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3883620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皮亚杰与维果茨基,Piaget,“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知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来源,去解释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的一门学科”(J. Piaget,1970)。也就是说,发生认识论是研究认识发展,它要解决人(群体和个体)的智慧是通过何种机制,经历怎样过程,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这一问题。总之,发生认识论就是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发生认识论,知识的主动建构,人之所以有各种活动,特别是认识活动,是由于人具有理解客观世界和满足好奇心的内在欲望,即人类具有一类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皮亚杰相信,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活动,是由各种内部动机所驱动。从某种意义上

2、讲,这种信念源自达尔文的观点,即生物体适应环境。人类使用自己智慧以适应自身所处环境;换言之,为了生存,人类凭借智慧去发现世界的运作方式或预测事件的发生。,人是构造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能动主体,而非被动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认知结构与认知机能是认知发展的两个“互为生存”的侧面。个体凭借认知结构(或图式),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才逐渐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认知的成长与发展。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主要经历了感知运

3、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地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基本概念,同化与顺应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机能不变与结构变化的统一体。认知发展的适应和组织机能是不变的,而它的结构(图式)则处于不断地分化与整合过程中。 同化与顺应是个体认知变化的两种机制,同化导致认知生长(一种量变),顺应导致认知发展(一种质变),两者的结合是认知适应和认知发展的机制。 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 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 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随着同化与顺应之间“

4、平衡-去平衡-再平衡”动态的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 前运算阶段(2岁7岁) 具体运算阶段(7岁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皮亚杰的晚年思想及新皮亚杰学派,a.皮亚杰的晚年思想有如下的特点:第一,新理论建立在对应性,态射(国内学者曾经将该词译为“构态”,但根据抽象代数译为“态射”更恰当),范畴,转换等新的概念体系之上;第二,新理论将发展视为从心理内态射到心理间态射,再到超态射的演变过程。 b.新皮亚杰主义是把信息加工的观点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儿童认知发展

5、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而且有着质的变化,存在阶段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斯科尔雷尔尼,费舍尔,哈尔费得,凯斯等。,各种皮亚杰理论都起源于同一种传统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即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既保留皮亚杰理论的优点又能避免其不足之处 c.新皮亚杰学派和皮亚杰学派的显著区别如下: 第一,新皮亚杰者继续关注皮亚杰所研究的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试图详细说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2)新皮亚杰者试图找出推动认知能力从低级到高级水平的转变机制。 (3)新皮亚杰者更系统的探索能力和机能之间的关系和认识增长发生的前后关系,而且更注重实际应用。 第二,新皮亚杰学派与当代心理学的

6、主流联系,(1)他们不像皮亚杰主要从数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分析。而是从现代科学的分支学科,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认知科学和信息加工论。 (2)新皮亚杰学派赞同智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观点,但他们试图理解转化机制没有收到生物起源隐喻的主要影响,相反他们是从神经心理,信息加工,学习和社会文化理论来进行理解的。 第三,新皮亚杰学派设计的任务情景比皮亚杰的更着重日常生活和熟悉情景。他们更严格的控制变量,更多利用现代可靠的统计工具。,新皮亚杰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费舍尔(Kurt Fisher)基本观点: 他认为发展是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自身与环境两者对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儿童通过对引起他

7、们自己行为变化的根源进行控制从而促进技能,也即一系列动作的发展,技能是由有机体与环境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得到环境支持的技能才会发展到最高水平。 费舍尔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三个层次、十个水平 感知动作层次(约3个月至24个月):儿童的技能仅限于对他们环境中的物体进行感知和操作 表征层(约2岁至12岁):儿童能在心理上对具体的物体进行表征 抽象层次(约12岁至26岁):他们能将表征的徐留加以结合,用无形的、一般方式对事物进行思考,凯斯(Robbie Case):吸收了经验论和历史文化派独有的一些概念,试图用信息加工的思想和方法来整合皮亚杰的理论,因此被称为智慧开发的过程结构论。 凯斯的阶段论

8、:凯斯将思维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8个月);交互关系阶段(1.5-5岁);维度阶段(5-11岁);向量或抽象阶段(11-19岁),每一个主要阶段内又有若干亚阶段:第一亚阶段(单焦点阶段) 涉及对新结构(感知动作、相互关系、维度、向量) 的操作,但这只能孤立地进行;在第二亚阶段(双焦点阶段) ,两个单元能够有序地操作,但不能相互整合;在第三个亚阶段(复合阶段) ,两个甚至更多的单元能同时操作,相互整合,这一阶段一旦完 成,又成为下一主要阶段发展的基石。在第一亚阶段,儿童在工作记忆中只能容纳标志该阶段的两个表征,第二、第三亚阶段则分别能容纳3 种和4 种表征。,发展机制,具体来

