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防治与监测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3882510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疟疾的防治与监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疟疾的防治与监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疟疾的防治与监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疟疾的防治与监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疟疾的防治与监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疟疾的防治与监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疟疾的防治与监测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疟疾的防治与监测,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8,2,疟疾的防治,3,防治目标 疟疾流行因素复杂。因此,在不同的疟疾流行区,防治的目标应根据当地的疟区性质、流行程度、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所处的防治阶段而确定。 就全球而言,消灭疟疾是防治的最终目标,但要经历漫长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疟疾防治应有明确的阶段目标。 疟疾防治过程大体可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降低发病率阶段,其目标应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控制暴发流行,减轻危害程度;第二阶段为控制流行阶段,其目标应是进一步降低发病率,逐步控制流行,使年发病率降至并稳定在低水平,防止暴发流行;第三阶段为消除疟疾

2、阶段,其目标应是阻断疟疾的传播,因可能还有残存病例和输入病例,所以要防止继发感染病例发生,使疟疾不再成为当地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第四阶段为巩固阶段,其目标应是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4,一、传染源控制 加强对疟疾传染源的控制与管理,不仅能及时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早日恢复健康,而且可减少传染源的数量,控制传播,在各类疟区的防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 一)、传染源的发现 疟疾的传染源是现症病人和带虫者。传染源的及时发现十分重要,主要通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临床诊断、疑似疟疾的假定性治疗、病例追踪随访以及对来自高疟区人群的检测等来实现。 1. 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 2. 临床诊断和假定性治疗 3.

3、病后随访 4. 来自高疟区人群检测 (二)、传染源的治疗 (三)、预防服药 (四)、疫情报告,5,预防服药 1、集体预防服药 集体预防服药是指在疟疾传播季节、针对高危人群的一种保护措施,常在下列情况时实施:严重流行或暴发流行地区,遏制流行的扩散蔓延及迅速降低发病率;在实现消除疟疾地区,用于出现输入继发病例的疫点,以防止发生新的流行;在有大量高疟区人群进入的矿山、大型建筑工地等,开展集体预防服药以防止暴发流行发生。 2.、 个人预防服药 非疟区无免疫力的人群进入疟区时,应于传播季节定期服用抗疟药物,以预防感染。特别是出国到高疟区人员,更应注意加强个人预防。采用的抗疟药物及方案同集体预防服药,或选

4、用其它具有抑制性治疗作用的药物。连续服药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半年。,6,二、 传播媒介防制 传播媒介防制是控制疟疾的一个重要手段。媒介防制应以媒介生态学为基础,从实际情况出发,紧密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和除害灭病相结合,以经济、安全和对环境无害为原则。针对不同蚊媒发育的不同阶段,因地、因时、因蚊种制宜,采用环境、药物、生物等综合防制措施,降低媒介种群数量与寿命,以达到控制流行、阻断疟疾传播的目标。 (一)、环境防制 (二)、化学防制 (三)、生物防制,7,三 健康教育 1. 调查 2. 材料制作 3. 培训 4. 传播方式 5. 政策与协调,8,四、防治工作组织实施 (一) 制订防治规划 1. 疟区分层

5、,确定目标 2. 制定策略、措施 3. 确定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 4. 修订与审批 (二)组织管理 1. 防治工作的领导 2. 专业防治机构的职责 3. 基层卫生组织的作用 4. 动员广大群众参与 5. 搞好部门协作 6. 建立区域联防,9,五、效果评价 在开展疟疾防治过程中,应定期进行防治效果评价了解各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有关流行因素的变动情况、防治工作中在组织方面及技术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并据此修订防治规划和技术方案。通过计划、评价,再计划、再评价,使方案不断完善,推动防治工作不断前进。因此,防治效果评价是整个疟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防治效果评价应包括防治措施

6、的实施评价、流行病学评价、社会经济学评价和综合评价。 1.措施的实施评价 对疟防措施的实施评价,要根据规划中对措施实施数量、范围、对象和质量要求,选取一些能反映这些要求是否已达到或达到何种程度的指标进行调查,做出判断 。同时,还要对疟防组织系统状况和专业防治人员知识技能状况进行调查了解 。 2.流行病学评价 病原学指标(疫情报告的发病率、带虫发病率 、居民原虫率) 血清学指标 昆虫学指标 3.社会经济学评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10,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 在低度地方性流行区和经防治流行得到控制或消除地区,当疫情出现波动、而尚未达到暴发的程度,可视为突发疫情,应及时采取应急处理,防止酿成暴发或

7、暴发流行。,11,二、应急处理 1. 处理原则 疟疾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应、科学应对、依法管理的原则。 2. 报告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疟疾突发疫情时,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疟疾突发疫情信息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缓报。,12,3. 现场处置 (1)治疗病人: 对所有发现的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及时进行规范的抗疟治疗。 (2)人群服药:在突发疫情地区,如为传播季节,可对当

8、年累计发病率在10以上的乡、村,可根据情况以乡、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采用成人每月顿服哌喹0.6 g(基质);或每70天顿服氯喹0.3g (基质)方法开展人群服药。 (3) 媒介控制:在媒介按蚊密度有异常升高时应实施媒介控制措施。可根据不同情况,以乡、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采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人、畜房进行喷洒或浸泡/喷洒蚊帐灭蚊。 (4)流行病学调查:对每个疟疾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采用核查疫情报表、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抗疟药处方以及居民调查、个案调查、居民或小学生带虫率调查等方法确定突发疫情的范围、强度和疟原虫虫种;进行媒介按蚊调查,了解传播媒介蚊种、密

