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43862817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6.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遗产分析 案例分析(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介绍与保护,简介: 五大道是天津近代租界时期形成的历史街区,主要指在原英租界的西北区域中东西方向并行排列六条街道( 现为和平区内的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和马场道) 内的所属区域,是迄今中国保留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占地约 140 公顷,目前也是天津最大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其中最具典型的300余幢风貌建筑中,英式建筑89所、意式建筑41所、法式建筑6所、德式建筑4所、西班牙建筑3所、还有众多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庭院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筑等,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苑。,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利使天津被开辟为

2、通商口岸,英法美相继在天津划定租借。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马关条约也的签订使天津沦入日本的殖民之下,德国也趁机开辟了租借。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俄意比奥也相继开辟租借霸占土地。与此同时,英法日德也借机扩充原有租借。,一、五大道的形成与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收回德奥俄租借,于1931年收回比租借,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终于收回了英法意日租借,结束了几十年的被殖民历史。1949 年之后,五大道中的部分房产转为公有,不仅有机关单位进驻作为办公之地,普通居民也通过分配进入五大道区域内居住,使五大道的社会结构及功能都有所改变。 多年来,政府通过功能置换、疏解人口、修

3、缮房屋、完善公共设施、改造街区环境、提升活力等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使这个蜚声中外的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得以较好地保持与恢复,成为展示天津多元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一、五大道的形成与演变,二、西方规划思潮对五大道形成的影响,19031930 年代间,是五大道从开始建设到发展成熟的时期,街区规划也经历从自然延伸到统筹规划的过程,规划思想与模式体现了当时世界及英国规划潮流的变化。,1913 版地图中,整个英租界规划的路网结构基本没考虑功能分区和斜穿而过的墙子河影响,采取方格网路网形式, 且与原墙子河( 今南京路) 呈夹角关系,空间被墙子河一分为二。整个推广区除边界的马场道外,没有一条东西向贯通整个英租界

4、区的道路。 而1925 年版历史地图中,英租界区内的推广界规划路网发生了质的变化,取代方格路网的是密肋式长方形路网、放射形路网和不规则路网的组合。特别是租界区内新增了一条集交通和景观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道路( 即今泰安道和成都道),不仅使整个英租界区得以贯通,也明确了五大道区域作为独立居住区的规划思想,三、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1 街区路网结构与空间格局,五大道路网结构形成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地块东北角靠墙子河一带是五大道早期开发的片区,其路网结构和地块划分有明显的原英租界方格路网自然蔓延的痕迹,后期路网则体现出明确的规划思想。,2 街区尺度与空间特征,居住空间的幽闭性。五大道原作为上层社会的居住区

5、,独立宅邸多,居住者达官显贵多,多采取中国传统的高墙深院以强调隐私。 空间层次的丰富性。沿街住宅很少直接贴道路红线建设,一般都有超过人高的封闭围墙和院落作过渡空间,住宅建筑根据院落规模退线深度不等,由此形成建筑、院落、院墙和街道之间的空间层次递进。 街道空间的生活性。由于长界面的街坊形式非常有利于住宅布置,无论独幢或是里弄住宅,建筑一般沿道路平行布局,出入口均面向街道,强化了街道的生活职能。,三、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五大道作为受外来文化语境影响形成的居住区,所体现出的多样与多元性特色、整体与和谐性特色都不愧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瑰宝。,1 多样性与多元性,住宅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异域风情

6、浓郁、个性突出是五大道街区的重要特色。在街区中至今保存较好的 300 余幢历史建筑中,其建筑形式很少重复。多样与多元化是五大道风貌最重要的特色。业主和建筑师为了追求建筑个性和风格的新异,从不同国家的地域建筑元素中汲取灵感,其建筑语汇可谓丰富多彩,英、德、法、意、日、西班牙等各国地域风情的住宅都能在五大道中找寻到。,耀华中学礼堂(英租界),西开天主教堂(法租界),劝业场(法租界),望海楼教堂(意租界),三、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四、街区风貌特色辨析,五大道中的历史建筑大多在 19101930 年所建,而该时期的欧洲建筑思潮正处在新古典、折中、早期现代主义、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派等多种建筑风格交融、

