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悲剧形象分析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3960421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葛亮的悲剧形象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诸葛亮的悲剧形象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诸葛亮的悲剧形象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诸葛亮的悲剧形象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诸葛亮的悲剧形象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诸葛亮的悲剧形象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的悲剧形象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作业专业:历史学师范 班级:历史11-1 学号:11064060135姓名:刘敏健 老师:王瑜 成绩:諸葛亮的悲劇形象分析摘 要: 對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這一人物悲劇形象的分析,在各學者研究分析的成果上,對比、分析了其悲劇形象的根本成因,得出其根本成因是阻礙諸葛亮智慧發揮的三個因素:不可逆轉的“天命”;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義氣”和後期諸葛亮因個人性格而變化的“愚忠”。而這三者中最具有決定意義的是諸葛亮的“愚忠”。其實在諸葛亮“智絕”形象下,還隱藏著一出令人唏噓的智慧悲劇,使我們對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發出感慨的同時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關鍵詞:諸葛

2、亮;悲劇;三國演義;矛盾引言人們知道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卻很少知道諸葛亮智慧人生的背後充滿悲劇色彩。通過分析諸葛亮悲劇形象形成的原因,從另一角度瞭解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對今后多角度研究人物形象有深遠意義。對於諸葛亮悲劇形象的成因,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他事必躬親的作風,有人認為是他用人的失誤,有人認為是曹魏的強大,有人認為是他窮兵黷武1,也有人認為是儒家“士為知己者死”的文化傳統2。雖然眾多學者無疑從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諸葛亮悲劇形象的成因,但並未提及最根本的原因。諸葛亮既然作為一個智慧的化身,其智謀不亞於三國演義里的其他謀士,但其結局卻是如此悲慘,所以可以說諸葛亮的悲劇是一場

3、“智慧”的悲劇。那麼阻礙其智慧發揮的因素,那就是諸葛亮悲劇形象形成的根本因素。阻礙诸葛亮智慧發揮的因素有三:第一是天时,它規定決定著着诸葛亮智慧的方向,使其不能自由發揮; 第二是劉關張三人的义气, 諸葛亮的智慧在重大決策時往往受制于這種“義氣”; 第三,也是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諸葛亮“忠心”,在劉備白帝城托孤之後,諸葛亮的“忠”慢慢變成“愚忠”,成為其智慧發揮的最大阻礙。智慧與“天命”三國演義在第一回中寫到:“話說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3,諸葛亮所處的時代,已經由“合”向“分”的方向發展。東漢氣數已盡,劉姓天下遲早會被人取代,誰也挽救不了這個局面。在出山之前,諸葛亮之所以選擇躬耕南陽,深

4、居簡出,在草廬中每天與琴書相伴,是因為他與司馬徽、崔州平一樣,深知“天命”之不可逆,更不可能因個人智慧而改變。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以世外高人的姿态冷静地洞察着天下局势,追求“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生活。此时的诸葛亮可以说完全是一个清醒的智者形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儒家的传统都是以命抗天的。刑天的操干戚而舞, 共工怒触不因之山,夸父的与日逐走,精卫衔微木填海, 鲧窃息壤治水; 这些古代神话所说的都是人对天、对大自然的挑战。雖然其鬥爭的方式不同,但其結果如出一轍4。與天鬥的結果諸葛亮不可能不知,当得知徐庶把自己推荐给刘备后,诸葛亮作色而言曰: 汝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拂袖而

5、入,使得徐庶满脸羞惭,不辞而退。3诸葛亮之所以把出山比作祭祀用的牺牲, 是因为他深知出山的最终结果极有可能是成為亂世之中的牺牲品。當得知劉備前去請求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當時是有意對劉備避而不見的,不然在二顾之前, 童子已经告诉诸葛亮刘备专访一事,他为何又与崔州平外出闲游? 况且崔州平也已知道刘备专访一事,为何相邀同游?這一方面是諸葛亮對劉備是否惜才愛才的考驗,另一方面,也是諸葛亮內心對出山與否的矛盾的體現。“三顾茅廬”一段文字背后应当有诸葛亮对自身命运的深入思考和进退两难处境的痛苦抉择。結果刘备的三顾之恩与仁义风范最终感动并征服了他,另外,“学成文武艺, 货于帝王家”本来就是历来谋略之士的不二

