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朱德关于战争“五要素”的军事思想浅析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3959908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朱德关于战争“五要素”的军事思想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文:朱德关于战争“五要素”的军事思想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文:朱德关于战争“五要素”的军事思想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文:朱德关于战争“五要素”的军事思想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文:朱德关于战争“五要素”的军事思想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朱德关于战争“五要素”的军事思想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朱德关于战争“五要素”的军事思想浅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德关于战争“五要素”的军事思想浅析杨 恢1938年,朱德在论抗日游击战一文中指出:“一切战争,都离不开政治、经济、交通(包括地形)、人员、武器五个要素,在这五个要素的具体条件和敌我对比之下来定出具体的战略战术,游击战争也当然不能例外。惟武器论者的根本错误,是在他们只看见武器一个要素,而完全看不见其他要素。”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朱德的“五要素”思想,阐明了战争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朱德军事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政治要素决定战略战术朱德认为,“抗日游击战争主要是政治战争”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页,如果舍弃或者忽视政治要素,“要想用粗劣的原始武器来战胜强

2、敌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连自己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没有可能。因此,把抗日游击战争要素的政治战争这一武器,提到最主要的地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页而其他四个要素,就属于次要层次了。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现象,自进入阶级社会后,战争便成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因此,朱德提出“战争为政治运动之变态,亦为贯彻政治主张之最后手段,故不能冀其幸免”, 朱德、抗敌的游击战术,抗敌救亡出版社,1938年1月 “一切战争,都具备着政治的要素,也可以说,没有政治要素的战争是没有的。” 朱德选集,

3、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无产阶级并不是反对一切战争,而反对的只是非正义的战争。朱德以抗日游击战争为例说:“本来,战争就是一种政治的斗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为的想掠夺殖民地来苟延国内资产阶级统治的生命,拿战争来完成他这种志愿。当然在另一方面,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为的要活命,除了极少数的汉奸卖国贼外,哪里会不和他抵抗的?这全国人民的武装抗战,这革命战争,完全是人民政治斗争的一种形态,是政治斗争发展到最高的一种表现,就是在历史的突变。”对这种战争,不仅不能反对,而且 “要赶快去唤醒群众,组织群众,训练群众,去从事发动广大而英勇的民族抗战。” 朱德、抗敌的游击战术,抗敌救亡出版社,1

4、938年1月朱德还认为,战争进程的每一步都是政治演变的结果,“不但战争是政治上的继续,而且战争调度的每一个脉搏,都和政治调度的每一个脉搏相呼应,而且政治的展开,同时就更加展开政治斗争的舞台。” 朱德、抗敌的游击战术,抗敌救亡出版社,1938年1月战争为政治运动之变态,没有政治要素的战争是没有的,战争进程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治要素的影响,因此战略的制定要与政治斗争相适应。二、经济与战争的辩证关系朱德认为,经济与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经济是战争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利益是战争的最终目的,战争本身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日本侵华“目的是在夺取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无限宝藏”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

5、社1983年版,第43页,而“我们革命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发展生产” 朱德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中,第1342页;第二,经济实力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战争胜利是以大量物质资料的供应为前提的;第三,经济状况是决定战争双方战略战术和作战方式的重要条件,我军在“军队建设和作战方式上几经转变,即游击战运动战攻坚战现代战争。” 朱德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下,第1383页另一方面,军事是经济的保障。第一,军事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的胜利,能够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根据地,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朱德在打下石家庄的经验一文中所说:“经济上的利益也是很大的,可以把晋冀

6、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发展交通、工业、商业,发展生产,支援战争。”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0页第二,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作为保障,搞好国防现代化建设,镇压和消灭国内反动势力,防止和抵抗一切外来侵略,以“保障我国的安全,保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6页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点的变化,朱德还灵活、具体地处理战争和经济的辩证关系:土地革命时期,朱德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第一,大革命失败后,朱德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为当时反动势力虽

7、然在军事上力量强大,但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市,对广大农村的统治却极为薄弱,由此,他提出“我军应当到农村去,不应当去打城市”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这一科学论断。第二,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相适应,朱德主张我军必须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移,“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这样,既可以积蓄力量,又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向正规战发展。1928年,朱德成功地领导了湘南起义,并率部开赴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第三,通过土地革命,“我们帮助农民得到土地,或者实行减租减息,农民为了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拥护和支持我们。”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

8、983年版,第204页朱德领导湘南起义,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部队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由二千人发展到了一万余人,不仅壮大了自身的力量,为巩固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且为中国革命探索一条正确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指出:“政治上我们处于有利地位,但经济和军事上,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加强自己的地位,才能使全盘形势有利于我们。”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0页对此,他提出:第一,开展大生产运动,保证部队供给。在不影响战斗和训练的情况下,“军民相互帮助,大家努力生产,以求达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目的。”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3页在朱德的倡导和指示下,各根据地的大生