9、说,凯斯认为,发展的一个主要变化就是儿童解决问题时执行控制结构(executive control structure) 操纵范围的变化。执行控制结构包括问题情境表征、任务目标表征、问题解决特定策略或程序的表征,儿童在执行控制结构中如何表征问题情境、目标和策略存在着一定个别差异,这尤其反映在儿童能够思虑和协调的选择的数量上。执行控制结构会受到儿童认知能力最佳水平的限制,而这种最佳水平又极大地跟成熟因素有关。然而,由于不同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任务不同,执行控制结构的复杂性便不论在个体间还是个体内都有着极大的可变性。,卡米罗夫.史密斯的观点,皮亚杰与新先天论的结合(新先天论或结构限制理论):他相信

10、大多数以往我们认为是在儿童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复杂技能实际上在很幼小的婴儿身上已经表现出来。他们试图将这种思想与皮亚杰的理论进行整合,从而产生了一种同时可以称为新皮亚杰与新先天论的理论。,卡米洛夫.史密斯关于表征及其阶段的看法,卡米洛夫- 史密斯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表征重述( representational redescription) ,也就是对心理表征再次进行表征的过程,正是人类这种对表征进行表征的能力才使人类的心理与其他的物种相区别。知识进入儿童的大脑具有3 种方式:一些知识是先天就具有的,另一些知识是儿童通过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获得的,再另外一些知识则是通过表征的重述而获得。,文化历史

11、发展理论,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种: 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如基本的知觉加工; 一种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如记忆、语言思维。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社会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儿童出生以来就处在其周围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中,其心理发展是逐步掌握该社会文化环境所制约的心理工具的过程,以其所掌握的心理工具为中介,儿童高级心理机能逐步从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虽有生物成熟的影响,但是,生物成熟更多的是对低级心理机能的制约作用。总之,个体心理(认知)发展,是处在特定社会

12、文化环境的影响之下,是对各种心理工具的逐步掌握的过程,是在各种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其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而在整个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维果茨基认为,人类自初出生的婴儿期开始,他就生长在一个属于人的社会里,以后的成长也一直离不开人的社会。社会中的文化世界(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前辈留下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行为规范等)既影响成人的行为,也影响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更何况在任何社会里,成人对其新生的下一代,无不刻意扮演社会文化传人的角色,希望他们的下一代接受其社会文化的薰陶,使其逐渐成为社会人。因此,儿童的认知发展,无疑是在社会学习的历程

13、中进行的。因此,改善儿童社会环境,必将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高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主要表现: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14、;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文化 心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与皮亚杰的理论比较,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有别于皮亚杰者,最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关系。而且在解释语言发展帮助儿童认知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时,维果茨基更特别强调儿童自我中心语言的重要性。 根据维果茨基的观察,幼儿期(即前运算期)的思维方式是带有自我中心倾向的;此时期儿童们在一起谈话时,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儿童面对困难情境时,他的自我语言就会加倍的增多。这现象表明儿童借自我中心语言以帮助其思维。因此,维果茨基指出,自我中心语言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功能;不仅可借此舒解其情绪,而更重要的是能助益其心智的发展

15、。,与皮亚杰的自我中心式言语观点不同,维果斯基对个人言语有不同的诠释。他认为,这些仿佛没有目标的“咕哝”,其实是个人内在言语的开端,而且这种语言在自我调控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最初是在1953年由加里培林作为一种假说提 出来的,加里培林领导一个学派从事这方面的实验研究达20多年,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做了广泛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派,不仅受到了前苏联心理学界的重视,而且也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智力活动形成的五个基本阶段 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转化到反映水平转化到知觉、表象和概念水平的结果。”这个

16、转化过程经历了五个基本阶段。活动的定向基础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的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即智力活动完成的最后阶段,达维多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以维果茨基有关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研究理论为依据, 并利用了列昂捷夫的活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这一理论是由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及科研集体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构建而成的, 因此, 被称为达维多夫“发展性教学理论”。,苏联教学界长期以来深受凯洛夫思想影响, 20 世纪30 年代形成的普通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法体系至50 年代基本没有变化” , 学校教育只关注儿童掌握现成的知识和概念, 忽视学生的发展。,达维多夫用简明的图式描述了维果茨基关于个体的决定论的观点: (表现为人们交往形式的)集体(社会)活动 文化-符号个体活动个体意识 该图式表明, 所有的活动形式( 尤其是对象一实践活动), 其最初的和真正的主体是集体主体, 只有加入到多样化的集体形式的活动中去, 个体才能获得主观的形式, 获得对自己个体活动的自觉调节形式。,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1 ) 0 一1 岁 与成人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