6、选择。儒家的仁爱忠义之心和入世情怀让他踌躇再三后终于答应出山。諸葛亮答應劉備出山,是儒家道义感战胜智慧判断的结果,同時也是諸葛亮悲劇一生的開始。劉備畢生都在為“中興漢室”這一不可能實現的理想而奮鬥,作為軍師,諸葛亮也定當義無反顧地輔助劉備去實現這一理想。然而,這個奮鬥的過程是“智慧”與“天命”對抗、鬥爭的過程,即使諸葛亮曾滿懷鬥志地在他人生舞臺上發揮著自己的智慧,但諸葛亮畢竟是人不是神,其才智也只能使蜀漢政權偏安一隅,夾曹魏和孫吳之中艱難發展,根本不可能改變歷史的規律。正如他的老师司马徽所說:“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3诸葛亮出山只不过是徒费心力,是一场“智慧”与“天命”相抗衡而以失败

7、告终的悲剧。智慧與“義氣”諸葛亮出山后,就按照“隆中三策”來幫助劉備“中興漢室”。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實現了“平天下”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取荊州和西川。當時劉備已經坐擁荊州、西川、漢中等地,已是魏蜀吳三國中實力最強的,可像當年漢高祖一樣從漢中出兵,傲視天下一統中原。但是我們反觀諸葛亮“平天下”的三步走策略,要實現這樣的策略,前提是保證前一步策略的成果不失。然而,就在快要實現第三步的時候,諸葛亮面臨著阻礙其智慧發揮的第二個障礙,那就是劉關張三人的“義氣”。也正因為這種“義氣”,使得諸葛亮的“隆中三策”被破壞。自從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以來,“義”就是維繫他們三個人的重要紐帶,同

8、時也是限制諸葛亮聰明才智發揮的阻礙。這一矛盾,在劉備集團勢力越來越強大的時候尤為突出。關張二人都是一介武夫,認為武力才是在亂世中生存的手段,所以關張二人從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就看不起書生意氣的諸葛亮。一開始,因為劉備用長兄的身份和“義”字來約束關張二人,使他們服從諸葛亮的安排,也使得諸葛亮的智謀可以充分發揮。而到劉備成為一方雄主時,關羽張飛變得更加目中無人,除了劉備之外,誰也不服,尤其是關羽。這時的諸葛亮要發揮自己的智慧時,就受制于在三人的“義”。在庞统中箭身亡后,诸葛亮被迫离开荆州赶赴益州。但是镇守荆州的重任托付谁最妥当?诸葛亮不得已委任刚愎自用又恃桃园结义特殊关系的关羽镇守荆州,就埋下了悲剧

9、失败的种子,这是刘备干扰的结果。5但是礙於劉備和關羽的關係,也只好執行這一錯誤決定。爲了確保荊州不失,在臨走前再三叮囑關羽“北拒曹操,東和孫權”3。但“刚而自矜”的關羽無視諸葛亮的叮囑,在進攻樊城的時候,以“虎女焉能嫁犬子”回絕了東吳的再次聯姻,使得孫劉聯盟破裂,東吳反目成仇,聯合曹軍攻打關羽,使得荊州落入孫權之手,而關羽也是敗走麥城,身首異處。在得知關羽遇害的消息后,劉備決意伐吳,之後張飛又因虐待部下而被殺。怒不可謁的劉備“義”令智昏,不聽趙雲、秦宓和諸葛亮的勸諫,一意孤行地揮師東吳。此時的劉備已經把兄弟之間的“義”置於國家利益之上。面对刘关张之间“义”的硬核, 诸葛亮的智慧一无所用, 只能

10、哀叹:“法孝直若在, 必能制主上东行也。” 3劉備的一意孤行,使得蜀漢的國力在夷陵打敗后迅速下降,也破壞了諸葛亮制定的戰略方針,自己也死在白帝城。同時忠义之绳索又将诸葛亮牢牢束缚于刘备谋臣兼丞相的位置上, 让他眼睁睁地看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将士们的鲜血打拼出来的蜀汉政权走向了衰落, 只能在成功的希望破灭之后继续着自己夸父逐日式的悲剧英雄的无望努力。智慧與“忠心”诸葛亮的悲剧固然有“天命观”的一面,但是诸葛亮自身所呈现出来的性格特质,不能不说是他悲剧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诸葛亮的悲剧源于他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儒学特质“忠义”。6在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時候,曾經囑咐:“若嗣子可辅, 则辅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

