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2020年8月整理).pdf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3914469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9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2020年8月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2020年8月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2020年8月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2020年8月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2020年8月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2020年8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2020年8月整理).pdf(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一)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 篁 里,弹琴复长 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 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 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

2、,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 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 啸(肃 萧)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 园 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 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 指

3、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 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 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 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柳”谐音“留”。古人送 学 海 无 涯 2 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

4、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 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 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 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 强,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园(圆) (三)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 漫 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

5、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 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 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 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

6、笔的情形, 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 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 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 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所以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 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漫(曼) (四)晚 春 韩

7、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学 海 无 涯 3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 解漫天 作 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 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寻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 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 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 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

8、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 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 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 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 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 宗师,又是力矫大历平弱纤巧诗风的、主张“不平则鸣”的“韩孟诗派”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

9、 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 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 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 创造。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 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惟(唯) 作(做) 【练习巩固】 1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

10、“长啸”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 明月相伴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一诗中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 学 海 无 涯 4 惟解漫天作雪飞。 古代诗歌五首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 悠悠 ,独 怆 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

11、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 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 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 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 任参谋,随同出征

12、。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 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 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 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13、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 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 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 角度也就不一样。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 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 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悠悠(幽幽) 怆(仓) (二)望 岳 杜 甫 学

14、海 无 涯 5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 曾 云,决 眦 入归鸟。 会当 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 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 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

15、句设问统领下文。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 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 是远望之景。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 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雄伟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曾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 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

16、入” 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顶的愿望。“会当凌绝顶” 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顶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 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 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 们传诵不绝。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曾(层) 眦 凌(临)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 缘 身 在最高层。 学 海 无 涯 6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