7、转换的时期。颇有名气的外国建筑师加盟设计不仅提高和带动了五大道整体建筑设计水平,也将世界当代的建筑思潮引入天津,追随世界建筑潮流的住宅形式在五大道中随处可见。,同时为满足部分业主的中国文化情结,设计师往往采取折中方式在外来建筑形式中加入中国建筑文化元素,如将中式住宅私密性院落与西式洋房形式结合,形成特有的“西式洋楼 + 中式庭院”中西合璧住宅形式。这种住宅风格既有西方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中国建筑师在中国传统住宅形式上对西方建筑艺术的接纳。,1 多样性与多元性,2 整体性与和谐性,虽然五大道内的建筑形式风格异彩纷呈,但街区风貌整体和谐。这不仅与街区有着严格的规划指导与建设控制密切相关

8、,同时,建筑尺度、色彩和材料的和谐是保持街区风貌特色整体性的重要因素。,1) 建筑尺度与高度。 五大道内的建筑尺度整体感觉精致小巧,与院落和建筑的空间组合有关,对建筑高度与体量的整体控制是建筑尺度和谐的基础。建设规模的限定使住宅建筑体量相对较,高度一般在三层以内,且建筑高宽比多为 1 2左右。,四、街区风貌特色辨析,2) 建筑材料与色彩。 虽然五大道的建筑材料选择具有多样性,既有西式建筑常用的石材、仿石材等,也有中国传统的砖、瓦、木等材料。但为突出住宅建筑的质朴、自然,建筑结构及装饰材料基本取自天然材料,如砖、瓦、木、石等。兼墙体结构和墙体装饰于一体的古褐色清水砖是天津独具特色建筑材料,也是五

9、大道墙体最常用的材料,特别是一种俗称“疙瘩砖”的褐色墙体砌筑材料的使用,不仅丰富了墙体的质感和变化,也增添了五大道的整体和谐感。,四、街区风貌特色辨析,2 整体性与和谐性,五、五大道保护措施,交通体系优化,用地结构调整,城市肌理的延续,建筑形态控制,改善基础设施与街区环境,要达到示范区的动态保护控制目标,首先要恢复并保护原有街道格局,增加“庭院绿化街道”的渗透力,其次,该地区建筑现状质量不一,条件复杂,不可能采取完全复原与保护,明智的做法是努力做到保护与更新有机结合,使空间环境的形态得以保持并延续原有建筑的风貌特点,具体保护控制措施如下。,五、五大道保护措施,示范区的动态保护规划注重在加强动态

10、交通的管理,合理疏导交通,缓解主要道路的交通压力的同时,对地块内部的交通体系进行梳理,激活区域内交通,形成合理的内部支路体系,避免过渡依赖城市道路,并通过合理的单双行限制以达到在不破坏已有建筑的前提下梳理交通的目的。 道路系统规划首先要减少现状中的尽端式街巷。地块内原则上都是机动车可达区域,地块内干道宽为 6 米左右,主要满足消防车的通过,同时这一宽度也是步行街较适宜的尺度,宅间路尽量保持原来的尺度,原则上不予拓宽,并对局部路段进行单行限制。,2.1交通体系优化,五、五大道保护措施,发展静态交通设施也示范区保护规划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静态交通是指在区域内或周边就近建成一个或几个个大型地下停

11、车场,从而满足区域内商住、旅游、餐饮停车的需要。同时也缓解路面的交通压力,另外可在交通压力小和人流量小的街区适当保留路边停车场,以方便就近停车。 在示范区的动态性保护规划研究中规划了三座地下停车场,共 212 个停车位和36个地面临时停车位。 此外,为了能更好的对外展示和将区内开敞空间有机的联系起来,提出了构建步行观览路的动态更新内容。步行路有机联系了地块内的景观节点和公共活动中心区,在满足内部交通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地块内部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质量。,2.1交通体系优化,五、五大道保护措施,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建筑、城市肌理及商业文化的条件下,从新建构起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功能布局,提升街区的经济能

