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探究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3929937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探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生活中发现 在课堂中探究伴着“千里难寻是朋友,”的歌曲,我开始了今天的新课信得过的朋友。“同学们,听完了这首歌,请你们说一说这首歌中的哪一句歌词最感人?”我的话音刚落。哗,全班同学齐刷刷的举起了手,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站起来说:“以诚相见心诚则灵”;“以心相许心灵相通”;“朋友多了春常在”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我出示了本课的主题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播种真诚,才能收获友谊,成为大家信得过的朋友。”紧接着,课堂进入交流活动阶段,我出示辩题:1、如果谁不诚实,我们就不和他交朋友。2、如果别人不讲信用,那我也可以对他不讲信用3、我只相信我的好朋友的话。你同意以上这些同学的说法吗?活动要求同

2、学们分甲方(同意)与乙方(不同意)展开辩论活动。“甲方同学请举手!”我首先要统计一下持同意观点的人数,结果整个四年级课上下来,五个班400多名学生只有3个同学的观点是“同意”。于是我让同学们阐述自己“不同意”的观点理由:第一个同学说:“如果谁不诚实,我也要和他交朋友,我要用真诚感动他,让他变诚实。”第二个同学说:“如果谁不诚实,我们也和他交朋友,我们不能抛弃他。 ” 第三个同学说:“如果别人不讲信用,我也对他不讲信用,那我不也成不讲信用的人了吗?所以我对他还要讲信用。”第四个同学说:“我们不能只相信好朋友,好朋友也有缺点,也要相信同学、老师,家里的人等。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学生对辩题的“同意

3、”观点会占一定的比例,结果学生的表现让我喜出望外,我由衷的为我的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感到高兴,这不就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设的教学目标吗?在学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播种真诚,才”的充满自信的朗读主题文声中,我深刻感受到: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教师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你教什么课? ”“ 我教品社。”“ 什么?”“小学品社课。”“请说具体一点,是什么课?”“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几年级?”“四年级。“

4、这是一种什么课? 是政治课吧?”“包含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内容。”“哈哈,没有那么复杂吧”“” 以上是我曾经不止一次与友人或同学的对话。上学期,我欣然接受了学校领导安排的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工作,因其教材多是些贴近生活的、图文并茂的、浅显易懂的内容,而一直被家长和老师公认为是比较简单、轻松的教学科目。但自从我任教这个学科以来,就不敢苟同这种观点了,因为我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了: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开放性很大、情感性很丰富的综合活动课程,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最大亮点,要想让这个亮点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来,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不是知识点背好就学好了呢?不是的,教育

5、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做人,而培养真正的人,应从良好的习惯养成开始。对于小学生,要达到规范其基本言行的教育目标,积极的体验与实践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只有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探究,才会舞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精彩。一、要正确认识理解“综合”课程的实质。所谓综合课程,不是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简单的拼凑在一起,而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想、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单单一门学科就能能承担学生品德成长的全部了吗?当然是不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还必须还要与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与其它学科教师互动交流,相互支持。与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等

6、紧密联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取得家长、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我现在任教的四年级下册的五个单元课题是:诚信是金、伸出我的手、我的绿色日记、交通连着千万家、祖国真大。这五个单元的课题目标分别涉及了品德、社会、自然环境、交通运输、地理历史等知识范畴。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把这些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系的课程内容整合在以起,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整体思维的意识,及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否则,将会使综合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二、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承担着帮助学生“树远大理

7、想,明做人之理”的任务。德育实践表明,将德育学科化、知识化的做法阻断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很难实现德育的目标,而生活恰恰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许多道德品质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在生活中养成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

8、。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在教学流过家乡的小河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调查县城东泇河与学校西面的小汶河,让学生对比发现,东泇河的在附近居民的环境保护和城建人员辛勤管理下,河水清清鱼虾可见,滨河两岸草木青青,枝叶繁茂,花草如画,环境优美,成为了人们休闲的胜地。然而小汶河的环境却污染严重:有些居民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

9、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请家长配合孩子开展了“碧水”行动。让家长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三、注重情感熏陶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新的基本理念要求品社课在强调

10、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既要重视认知发展,更要重视情感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不同板块的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融会贯通。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得到理性知识,然后结合自己谈看法,谈感想,最后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谁的本领大一课时,可以先与学生交流:你平时做过什么交通工具?知道它们有什么本领吗?如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小轿车等说起。由于多数学生都喜欢并做过公共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相信他们会畅所欲言说出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彩图和课文,感受不同交通运输方

11、式的优势,为下一节课学习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做好铺垫。四、课外拓展要体现课程的生活性。社会就是大课堂,要想学好品社这一科,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首先,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具体行动的检验,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 在教学我们的爱心行动一课时,结合三月份的雷锋月活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打算以怎样的行动帮助老人或残疾人,以怎样的行动计划去实施,

12、然后指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走近老人、走近残疾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把行动落实到实处。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其次,要把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外是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指导学生看电视、电脑上网、看报等途径了解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五、作业不可无,评价要灵活。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这门课的书面家庭书写作业是不多的,但并不等于回家没有作业。而是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家庭作业更多会以实践探究的形式出现,例如搜

13、集有关资料,参加实践活动,班级或者小组开展小调查、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这些作业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做人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书面作业。对于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等形式进行考查,但是这门课程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不多,因此上课时我们需要经常采用活动体验的方式 ,灵活地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中教学行为来体现的,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可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才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卞庄二小吴绍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