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高三【上】语文开学考试试题【带解析】

上传人:稳** 文档编号:143862344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高三【上】语文开学考试试题【带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年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高三【上】语文开学考试试题【带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年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高三【上】语文开学考试试题【带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年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高三【上】语文开学考试试题【带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年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高三【上】语文开学考试试题【带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高三【上】语文开学考试试题【带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高三【上】语文开学考试试题【带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高三(上)语文开学考试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学教师是作品与读者两个主体间对话的中介,他既要准确地捕捉作者_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还要敏锐地_、及时地接受学生的情绪信号,并娴熟地运用情绪协调技能,将两者情感调整到适宜的距离,从而创造出_、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A. 渗透 探测 物我同一B. 浸透 探测 物我同一C. 渗透 侦察 物我统一D. 浸透 侦察 物我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

2、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渗透: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也指从人缝隙中穿过,还指思想或势力逐渐向其它方面扩展。浸透.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也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句中指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强调感情熔铸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缝隙,用“渗透”更好,故排除BD;探测:指探查某物;确定物体、辐射、化学化合物、信号等是否存在。侦察:为获取敌方与军事斗争有关的情况而采取的行动。句中指文学教师要对学生的情绪信号敏锐地探查,故用“探测”更好,排除CD;同一:指一件事物的两种说法观点等实质相同,而表象不一;统一:两件实质不同、表象不已的事物整合起来,

3、成为一件事物。句中指将两者情感调整到适宜的距离,达到情景交融、相合为一的美妙意境。故用“同一”更好,故排除CD。故选A。【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下列两首近体诗内,依诗意、格律而言,最适合填入的词语是甲草色青青柳色,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乙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好是满江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A. 黄/尝/

4、偏/涵B. 凉/长/暗/映C. 凉/尝/酣/映D. 黄/长/衔/涵【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从颜色、季节特征、爱恨情感、修辞技巧等角度品读词语的差别,看词语是否与语境内容相合,是否与诗歌格律、意境和情感相合。甲诗中,“黄”“凉”都与下句的“香”相押韵,但是嫩绿、鹅黄两色写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而“凉”则破坏了春天的美好感觉,显得伤感冷寂,与环境描写的意境不符,故排除BC;“尝”与“长”也都与诗句押韵相一致,但是东风不带走愁苦,反而偏偏惹得心中苦恨之情更绵长;而“尝”意为品尝,诗句不是说春日品尝苦恨,而是说“我”苦恨,故“尝”表意不符语境,

5、故排除AC;乙诗以“醉”这一传神的诗眼统摄全篇,要展现醉眼中所见夕阳映照下的江面奇景。故用词需要服务于这一中心。“偏”字太平淡;“暗”字色彩氛围与诗句不符;“酣”字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可爱和深情;“衔”字化静为动,太阳落山,作者却觉得是山衔掉了太阳,想象奇特,故排除AB;“映”,有照射之意,写出江水与返照之间相映衬的明亮美好感觉,与太阳落山的色彩意境不符;而“涵”指包含,江水包含、吞没了返照,写出太阳下山时光线一点点暗下去的动态感,与意境相合,故排除BC;故选D。【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要把握词语大意;第二要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第四要注意音节上是否与上下句押韵。

6、考生综合分析,采用排除法,能很提高准确率。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文学创作的真实不等于历史考订的事实,_,恰像不能天真地靠文学作品来供给历史的事实。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_,算不得考据,_,所谓穿凿附会;_,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_,抛弃了它的创造的职权。考订只断定已然,_。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否则它就没有尽它的艺术的责任因此不能机械地把考据来测验文学作品的真实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或者变成不安本分、遇事生风的考据A. B. C. D. 【答

7、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确定总起句、结论句、过渡句或衔接句等,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依据“恰像不能天真地靠文学作品来供给历史的事实”中的“恰像”可知,第一根横线所填内容与“不能天真地靠文学作品来供给历史的事实”属于类比关系,即强调“不能的事实”,故第一根横线选,故排除BD;依据“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指能够表露出内在的隐藏的心理感受,与中的“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相呼应;依据“抛弃了它的创造的职权”,指没有担起创造的责任,与“

8、没有尽的责任”相呼应;因此第四、第五根横线上依次填故选,故排除C;故选A。【点睛】解答句子排序题,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4.阅读下图,对照相机原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A. 焦距是指从镜头的光学中心到成像面(焦点)的距离。B. 焦距越长,则越能将远方的物体放大成像。C. 焦距越短,则越能够拍摄更宽广的范围。D. 照相机主要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成像,而不是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连贯的能力。

9、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图,看清图上所有内容,特别是文字和箭头指向,把握每一个环节的转化。然后用排除法,选出准确答案。D项,“而不是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错误,依据箭头指向的流程,说明照相机既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又利用了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故选D。【点睛】图文转化题中的流程图题,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意思,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和内在逻辑性表述出来。叙述流程时,适当补充字词使语句更衔接、连贯。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教战守策苏轼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

10、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新对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且夫天下

11、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白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那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

12、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有删减)5.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豢于游戏酒食之间 豢:安养B. 而唐室固以微矣 微:微小C. 而求之者无厌 厌:同“餍”,满足D.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邀:邀功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B. 又挠以军法 其责己也重以周C. 知安

13、而不知危 骄豪而多怨D. 庶人之在官者 蚓无爪牙之利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四方之民,兽

14、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教战守策)(2)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越州赵公救灾记)(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9. 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作者针对哪些情况提出“教战守策”。【答案】5. B 6. D 7. C 8. (1)四方的百姓像鸟兽一样奔窜,乞求做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2)(赵公)招募两位僧人,嘱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3)我从小失去了父亲,等到长大都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兄嫂。 9. 内有盗贼之忧;外有敌寇之患;执政者苟且偷安;国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

15、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B项,“微:微小”错误,“而唐室固以微矣”是说,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故“微”意为:衰弱、衰微。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A项,于:介词,引出对象,相当于“对”/被动句中,介绍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B项,以:介词,用/连词,表并列关系;C项,而,转折连词,但是/而且,表递进关系;D项,之:助词,无实义/助词,无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