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3928950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4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丝绸之路 ”研 究的 回顾 与展望 日长泽和俊 本文载日本早稻 田大学史学会出版的史观杂志第 9 7期(19 7 7年 1 0 月) , 文章论述 了多年来日本学术界关 于 “ 丝绸之路 ” 研究的概况和今后的展望 。 对我国研究丝 绸之路史和东西关系史 有一定参考价值 。 摘译如下 。 一 、 “ 丝绸之路 刀 的意义 一般所说 的 “丝绸之路”, 即是指远古以来 , 从东亚开始经过中 亚 、西亚而连 结欧洲及北非的东西交通路线的总称 。 我认为 , 这条丝绸之路从各方面被 重视 , 主 要有以下三个 原因 。 第一 ,“丝绸之路刀 作为亚非两洲 的动脉 , 是世界史展开的主 轴 。 欧

2、亚大路是由蒙古利亚 、 塔里木盆地 、 准噶尔 、 西藏 、 帕米尔 、 河中地区 、 阿富汗 、伊 朗 、 伊拉克 、 叙利亚 、 土耳其等几个地区构成 的 。 丝绸之路把这些地区连结起来 , 使其互有联系而得到发展 , 从 而表示出一种动脉的作用 。 第二 ,“丝 绸之路 , , 是世界上主要文化的母胎 。 美索不达米 亚 文 明 、埃及文 明、 花刺 子模文 明 、 印度河文 明 、 中国文 明等 , 许多古 代文 明在此放 出了异彩 , 从很古的时 候起就出现 了拜火教 、 基督 教 、 佛教 、摩尼 教 、 伊斯兰教等宗教 。 它们向东西各地传播 , 给予人 类文化以巨大的影响 。

3、第三 ,“丝 绸之路 刀 是东西文 明的桥梁 。 出现在丝绸之路各地 的文化 , 由商队传到东西方各地 , 虽然也发生 了各种改 观 , 但对各 地的文化却起了提高和促进的作用 。 在历史上 , 这一点是最受重 视 的 , 丝绸之路之所 以引起许多人 的注目 , 也主要 是因为 它是东西 文化交流的动脉 。 关于 “丝绸之 路, , 问题 , 是多种多样的 。 在自然 、历史、 美术 、工 艺 、 宗教 、 文化 等领域 , 许多人都对这一主题抱有兴趣 , 近来 , 许多 人都对 “丝绸之 路, 1卜常关 心 , 可以说是 理所当然 的 。 二 、 “ 丝绸之路 , , 研 究的动向 在我国

4、, 丝绸之路 的研究 , 首先开始于东方史的塞外史研究 。 初期的研究 , 多数是地名和 民族的考证 , 可以说 , 对东西关系史的 关 心高 潮 , 是在史学会编 的 东西关 系史论 上下卷富山房 , 昭和 十四年(即 193 9 年)出版以后之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混乱 , 暂时使日本人远离 了 这条道路 。 可 是不久 , 到 了昭和三十年(即 195 5 年) , 又开始有日本人在战后 去 到丝绸之路的西部 , 连续出版 了他们 的旅行记 , 引起了人们对丝 绸之路的颇大关心 。 接着 , 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决定通过 “丝绸之 路 刀将火炬从希腊传送 至东京, 麻生武治 、 森西荣

5、一等人进行 了接 力传送 , 于是 “丝 绸之路 刀的名字, 便更广泛地脍炙人口了 。 另一方面 , 在东方史学界 , 从昭和三十年到 昭和四十年(即 1965 年) , 相继出版了有关丝绸之路 历 史和文化交流的研究专著 和 一般书籍 , 因而可以说 , 昭和三十年代是 所谓的启蒙时代 。 接着到了昭和四十年(即 1965 年) , 以京都大学 、 东京大 学为 核 心的海 外学术考察日益活跃起来 , 同时 , 由于日本经济的跃进和 海外旅行 手续的简单化 , 许多研究者和作 家 、 画家和摄影家以及一 般人们便连续到西 亚 、 印度等地方去旅行 。 这可以说是 “丝绸之路刀 的大众化时代

6、。 昭和四十一年(即 196 6 年) 由已故深田久弥和 笔 者等人组成的丝 绸之路考察团 , 就是这个时代的开端 。 在昭和四十年代后半期 , 许多出版社开始积极 发行有关丝绸 之路的书籍 。 与普通群众日益增加对丝绸之路兴趣的同时 , 由于 丝绸之路书籍的畅销而 出现了各种类型 的旅行记 , 陆续写出 了各 种具有不 同特色 的 “丝绸之路”纪行。 甚 至可 以说 , 一时出现了 “丝 绸之路 刀的热潮 。 经过这一时期 , 我认为各方面的专家都在逐渐积极从事这一 主题的研究 。 从某种意义说来 , 现已到了专门化的时代 。 专门研 究的著作现正在陆续发行 。 而且 , 我 们还见到 ,

