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连词研究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3929783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连词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连词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连词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连词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连词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连词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连词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代漢語連詞研究摘要:对于古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历来多从单本著作入手,详尽研究该本文献中有关连词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连词的定义入手,探究它的来龙去脉、产生发展,接着再进行专书研究,从甲骨文中的连词开始,到孟子中的连词再到史记连词,为古代汉语连词研究展开一个新面貌。 人们在尚未接触语言学之前对连词的定义应该比较模糊。首先,它的属性很明确,即它是一种虚词。以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为例,该书中对连词的定义为: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也有连接词和词组)、分句与分句,以及句与句的词类。不管是在丰富词的类型方面还是充当句子的成分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连词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必赘述

2、。古代汉语连词系统中除了少数几个连词与现代汉语全然不同,大部分的都是延续至今的。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断言现代汉语连词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它是不断地从古至今发展过来的。研究连词,无论是古代汉语连词还是现代汉语连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它有怎样的发展演变,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这样就更能理解在此阶段中出现的文献中的连词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更有利于对文献的解读多方面解读。 关于汉语连词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学家已经发现连词早在殷商时代就已产生了。甲骨卜辞作为殷代王家档案,可以部分反映出当时语言的基本面貌。据研究,甲骨卜辞文已经初步具备一个包括连词在内的虚词系统,其中连词有“及”、“于”、“以

3、”、“若”、“则”等。其作用有的是连接词与词的,也有的是连接分句与分句的,比如说“及”、“于”是连接词与词的。从中古时期开始,汉语的书面语和口头语逐渐分化,书面语中的连词系统基本保持古代汉语的面貌,延续使用至近代,即文言的连词系统。口语中的连词不断发展演变,历经中古、近代两大历史时期,才形成了现代汉语的连词系统。晚唐代以后,连词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变化发展,主要表现在新旧形式继续交替,双音节词剧增,口语化趋势已经形成。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连词大多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出现。清中叶至清末到民国初年这段时期是近代汉语演变到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连词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大量增加,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连词也已

4、全部出现,同时还保留了一部分旧的形式。当然这个时期的连词与现代汉语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这体现的是汉语过渡时期不稳定的特征。经过这个时期,连词中这些不稳定的因素趋于消亡,比如同义异形、文言词、紧缩形单音节词等现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筛选同义异形的词,把晦涩冷僻的词淘汰出去,通俗常用的词则加以保留,此外,紧缩形单音节词和文言词大量摒弃,大大重用口语词和双音节词,这样连词才呈现出了现有的面貌。这大致就是连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不过因为研究方法、方式的不同,人们对于这一点又有着不同的见解。 关于连词分期,汉语中的连词和汉语其他的语法现象一样,从产生、发展到现代的形式,经历了一个很悠久的历史过程。这

5、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连词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期应该与汉语语法史的分期一致。王力先生提出的汉语语法史分期是:(一)公元3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3、4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4世纪到12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12、13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为近代。(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四)20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吕叔湘先生却认为:“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吕叔湘1985)。在此基础上他还补充道,“

6、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它的语法是近代汉语的语法,它的常用词汇是近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已。”(近代汉语读本序)。我阅读了安徽大学中文系周刚先生写的一篇论文,他在参考了前贤的分期之后,根据连词本身的特点,把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为了五个时期。我发现这五个分期恰到好处地总结了我想表达的重点即连词的产生和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它们分别是:(一)上古时期(殷商两汉);(二)中古时期(魏晋唐中叶);(三)近代时期(晚唐清中叶);(四)近代至现代过渡时期、(清中叶清末、民国初年);(五)现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对于专书研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专书研究,就要从大

7、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地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越能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的。”连词在古汉语中的运用较为广泛,所以要研究古代汉语中的连词,我们必须在已有的文献、古籍中去发现。前面已经提到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连词的存在,有学者通过参考张玉金的甲骨文虚词词典和赵诚的甲骨文简明词典虚词,并且依照姚孝遂的殷虚甲骨刻辞类纂中的辞例的用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从而确定甲骨文连词为“眔(da)、又、以、

8、及、于、并、乍、若”等。根据它们的意义,我们将它们分为以下两类: 连接词与词的连词: 眔、又、以、及、于、并;连接分句的连词:乍、若。甲骨文连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连词基本相同,例如,能够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能够连接联合关系的词语、词组和句子以及连接偏正关系的分句;在把词、词组或者分句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补充的作用:如果删去连词,句子的基本意思不会受到影响,同时,连词在句子中也不受修饰。接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甲骨文连词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首先,甲骨文连词连接的前后两项可以是名词、动词,也可以是数词。在甲骨卜辞中,还有另外一个较为特殊的连词“

9、又”,主要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其次,在甲骨卜辞中,连词结构可以作多种句子成分,如: 连词结构作句子的主语,这样的连词主要有“眔、又、及”三个;连词结构作谓语,这样的连词有“又、并”两个词;连词结构作宾语,这样的连词有“眔、以、又、于”四个词。此外,连词结构还可以作兼语、时间状语以及同位语等。最后,甲骨文连词结构独自成一小句,连词及其所连接的成分组成连词结构,在省略其前后成分的时候,可以单独出现,独立成一句或一大句。在甲骨卜辞中,连词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其数量还很少,用法也远远不及现代汉语连词的用法广泛。向熹也曾指出:“卜辞里还没有表示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让步等关系的连词。”但是,根据连

