平等的。他的爱宠,她受之如饴。而她待他也真,这真就不再是帝王与妃嫔之间的恩宠,而是寻常人家寻常夫妻 的恩爱。身在福中不知祸,更不知自身干系天下苍生,谁料到了绚烂的开关,谁又见得到那命中注定的结局?玉环不知,是以长恨。李商隐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彼此太浓腻的纠缠,往往如是。需要一个死,才能戛然而止。这种决裂是上天的旨意,不允许人弥补。这才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悲剧的开始往往毫无征兆。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温泉水滑洗凝脂,夜半无人私语时。”大唐皇宫韶华极盛时,谁会料到,结局竟是马嵬坡前“一掊黄土收存艳骨,数丈白绫掩风流”?命运伸出手来,我们无能为力。有些爱要用一生去忘记,恨,一样会模糊时间。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名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探究:谈一谈下面两首诗中对于杨李爱情是什么态度?过华清宫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扬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