9、度等。 (5)发热病人血检: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登记和血检疟原虫,及时发现病例。 (6)开展健康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开展疟疾预防和控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接受防治措施的依从性。,13,三、应急结束 凡符合以下条件者,即可终止应急措施。 1. 疫点及其周围相邻居民点的疟疾及疑似疟疾病例得到规范的抗疟治疗,采取了必要的媒介控制措施,建立、健全了监测网络,并能全面实施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病例。 2. 自实施应急处理之日起,疫点连续30天的发病人数比之前同期减少10%以上、且周围无新发突发疫情行政村,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监测结果,证实疫情趋于稳定。 3. 经过上一级的有关专家考

10、查和认可,由启动应急处理工作的单位宣布终止预案的实施,并转入常规防治和监测。,14,疟疾的监测,15,目 的 疟疾监测是指有计划、连续、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疟疾在人群中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并及时将监测所获得的信息发送、反馈给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用于疟疾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调整和评价。 内 容 疟疾监测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定量描述或估计疟疾的发病规模、分布特征、传播范围。 2. 早期识别暴发和流行;了解疟疾的长期变动趋势和自然史。 3. 对已经控制或正在消除的地区,判断疟疾的传播是否阻断。 4. 监视疟原虫的种类和对抗疟药的敏感程度;了解人群对疟疾的免 疫水平。 5

11、. 监视媒介按蚊的种类和密度、吸血习性、传疟能量等生态习性和 对杀虫剂的敏感程度。 6. 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7. 进行流行趋势的预测、预报和预警。,16,组织管理 疟疾监测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协作。因此,应建立健全疟疾监测管理系统和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1. 建立组织 国家、地方和基层,要建立疾病监测组织,把疟疾监测纳入统一规划,并加强领导。 2. 建立健全监测网络 各级、各类医疗、疾控机构和个体医生,对所发现的病例要通过网络或其最快的手段,及时报疾控机构,县疾控机构定时报省疾控机构,由省审核汇总报国家疾控机构监测中心。 3. 开展宣

12、传教育 要利用各种形式向各级行政人员和群众宣传疟防知识,争取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广大群众的参与。 4. 制订规章制度 要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使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17,一、病原学监测 病原学监测是贯穿于整个疟疾控制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工作,它通过对疟原虫的虫种、人群的感染率、发病率及对抗疟药的敏感性等的系统监测结果,了解流行情况、分布特征、传播范围;早期识别暴发和流行;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判断疟疾的传播是否阻断,并进行预测、预报和预警。,18,(一)、病例侦查 病例侦查包括被动侦查和主动侦查,主要方法是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因此,疟区的各级、各类医疗、疾控机构都应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

13、工作,由兼职或专职疟原虫镜检人员负责镜检,并填报发热病人镜检登记表。乡村医生应及时采集发热病人血片送乡(镇)卫生院镜检。 1. 被动病例侦查 由各级、各类医疗、疾控机构执行,对所有就诊的发热病人进行疟原虫检查;或者由乡村医生采血送检。被动病例侦查全年进行,以保持连续性,但距有血检条件机构较远的村庄,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热病人到有血检条件机构就诊的常较少,因而在空间上就不易达到全面覆盖。 2. 主动病例侦查 由乡(镇)医疗单位和疟疾监测专业人员具体实施,实行分片包干,定期到所辖地区逐户访视,对遇到的发热病人以及近期内有发热史者进行登记,采制血片,送镜检单位检查。在传播季节应每月对辖区所有村庄

14、住户访视一遍,并对发热者进行血检,从而达到空间的全面覆盖。,19,(二)病例分类与管理 1. 当地原发病例 由当地传染源在当地传播而感染的病例。 2. 复发病例 间日疟或卵形疟患者在适当治疗后,停止发作,症状消失,外周血中已检不出原虫,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子经过一段休眠后复苏,进行裂体增殖,产生的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大量繁殖,达发热阈值后,再次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初发与复发的间隔时间通常不超过2年。 3. 输入病例 在其它疟区感染的病例,包括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在传播季节到疟区感染回归后发病的病例。 4. 输入继发病例 由输入病例在当地传播感染的第1代病例。 5. 血传

15、病例 通过输血或注射等方式而感染的病例。 6. 原因不明病例 原因不明、无法区分的孤立病例。 在病例分类时,应注意有外出史的病例不应该笼统地作为输入病例,应根据外出季节、地点、回归后距发病的时间等综合分析。外来流动人口在当地感染的病例和当地居民外出至无疟区发病的病例均应归入当地感染病例。,20,(三)疫点的分类 凡发现有疟疾病例的村或单位均称为疫点。疫点可分为原存疫点和新疫点两类。前者是当地传染源(内源性)引起发病的,后者是输入的传染源(外源性)引起发病的。原存疫点和新疫点又可分为非活动性和活动性两类,非活动性疫点只有复发病例或输入病例,没有发生疟疾传播;活动性疫点出现当地新感染病例或输入继发

16、病例,即已发生疟疾的传播。,21,(四)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监测 目的 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监测的目的,一是了解疟原虫对正在使用的抗疟药敏感性;二是了解疟原虫对因产生抗性而停用的抗疟药敏感性的恢复情况。 类型 1. 纵向监测 在监测范围内,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点,逐年对正在使用的抗疟药的敏感性连续监测,及时了解敏感性的变化情况,为抗疟药的使用、调整提供依据。 2. 横向监测 在监测范围内,根据纵向监测结果,不定期地于同一时间,选择部分点,开展敏感性监测,了解不同地区疟原虫对使用的抗疟药的敏感性。,22,二、免疫学监测 免疫学监测是通过测定居民的疟疾抗体水平,了解疟疾的流行程度,评价防治效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是常用的免疫学监测方法。,23,三、 媒介按蚊监测 媒介按蚊监测是疟疾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