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教育思想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3934478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家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名家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名家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名家教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名家教育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家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家教育思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时尚的教育口号,我常常保持一种本能的警惕,比如“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励志语。“教书匠”是对“教师”的贬称,或者说谑称。“匠”者,本意是“木工也”。自古以来,百工皆称“工”,称“匠”。有手艺的匠人,往往凭借一身的技艺,受人尊敬,让人羡慕,从“能工巧匠、独具匠心”这些词汇中可见一斑。“教书”何以成了“匠”?笔者无从考证。但我知道,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匠”的心思,却是难以做一个好教师的。匠者,总有一手“绝活”。无论是木匠、铁匠还是其他什么匠,别人做不成的活儿,在他们手中却是易如反掌,这就是不可替代的“专业性”。 据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了锯子、墨斗等木工器具,匠人的专业性就在

2、其有独到的方法和技术,而教师的专业性,也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作为支撑。有人说“教学方法是雕虫小技,教学观念好比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此言道出了教学思想的指导意义,但轻视了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未免有失偏颇。有思想而无方法,如同有理想而无帆船一样,只能望洋兴叹。同样是背诵经典诗文,私塾先生只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免不了死记硬背;而深谙认知心理学的现代教师,则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记忆优势,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背诵方法:视觉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阅读来记诵;听觉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来记诵;动作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抄写来记忆;形象优势的学生可以通过图文互助来帮助记诵;短时记

3、忆弱的学生可以分段背诵如果对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有独到研究的教师,还可以运用图式理论,帮助学生建构言语结构地图,通过把握句段之间的内在关联,既准确地理解语义,又快速地记忆语段。这样的教学方法,一般人想不到的,更做不到的,这就具有了专业性。可惜的是,很多教师缺少这样基于科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常常有“眼高手低”的困窘。“手低”是能力所限,而“低能”是方法与技术所限。离开了方法和技术的运用,能力无从着落。由此看来,教学方法绝不是雕虫小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运用得当,且孰能生巧,达到了一种化境,就成为了教学艺术,也就成了教师的“绝活”。而这,不正是匠者的成功秘诀吗?匠者,总有一颗“匠心”。一段

4、普通的木头,在木匠的手里会变成一把精美的椅子;一块普通的石头,在玉匠的手里会雕刻成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为何在一般人看来很普通的东西,在匠人的手中会变得异乎寻常?因为在匠人的眼里,这段木头、这块石头,已经幻化出他们心目中的那件艺术品了,这就是他们的“匠心”所在,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能从一般的教育现象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吗?一个不想做作业的学生,家长无可奈何,而你却能像研究“UFO”一样的去研究:是不会做?是作业太多?是怕做错被批评?是讨厌老师?当你最终破解了这个教育之谜,让学生回到学习正道上的时候,你也发现了教育的秘密。我们常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爱也

5、没有教育”,而匠者启发我们“你要看得到每个孩子未来可能的那个样子”,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智慧”,也就有了匠者那样的“匠心”。其实,我们从匠者身上,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启示,让“教书匠”这个带有贬义的称谓赋以新的理解。当下的“教学新秀、教学能手”,不也带有“匠”的痕迹吗?做个“教书匠”又有何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实践,少些“匠气”,多些“书卷气”。这样的“教书匠”,不也是很可爱的吗?我不由得想起美国诗人谢尔希尔菲斯坦的一首诗: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又没有。所以

6、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是的,当我们坐在大地上仰望苍穹,浪漫地欣赏天幕上闪闪的星星,你千万不要忘记,那上面,还有一些人正在用水桶和抹布,默默地擦着星星。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擦擦星星!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总不是理由。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真得好好琢磨“教师”两个字的担当。于是,疯狂地阅读一本本教育论著,接受一次次新颖理念的洗礼,有如狂蜂浪蝶不断四处寻求。越吸纳越困惑,找不到方向,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又将往哪里去,越发觉得教育教学的错乱与失控。于是乎,心生埋怨

7、,身负繁重,茫然四顾了。怎么办?怎么办!无数次的呼唤,无数次的反省,无数次的诘问。我们是否能够,暂时停下已经乱拍的脚步,细细思虑,摆在面前的千条路径,哪条值得冲刺,哪条确定是捷径,或至少不会迂回绕弯?诸位或许以为,这是一条简单而普通的命题,但我却以为是一条本质性的“存在”。回到学习的常识吧,也许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复杂问题的简单脉络和核心价值。1、阅读,回到经典一所书香学校,一个学者型校长,往往会给教师推荐一些书目,甚至集体购书分发阅读,这是幸运的。可当下的现实是,一般学校的老师则处在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心下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

8、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着实令人痛心。然而,又必须读书,这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无条件的热爱学习。有条件的热爱学习,无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学习,无论怎样也要创新的学。书,让我们女教师高贵起来。看书,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读书,真好,我们的信仰。读书,我们的生活。书静静等你去欣赏与阅读。教师,永远的学习者。世界上有20岁的朽木,也有80岁的常青树。机会就像小偷,来的是无影无踪,走的时让你损失惨重。读书也让学生的视野和感知途径越趋广阔,教育的生态环境和课堂细节越趋复杂,教师一旦停止学习,结束“自我更新”的状态,就会迅速成为“风雨中的雕像”,课堂也将味如嚼蜡。阅读既须选

