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题

上传人:稳** 文档编号:143862423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九年级语文模拟题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装 订 线 题号一二三四总 分得分本卷:共四大题 23小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10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蓦然(m) 亵渎(xi) 鸠占雀巢 强聒不舍(qing)B.斑斓 热忱(chn) 气吞斗牛(du) 廓然无累(li)C.黄晕(yn) 狼藉 纷至沓来(t) 重蹈复辙D.告磬 拮据(j) 大相径庭 味同嚼蜡(ju)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傅雷先生苦心孤诣,一部家书,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B.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他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真是本色当行啊!C

2、.父亲总是心事重重、若有所失的样子。 D.这场足球赛精彩纷呈,比赛双方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分最终还是停留在11。3.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B.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粉碎“四人帮”。C.是否选择对社会和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体现。D.关于中学生带手机的问题,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及至宋代,筷首与筷足的粗细已很分清了。 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

3、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 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为筷子。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 A B C D5. 下列填入横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当下这人,不以拾银为喜,反以还银为安。衣冠君子中,多有见利忘义的,此人却有这等见识

4、,正所谓:万贯钱财如粪土,_A. 千两纹银不以喜 B.一分义气传千古C.一分仁义值千金 D.千里还银义气存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6-7题(4分)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 轼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注释】昭君怨:词牌名。又名“宴西园”“一痕沙”。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曾为王子猷(徽之)吹奏三调。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6.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

5、个曲调的典故,暗写离别之情。B此二句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物,织成了一副浩渺幽清的画面。C从“惊破”一词来看,词人有惊喜之意,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而去。 D“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有共同之处,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景物,用他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B下片运用顶真,想象梦醒后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C本词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D本词以“流水无情”反衬出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离人

6、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绩年少末坐,遥大声言曰:“昔管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昭等异焉。8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汉末/为庐江太守 B. 绩/怀三枚C. 共论/四

7、海未泰 D. 远/人不服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1)遗( ) (2)奇( ) (3)窃(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2)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11.陆绩是个怎样的人?(3分)(三)古诗文积累(8分)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1. _,思而不学则殆 。2.了却君王天下事,_。3._,愁云惨淡万里凝。4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5. 长风破浪会有时,_。6._,奉命于危难之间。 7._?归雁洛阳边。8.不应有恨,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7分)父亲买了贺年卡葛取兵天空飘起第一场雪花时,新年的气息又渐渐地

8、浓郁了,我想,父亲该归家了,过年的日子正翘首企盼哩。好不容易盼到周五,傍晚一回家,父亲果然蹲在院子里吧嗒着旱烟,青色的烟雾不时让父亲急剧地咳嗽,我在村口就早已听到了父亲熟悉的声音。父亲看见我,脸上立马堆满了笑容。“放学了,又长高了,瘦了。”父亲眯着眼,望着我说,只是没有用手来抚摸我的头。我想,在父亲的心中,我该是一个大男孩了吧。大半年没看到父亲,心里竟涌起一丝喜悦与伤感,喜的是父子相逢,悲的是父亲又老了许多,脸上的皱纹更密了,头上的白发日益显山露水了。我告诉父亲,学校要收校服费和资料费。父亲点了点头,嘴里也喃喃地说:“好!好!”只是脸上的神情又沉重了些。我鼻子有些酸酸的,转头看着窗外。瑟瑟的寒

9、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渐渐的都看不见了。晚上,我隐约听到父亲与母亲唠叨了大半个晚上,父亲长长的叹息声,使寂静的山村格外潮湿而阴冷。早晨起来,父亲不见了,我想又外出忙碌了。晚上父亲回家,脸上却阴阴的,只有与我对视时,脸上才迅疾地掠过一丝涩涩的笑。“娃,帮我写封信吧!”父亲说。写信?识字不多的父亲在我的记忆中好像还未给谁写过信。我连忙找出纸和笔,父亲却从棉袄里掏出一张贺年卡,大红的灯笼,大大的福字,还有一群笑容可掬的猪娃娃,好漂亮的贺年卡。其实,我好几次想找父亲开口买几张贺年卡。在学校,我已收到十几张贺年卡了,有些还很精致

10、,一打开,就响起祝你新年快乐的音乐铃声,悦耳动听。可我却没有送出一张,这次找父亲要钱,特地多要了50元钱,甚至买哪种贺年卡我都盘算好了。想不到父亲竟然也买了张贺年卡。“帮我填填吧。”父亲说,“我念,你写。”“王总:新年好!眼看又要过春节了,娃要交学费,家里要买点种子化肥,可否发工钱?”贺年卡的地址是“巴州市第八建筑公司”,这是父亲做苦力整整忙了一年的公司。父亲小心翼翼地把写好的贺年卡放进棉袄的口袋里。嗨,父亲还没讨到工钱,我心里直叫苦,同时对父亲想出这个主意感到悲哀。星期天下午,父亲说:“我送送你。”一到县城,父亲并没有直接去学校,却来到县人民医院,要我到门口等他片刻,说是有人还他钱。约莫个把

11、小时,父亲才从医院出来,脸色竟有些苍白。“钱讨到了吗?”我问。我惦记着父亲没给我学习资料费哩。父亲没有回答,又问,县邮电局在哪儿?在邮电局,父亲把贺年卡小心翼翼地塞进绿色的邮 筒,半晌,还望着邮筒,那种神情就像是遭受久旱的秧苗盼望天降甘霖。到了校门口,父亲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400元钱,塞到我手中:“娃,一看到老师就把钱交了,千万莫丢了。”我接过钱时,有一张白白的纸条飘落在地上。我拾起一看,竟是一张卖血的条子。我鼻子一酸,抽出50元钱,递给父亲:“我不需要这么多钱,真的。”“拿着吧,马上要考试了,伙食好点儿。”说完父亲摸了摸我的头。父亲那双厚实的大手,暖暖的。远远的看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街的尽头,

12、我的眼中有些湿润了。(选文有删改)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14.第3段“瑟瑟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渐渐的都看不见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15.从适当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父亲把贺年卡小心翼翼地塞进绿色的邮筒,半晌,还望着邮筒,那种神情就像是遭受久旱的秧苗盼望天降甘霖。16.本文多处运用“伏笔”手法,请举一例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3分)17.文章最后 “我”眼睛“湿润”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原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之后的感受。(4分)(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21题

13、。(13分) 粥品如人品高中梅生活中,常听人说,酒品如人品,茶品如人品,棋品如人品,当然还有粥品如人品。套用一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粥至清则无味,数杯清水数把米,半碗糊涂半碗仙,斯文慢火,羽扇经纶,煮沸着整个江湖。”古往今来,名人雅士对粥都情有独钟。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对粥很有研究,曾编有粥品一书。曹雪芹在家境衰落以后,阅尽人世沧桑,世态炎凉,也把祖父品粥的闲情带到红楼梦中。尤其他在去世前不久,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中,还能坚持不懈地写作他的红楼梦,一直熬到“壬午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他生命这盏灯熄灭为止,实在让后人敬佩。清代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给他弟弟的家书里说:“十月腊冬,凡乞讨者登门,务饷以热粥,并佐以腌姜”由此可见,只有自己清寒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