7、不只是东西关系史 的研究者 , 近来特别显著的倾向是 , 就连画家 、 作家 、 摄影家们也都 积极地参加了写 作 。 不仅在史学 , 就是在文学 、 艺术和自然科学方面 ,“丝绸之路刀 也正在成为重要 的研究领域 。 三 、 对 “丝绸之路” 热潮的批评 与出现丝绸之路热潮的同时 , 出版 了各种书籍 。 不久 , 年轻的 研究者对这种倾向进行了反抗和批评 。 例如 , 倔川彻在中亚突厥 民族史研究的展 望(东洋史研究第 3 4卷第4期 )中说: “世人对 丝绸之 路 的关心 , 与他们的憧憬很相似 , 近年来愈来愈强烈了 。 我们虽然担心 , 这种倾向是否会用歪曲真相的形式来介绍中亚 ,

8、但 我们也 的确并不胆怯 。 同时 , 也 发生了这样的批评 , 认为这种 对 丝绸之路的关心, 正阻碍着对中亚各民族史研究的发展 。 这种 意见代表了以青年研究者 为中心的动向 , 激烈地批判了过去有关 丝绸之路的观点, 而以中亚本身为中心 , 来进行研究 。刀 其次 , 倔直在 回顾与展望 中亚 史学杂志 第8 5卷第 5 期 , 昭和五十一年(即1 97 6年)中写道: “如果看一下近现 代页数 不多的通史 , 就会深切地感到 ,丝绸之路 的存在 , 对于独 立而系 统地理解中亚史 , 是起到副作 用的 。 ” (倔川彻 、 倔直)两 氏的批评 , 作为中亚史研究的基本态度 , 我 是有

9、同感的 。 由于报刊 的参与 , 对于往往容易陷于庸俗化的丝绸 之路 的研究者们 就更是 当头一棒了 。 但是 , 有一点 不能误解 , 即两 氏之说所接触到 的 , 只是关于中 亚 史研究的基本态度 , 而对丝 绸之路本身是不应加 以怀疑的 , 其研 究依然是极其重要的 。 东方 史本来就包 括中亚史和东西关系史这 两个方面 , 丝绸 之路则是后者 的一个重要问题 。 我 们对中亚史的 研究 , 不能用 “丝绸之路刀 的观点 , 而应以各个地域 和民族为中心 , 从内部来探讨其历 史 , 这是完全正确的 , 但读者不应由于上面两氏 的警告 , 而一下子马上断定 “丝绸之路, , 的研究是不需

10、要的 。 因为 这样想就将不 同学术领域混淆起来而 招来了可怕 的误解 。 东西关 系史和中亚史 , 本来是应该互 相合作 的领域 , 作为以东西关系史为 中心主题的 “丝绸之 路刀的研究, 是愈来愈重要 的问题 。 在要求东 西方 文化相互理解 , 要求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理解的现代 , 对东西 关系史及其核心 问题丝绸之路 史的研究 , 今 后会愈来愈受到重 视 , 这是理所当然的吧 。 四 、 今后研究的展望 本来 “丝绸之路刀就是运送丝 绸到西方去的道路, 近年来 , 由于 东西关 系史研究进展的结果 , 除了一般所 理解 的经由中亚的 欧亚 大路外 , 还了解到 尚有通 过北非的草原路

11、 , 以及迁回于南亚的南海 路 。 在史学 发展到专门化和细分化的今天 , 北非史 、 东南亚史都正 在分别成为专门的领域 , 我们认为这种学科的区分恐怕会使我们 容易忽视对北非和东南亚的研究 , 因而东西 关系史的研究者 , 现 在 正应该尽全力首先为丝 绸之路史的体系化而奋斗 。 我认为 , 如果根 据过去的研究成果来预 想 “丝绸之路”史 的体 系 , 就可见到 , 在古代 , 围绕着草原路的东西关系的比重极 大 , 而在 近代以后 , 围绕着南海路 的东西关系的比重 则更 大 。 在这个意义 。 85 . 上说来 ,“ 丝绸之路 ”的古代史是 以草原路为中心, 从古代后期到中 世纪是

12、以欧亚大路为中心 , 近代 以后 则以南海路为中心 。 由于葡 萄牙 、 西 班牙 、 荷兰 、 英国 、 法国的东 渐而导致的东西方贸易的开 展 , 包括非洲和美洲 , 都成了近 代以后 丝绸之路 的主题 。 东西关 系 史已不仅仅是有关中亚 、 西亚地区的学问 。 应该用严密的考证来 展望整个壮大的人类史 , 从这个意义来说 , 恐怕也有必要首先从世 界史的角度来建立 “丝绸之路” 史的体系吧 。 因此 , 关于东西关 系史 的问题 , 我们对北非史和东南亚史的领 域 , 也必须积极地深入研究 。 从现状看来 , 我想今后 丝绸之路史 的研究 , 大概暂时 是会以西 亚和东南亚各地 的研究为中心 的吧 。 “丝绸之 路”各地 的现代化是 很显著的 , 包括从古 代到现代 , 历史上和文化 上 的问题 也是极 多 的 。 今后 “丝绸之路刀的研究, 其大众化和专门化都会越来越得到 进展 。 大众化 的进展 , 对扩大和普及这门学问的基础 , 是极其重要 的 , 但与此 同时 , 也存在着普及那种通俗 的 、 非学术的俗说 的可能 性 , 因此研究者就必须带头做出研究成果 , 以阻止其庸俗化 。 (冯佐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