11、为成都之主” 3。從這句話我們可知,劉備是很清楚地知道劉禪不是一個可造之材, 並不能繼承一統大業的遺志。劉備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在諸葛亮身上,希望他好好輔助劉禪,若劉禪真的無德無能,諸葛亮也可以取而代之,自成為成都之主。儘管希望渺茫,諸葛亮還是義無返顧地負擔起輔助劉禪的責任。在七擒孟獲,鞏固蜀漢後方之後,諸葛亮為實現自己的隆中三策,進行北伐。在北伐前,诸葛亮谆谆告诫后主“诚宜开张圣听” 3、“不宜妄自菲薄”3, 要“亲贤臣, 远小人” 3,并做好了各方面的周密部署。但是,對於北伐的結果,諸葛亮自己也沒有把握。驅使他進行北伐的動力,已經由“中興漢室”變為報劉備的三顧之恩、托孤之重,諸葛亮借北伐來報答

12、劉備的知遇之恩和表達自己的忠心。這時的諸葛亮已經由一個智慧化身的形象轉變為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忠义形象。在此之後,諸葛亮智慧一直受制于對劉備、劉禪父子的忠義,並未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之後。儘管諸葛亮對劉禪是盡責盡忠,但是劉禪卻不能給諸葛亮一個穩固的後方,甚至还在北伐的紧要关头, 听信谗言猜忌他, 以“久不见丞相之面, 心甚思慕, 故特召回, 一无他事” 3的混账理由把诸葛亮从前线召回。古語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北伐取得連連勝利之際,諸葛亮完全可以不聽劉禪的命令,繼續北伐,在取得勝利之後,再向劉禪請罪。然而,諸葛亮在“正欲建功”和忠義之間選擇了後者,從而失去了千載難逢的勝利良機。

13、最後諸葛亮星隕五丈原,實踐了自己他忠实地实践了自己受刘备之托时许下的“愿效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 3的诺言。 其實在劉備執意要為關張二人報仇的時候,已经显示出诸葛亮的智谋和义的矛盾, 但彼时这一组矛盾尚存在兼容性的一面,因為當時劉備還是一仁義之君,無礙諸葛亮才智的發揮。但是蜀漢後主劉禪是一個無能無仁無德的昏君,诸葛亮将自己的智谋和忠义移情到这“扶不起的阿斗”的身上, 立刻就显露出其智谋和忠义之间的荒谬和背离, 前期尚有合理性的“忠义”立刻变味为愚忠, 蔽翳了按照智慧逻辑应作出的个人的判断。 面對這樣一位昏君,作為理智的選擇,諸葛亮應該取劉禪而代之,自以為成都之主,這樣就無礙於自己聰明才智的發揮

14、,這十分有利於統一大業和國家的利益。但是將儒家伦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诸葛亮无法按照智慧的逻辑进行抉择, 道德中的忠义的要求使他的选择偏离了智慧的方向。儘管沒有完成“中興漢室”,但諸葛亮以盡忠盡責的形象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句號,也算能為後人所稱道。但以谋略智慧而言, 其本质的指向应该是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目标的实现, 诸葛亮以超绝的智慧和“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追求的事业最终趋向失败, 这无论如何应该是一场智慧的悲剧。作为世代累积型作品,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承载着一代代的文化积淀,我們在对其悲剧性质的探讨也就格外地具有文化意义。我們不能被民間經過一代又一代賦予諸葛亮的“智絕”形象而忽略了諸葛亮悲劇的形象。參考文獻: 1謝遂聯.智慧與忠義之間倫諸葛亮的“人謀”悲劇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 (4): 36.2任继梅.诸葛亮理想化的智慧化身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7, (3): 142.3罗贯中. 三国演义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4馬春影. “令人一览泪沾襟”诸葛亮命运悲剧的原因分析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5(26)5梁珊珊.諸葛亮的悲劇人生D.綏化:綏化學院中文系,2012:96-976赵晓忱.淺析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悲劇命運的根源J.學術交流,2010,(29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