10、词所连接的词语及其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又可以将甲骨文连词划分为并列连词和承接连词两类。所谓的并列连词,就是指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词组或者分句的连词,连词前后两项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的连词有“眔”、“以”、“及“、“于”、“并”、“又”等六个。所谓的承接连词,是指用来表示前后两个词、词组或者分句、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的词。这样的词,在甲骨文中有“又”这个连词。甲骨文“又”可以连接数词,在连接数词的时候,前后往往不尽相等,一般是前面为整数,后面为零数。甲骨文连词“又”还能连接三个数词,意思与所连接的两个数词是相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在连接两个以上的数词时,有时并不是每个词语前都用连词,而有时

11、又在每一项之前都用连词连接,这种情况,在后代文献中很少见到。在卜辞中,无论“又”连接的是整数,还是零数,都可以直接带一个名词。连接数词的“又”不同于一般的连词,所连接的数词由于前后数量的多少或者是零整的不同,前后的位置不能互换,否则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甲骨卜辞中,用来连接两个分句的连词很少,只有“乍”和“若”两个连词,都表示假设关系,用于连接两个复句,我们称之为假设连词。所谓的假设连词, 是指连词所连接的两个词语或句子,前一个提出假设,后一个为假设情况下所推测出的结果。这些都是甲骨文中的连词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连词多用来连接名词或者动词,而连接句子、分句的很少,没有发现连接句

12、群的甲骨文连词。在体系上,甲骨文连词系统还不完善。甲骨卜辞中没有出现复句连词以及表示转折的连词,甲骨文连词系统中也还没有出现,这也是连词体系在甲骨文阶段还没有充分发展的一个体现。甲骨文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字,它以书面的形式,记录着当时的一些事情,极具历史价值,同时,它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小觑。通过对甲骨文中的连词研究,我们看到了上古汉语中的连词及其用法,以上是甲骨文中连词的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产生了许多语论式著作。这些著作基本上反映了先秦时期口头语言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时书面语的特点。孟子即是这些著作中篇幅较长、较为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先秦语言重要的语言材料。我们先

13、来概述一下孟子这本著作。它是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体裁与论语大致相似,是先秦中期文学影响较大的文本,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上古汉语的实际面貌,是汉语语法史研究中适于利用的宝贵材料。学者们采用专书语法研究的方法对这种典型的语料进行穷尽性的调查研究,发掘和归纳其中的语法特点和规律,从而为完成整个上古汉语语法研究、草拟更为完整详实的上古汉语语法史著作提供可靠而扎实的基础实证材料。孟子全文共使用字 1906 个,其中使用频率超过 100 次(含 100 次)的字有 66个,虚词有 33 个。在 33 个虚词中,可作连词有 20 个,超过一半还多。此外,就全书中的高频词来看,全文使用频率超过 2

14、00 次(含 200 次)的字有 27 个,其中虚词有 18 个,占一半以上。在 18 个虚词中,可作连词的有 12 个,又占一半以上。由此可见连词在孟子一书语法结构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连接词(短语)与词(短语)的连词。根据连接对象的不同,过去有些陈旧的语法将连词直接划分为连接词和和连接短语两类,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有些连词连接的两部分分别是词与短语,这些连词既不能完全归到连接词的连词中,也不能完全归于连接短语的连词中。因此本文的研究中不采取这样的细分,而将短语归入词一类。不论是连接词与词,词与短语,短语与短语,均归入连接词与词的一类。孟子中出现的这部分连词有“而”、“及”、“且”、“如”、“

15、斯”、“为”、“以”、“与”、“于”、“则”、“之”,共计 11 个,占单音连词数量的 56%。其次,就是连接句与句的连词。孟子中这部分单音连词有“而”、“故”、“则”、“抑”、“将”、“其”、“然”7 个,占孟子单音连词总数量的 40%。这部分连词可分为两类,一类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分句,所连接的两部分内容构成复句,这类连词有“而”、“故”、“则”;一类连词可以连接两个句子,所连接的两部分内容构成句群,这类连词有“抑”、“故”、“将”、“其”、“然”。然后,就是连接词(短语)与句或句与词(短语)的连词。孟子中这部分连词有“而”、“故”、“况”、“斯”、“以”、“因”、“则”,计 7 个。其用法灵

16、活,是连词种类里数量最多的一组。这类连词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连接句和谓词性成分,一类可以连接句和体词性成分。连词所连接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我们看作语义关系。根据连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孟子中的单音连词分为十类,即:并列连词、承接连词、因果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假设连词、选择连词、让步连词、目的连词、修饰连词。1. 其中表并列的连词共有 6 个,即“而”、“及”、“且”、“为”、“与”、“于”。例句有“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等。2. 其中表承接的连词共有 3 个,即“而”、“以”、“则”。例句有“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 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舜往于田,则吾既得命矣”等。3. 其中因果连词有 7 个,包括“而”、“故”、“如”、“斯”、“以”、“因”、“则”。例句有“若民,苟无恒产,因无恒心”、“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等。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