9、产运动迅速开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使我军度过了困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第二,提倡节约,反对贪污腐化。 “要反对一切贪污腐化浪费的行为,实行官兵一律平等的生活,真正与士卒同甘共苦。”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抗日游击队是为民族解放,为保卫家乡而奋斗的。为着民族,为着同胞,即使是半饥半饱地生活着也要坚持我们的斗争。”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只有这样,抗日游击队才能在艰苦条件下长期坚持抗战。第三,实行精简,克服困难。朱德号召在党政军机关和人民团体中一律实行精简,使各级党政军机关和人民团体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抽出许多人力,用于前线战斗单位中与后方生产战线上”

10、。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这样,加强了边区经济建设,减少了人民负担。第四,加强军工生产,增强抗敌能力。朱德一贯坚持“要加强我们的军事生产,保证对于前线的良好供给。”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第五,破坏敌人,武装自己。朱德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在经济作战方面,是消耗日寇国内运来的资财。”同时,“要动员广大群众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以求最大限度地疲困敌人,这样消耗敌人的资财,使其前线不能得到补给,战地又无以征发,而失去其长期战争的能力。”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解放战争时期,朱德认为重点是土改和生产。他指出,“第一个关键是分田地,消灭封建势

11、力,挖掉蒋介石的根子,第二个关键就是要打胜仗”。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朱德在1947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打了这么久的仗,部队有饭吃,就得靠土改。土改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就无法解决。”“土地问题解决得愈彻底,我们胜利的把握就愈大。”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同时,战争后方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助于前线士气的鼓舞和战斗力的提高,他指出,“使解放区内部各队层和衷共济,共同解决困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支援前线。”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4页 “只要我们的人民和军队有吃有穿,我们就能够胜利。”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12、年版,第297页三、交通是现代化军队决定胜负的要素朱德认为:“交通对于现代化的军队,是一个决定胜负的要素。”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页朱德所说的交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运输、地形和通讯等。朱德认为,“这些对于机械化兵团,都是如像命脉一样的重要。”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页对于机械化军队犹如命脉的交通,也正是劣势军队所要攻击的重点。1937年8月,朱德与周恩来、叶剑英应蒋介石之邀前往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朱德在发言中系统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提醒国民党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出:“抗日战争在战略上是持久的防御战,在战术上应采取攻势。在正面集中兵力太多,

13、必受损失,必须到敌人的侧翼活动。敌人作战离不开交通线,我们则应离开交通线,进行运动战,在运动中杀伤敌人。敌人占领我们的大片领土后,我们要深入敌后作战。” 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围绕交通展开的战斗十分频繁和典型。日寇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构成的所谓“囚笼政策”,依靠交通线分割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则不断袭击和破坏敌人交通线,“使敌人的交通由最便利的变为不便利的”。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页由此,“八路军”被戏称为“扒路军”。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百团大战”。1940年8月,在朱德、指挥下的“百团大战”,重点破击正太(正定至太原)

14、铁路,同时对同浦、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展开广泛破击,使正定铁路等重要交通线一度陷于瘫痪,“此役共消灭日伪军三万余人,自动瓦解溃散的伪军、伪组织比此数要大得多。正太路、平汉路一个多月未通车。收复大量县城,有些得而复失。在破袭时一度收复有四五十县,最后得到巩固的县城还有26个以上。” 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7页解放战争时期,从1945年抢占东北到1948年秋冬战略决战,解放军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破路行动。对此,朱德曾指出:“过去国民党军队的条件很好,上有飞机,下有汽车、火车,水里有轮船、兵舰,它的腿长,走得快,所以很神气。我们只好不同它正面硬碰,只好丢掉一些

15、地方。去年转为进攻以后,砍断了它几条腿,它就走得慢一些了。现在还要继续把它的腿全部砍掉,那它就只好用脚来赛跑。大家都是一双脚跑,它就跑不过我们了。将来我们的腿也会长起来的。东北解放区有一万里铁路,东北解放军的腿就比国民党军队的腿长得多,所以那里的仗就好打得多。”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朱德就是恰当地运用了交通的优势和劣势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抓住要害,出奇制胜地消灭敌人。四、战争“五要素”是对中西方传统军事文化的科学借鉴和吸收,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朱德早年在云南讲武堂系统学习了日本最先进的军事理论,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的特别班。他深受传统军事文化的熏陶,从古籍中吸取军事营养。他在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曹操)置扬州郡长吏,开芍陂(今安徽寿南县)屯田”这一句时,眉批“留薪办法”。认为当年曹操大规模屯田以解决军粮问题是个好办法。又如,读到“(初平四年)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遂有江东”这一句时,眉批道“乱世有大志无力者,均远避,养力以待,后多成功。”对于孙策、孙权兄弟这种积蓄力量,以图发展的做法,朱德是加以肯定的。又如,读至“(建安十八年)刘备袭刘璋,取益州(今成都),遂据巴中”这一句时,眉批:“此时方得根据地可谓差矣。”这是朱德对刘备建立根据地比曹操、孙策都晚了将近二十年的批评。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