9、择,也要讲方法。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回到经典阅读。在“沙中拣金”的推荐阅读书目中,择取契合当前问题困扰和深度反思的“同题共构”书目,读开去,读进去,读下去。尤为要精读几本经典之书,反复地读,来回地品。老师们不妨反复阅读同一部经典,深度阅读,深层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虽说“一部论语打天下”的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经典之书,可以打下精神的底子,成为成长道途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影响一生的人生走向。像红楼梦、约翰克里斯多夫、哈姆雷特等文学类的;童年的秘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漫话、教育人类学等教育类的教师在“不厌百回读”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升华。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

10、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同理,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必读之书。当然,我并非排斥时文阅读,它们也透亮着教育的光辉,但我们必须要有经典垫底,才能有效地汲取其它阅读的精、气、神。学习,学习,从来没有快乐而言,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学习为艰苦的过程。15岁走出那弯弯的大山四年的师范学习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再读,这一过程都付出意志努力、体力、脑力,学习要有激情和状态;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还有“韧”劲的学习,“恒”劲积累。读书是广泛的,不仅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读书改变了我。读书改变命运,学习的结果让我体验到了快乐,学习让我有了尊严。最近,我一直重

11、读一部部“过去的小说”。呐喊红字复活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是久违了的感觉,当年阅读时的感觉简直无法和这次阅读旅行相比。在回读中,你更了解了作家的写作特点,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更丰富的人性理解。泪水因澄明而让内心愈加柔软。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2、上网,避免每日挂在上面鲁迅说“我尚能生存,我仍需学习”;张中行说“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那就读读书,写写文章”;商友敬说“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这些逝去的老者,是手捧书籍走向人生的一步

12、步阶梯的。当下的图文阅读、快餐阅读、网络阅读不绝于耳。它的确给我们资料搜索和信息交流,带来了极大便捷。尽管如此,依然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替代纸质阅读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和心智享受。要养成捧书阅读的习惯,避免成天“挂”在网上。尽管说,网上有许多电子经典教育图书,可是缤纷变幻的图片装饰,跳跃不止的聊天画像,动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早就将内心“HIGH”到云里雾里。“非典”期间,学校放假,我开始沉迷网络,也相识了不少网友,每天上网竟在八个小时以上,阅读信息,发表帖子,不亦乐乎。网上,发现山外能人,他们的阅读背景异常深厚,发表言论一语中的。这是给我触动的地方。但也有困惑,一年下来,感觉网上阅读获得的,大多是“碎

13、片”,缺少网下整本书阅读体验的凝神静思,虽说这一年进步不小。后来,我淡出网络,回到书本的静态阅读中。她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等待着你的欣赏与阅读,是那些书制的经典,敞开我们的生命空间,一页页地翻阅着,铅印的字体,让你穿越时空的隧道,思绪尽情地想像,情感尽情地舒展。我不只一次地感叹,如果我没有喜欢上经典阅读,我心灵生活该是怎样的晦暗,生命气息又是怎样的灰蒙!如果没有挤出时间阅读这些书,我必将生活在枯寂与庸碌中,也必将失去了追求未来美好的勇气和动力。远离股市与游戏,在规范高效的知识、能力训练之余,适当留一点自由、闲暇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更多的和经典中的大师对话,是不是教师最惬意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成为现

14、代教育的基本行为?那种“一卷在手,琅琅上口”的展卷阅读的幸福感、祥和感、澄澈感,是电脑网络绝对无法赋予的。3、备课,必须付出艰苦努力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偷懒了,凡是“拿来”,已成为大多人的理所当然。孩子们呢,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了。老师们采取各种办法,想着怎样用糖衣炮弹的方式,变着花样哄孩子学习,这可把老师累坏了。降低学习难度,降低学习“痛苦”,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接受学习,当然是我们的要务。但,必须声明的是,要“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们和自己,学习或教书是甜美的苦役,它需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双重劳动,而这种劳动是内在的、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依凭外力。幻想借助某

15、种神力或者投机取巧,其结果都是徒劳。除却个别天才,芸芸众生热爱学习、钻研业务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付出艰苦努力而形成的。曾听有人说“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现在想来,既是自我惰性的借口,也是自我生命的玩笑。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学习。正向没有人天生就喜欢教书一样。学习与教书,既是一种付出,也就意味着艰苦,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快乐学习。往往是学习的最终结果让我们体验到快乐。提不起兴趣面对艰苦的学习和备课的教师,是一种罪过。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就其中备课一环,是艰苦的准备过程。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也包括备自己“备”的要素太多了。取其中的解读教材来说,我每一次阅读以前,不查看

16、任何评论,不搜索任何与之相关的资料。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教材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于我来讲,这样的阅读过程,是艰难的爬坡。我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的理解和观点影响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不带着“现成经验”去验证或批判文本,而是自己努力成为文章的知己。事后,再阅读相关材料,对比中会常感到自己的浅显,于是激发你要不断地学习。“艰苦”的学习或备课之后,对所阅读的知识,由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到化成自己的语言与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在人类广袤的文化原野上就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样的生命体验聚集多了,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4、生活,融入“共同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