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3965093 上传时间:2020-09-0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轮复习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考向概览,3,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 一个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 两个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三个特性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复习点睛,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独尊儒术,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产生宋明理学,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具有划时代意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2、1)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2)历史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3)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为什么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怎么办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A、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B、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C、创新角度P55,7,(08江苏)“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

3、容广纳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超越高考,D,8,(09山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 B、 C、 D、,B,9,(2011广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B、 C

4、、 D、,A,10,(2013全国卷1)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在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

5、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0分),11,(1)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

6、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思维展示,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民族

7、文化的作用和体现: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石窟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优美的民族舞蹈。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P131辨别比较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007广东高考)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

8、的是 文化的独特性 文化的地域性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传承性 A、 B、 C、 D、,B,超越高考,(2010年高考江苏卷)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 如藏族的 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 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中华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B、 C、 D、,C,(2010高考广东卷)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

9、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A,(2011年高考海南卷)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 B、 C、 D、,C,(2012年高考天津卷)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

10、、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C,二、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包容性的地位: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包容性的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原因、态度、原则)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包容性的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

11、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特别注意: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也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2011年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 B、 C、 D、,C,超越高考,(2012年高考安徽卷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是中华民族

12、精神的核心内容 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 B、 C、 D、,D,(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 B、 C、 D、,B,24,(2013 安徽卷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13、,这体现了() 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 B、 C、 D、,A,25,(2013新课标全国II19题)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魅力( ) 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 A、

14、 B、 C、 D、,A,26,(2013北京文综41)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27,(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是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思维展示,28,(2011年高考福建

15、卷)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

16、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思维展示,(2010年高考安徽卷)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 “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2分),(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2)丰富的中国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