12、力,发挥出历史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影响力,是街区动态保护控制的核心环节。 在保护规划中,建议将“五大道”功能定位为以高档住宅区为主的,集餐饮、娱乐、零售、小型办公及博展(名人故居、历史展)旅游的适度功能混合功能用地。严格控制大型办公建筑的新建并将教育用地逐步调整为混合功能用地,以减少大量的车流、人流对该地区的交通压力及对环境氛围、整体空间形态的破坏。,在对示范区进行的动态性保护规划中便强调了混合功能用地的规划为将来用地功能的动态转化打下基础。同时,区内的小学等教育用地也逐渐迁出,引入以文化消费和办公为主的业态形式。一方面这些功能不会对历史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历史建筑周边形成良好的文化氛

13、围,能够充分发挥出街区的影响力,使商业文化与风貌建筑相互映衬,形成鲜活的传文化氛围。,2.2用地结构调整,五、五大道保护措施,规划在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原有肌理的条件下,依然保留了原有环境的人文风貌,坚持在现有尺度上进行改造,尽可能的展现传统风貌,根据不同的环境与用地情况,采取相应的规划方法,在发扬传统的同时也多有创新,从多角度体现时代特色。为了达成城市肌理的延续,示范区保护规划包括土地细分控制、开发强度控制、街道界面控制、开敞空间控制和院落围墙控制等内容。 尝试通过地块长宽比强化土地细分的科学性,约束用地开发规模,控制街区整体风貌。在实际操作中,以已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划分基础,在对原有街区形

14、态进行辨识、提取空间形态的“原型”,在更新中“修补”或“重构”其土地划分后,得到适宜的空间肌理类型,并以最小地块范围作为街区土地细分的标准。便于之后以小尺度、小规模的动态更新改造方式,对历史街区进行循序渐进的更新。,在开发强度控制中,要求改造项目和新建项目均要考虑地块原有密度、周边地区平均密度等因素进行控制,延续街区原有低层高密度的肌理特征。,2.3城市肌理的延续,五、五大道保护措施,街道界面控制要求控制保护历史街区道路现有空间尺度和景观特征,严格控制其路幅宽度,尽量保护道路两侧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保持道路两侧原有建筑界面的高度和尺度。新建建筑要与原有街道风貌相统一,满足贴线和高度控制要求。 开

15、敞空间控制内容包括一方面结合建筑与街道对绿化进行控制管理,保护古树名木,对于影响风貌的绿化应当进行处理。同时要设置符合街区风貌特色的景观小品与公共设施。与区内风貌明显不协调的设施应当移除;另一方面,要结合建筑与街道空间增加历史街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功能转化带来的更多公共活动需求。,院落围墙控制主要指对示范区内院落的围墙进行改造。院落围墙丰富多变的形式是五大道历史街区的重要特色之一。但由于五大道地区属于高级居住区,院落围墙的私密性都很高,特别是在一些小巷,给行人特别是机动车的通行造成了很大限制,同时过高的围墙也给建筑的观览造成了障碍。,2.3城市肌理的延续,五、五大道保护措施,建议在动态保护

16、规划中适当拆除那些因原围墙破损而按原高度重建的,没有很高风貌价值的院落围墙,根据地段的不同,改造成半通透式围墙、全通透式墙体或无墙边界,以通畅地块内的交通和丰富历史街区内的景观层次。,2.3城市肌理的延续,五、五大道保护措施,建筑空间形态的动态保护是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历史街区是由不同的历史建筑组成的,历史建筑应依据其建筑质量,环境质量和历史质量等若干个方面做出不同的分类,根据分类实施不同的动态保护控制。,2.4建筑形体控制,五、五大道保护措施,对于前三类建筑,维持现状,即维持现有建筑当前状况,针对建筑质量良好、不需要进行局部改造等控制措施进行改造、符合五大道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要求的已建建筑; 改变立面颜色,即改变建筑当前的外立面颜色,针对建筑外立面颜色与五大道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 改变立面材质,即改变建筑当前的外立面材质,针对建筑外立面材质与五大道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立面门窗改造,即改变建筑现有的门窗比例或材料及颜色等,以使建筑立面门窗尺度及视觉效果与五大道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屋顶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