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学科知识:医务监督

上传人:稳** 文档编号:143862306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学科知识:医务监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学科知识:医务监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学科知识:医务监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学科知识:医务监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学科知识:医务监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学科知识:医务监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学科知识:医务监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教师资格考试体育学科知识:医务监督一、体育课的医务监督1.健康分组的依据(1)健康状况。(2)身体发育状况。(3)生理功能状况。(4)运动史和身体素质状况。2.健康分组的组别与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身体发育水平、功能状况以及运动史,在体育教学中一般可分为基本组、准备组和医疗体育组。(1)基本组。身体发育及健康状况无异营者,或者是身体发育和健康有轻微异常(如龋齿、轻度扁平足等)而功能检查良好,且有一定锻炼基础者参加基本组。凡参加此组的学生,应按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锻炼,并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也可从事专项训练和参加体育比赛。(2)准备组。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

2、有轻微异常,功能状况虽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平时较少参加体育活动且身体素质较差者,可编人准备组。此组学生可按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锻炼,但进度应放慢,活动强度和运动负荷也要减少,不宜参加运动训练和激烈的体育竞赛活动。在参加的体育锻炼,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逐渐提高的基础上,可以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3)医疗体育组。身体发育不良或健康状况明显异常(如病残者等),虽能参加文化学习,但不能按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活动者,编入此组。参加医疗体育组的学生,不能按正常的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进行锻炼,必须按特殊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医疗体育活动,以帮助其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二、课外运动锻炼的医务监督1.早锻炼(早

3、操)的医务监督(1)早锻炼的作用早锻炼(早操)是在每天清晨起床后至上午第一节课前进行的体育活动。早锻炼可以迅速消除大脑皮层因一夜睡眠而形成的抑制,活跃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振奋精神,以充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经常在清新的空气中进行适当的早锻炼,能增强体内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对增进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有显著的作用。(2)早锻炼的项目和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季节而定,一般应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简单易行的活动内容为主,如广播操、慢跑、拉韧带、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等。(3)早锻炼的运动量和时间早锻炼的运动量不宜过大,一般以身体发热、微有出汗即

4、止,并避免做剧烈运动或比赛。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早晨跑步,脉率可控制在150次/min以内,以免影响天的工作和学习。(4)注意事项早锻炼后应及时擦干出汗,以防感冒;冬天早晨气温较低,应配备御寒用品雾天尘埃较多,要注意呼吸卫生;早锻炼后至早餐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2.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医务监督(1)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作用大课间活动般在上午第二节课后或上、下午第二节课后各安排一次进行。大课间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身体活动这种积极性休息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劳,防止因长时间坐着或单一的身体姿势导致身体畸形发育,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使一天

5、处于紧张学习状态中的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巩固和提高体育课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每天锻炼小时”的最有效途径。(2)项目和内容大课间应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严格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设计和选择活动内容,因此,在活动的项目和内容上,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与运动动机的形成,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做到德育体育相结合,创造与实践相统一,主导与主体相和谐。一般宜选择小型多样、快乐健康、寓教于乐、强身健体、创新发展的项目,如广播操、韵律操、游戏或集体舞,也可安排篮球、排球、羽毛球、跳绳、呼啦圈、武术、徒手操和轻器械练习。根据季节变化或实际需要,也可安

6、排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如冬季可以进行慢跑、跳绳、拔河、踢毽子、游戏等活动。对有生理缺陷、患有慢性病或体质很弱的学生,可以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在专人指导下进行医疗体育活动,以改善其健康水平。(3)运动量和时间大课间的时间一般是3045分钟。由于大课间是在两节课之间,运动量过大机体难以恢复,因此要适当控制运动量,以免影响后面的文化课学习。(4)注意事项大课间体育活动应集体进行,并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参与下进行。由于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多,内容多,如安排不当,容易发生伤害事故,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为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条不紊、安全实效地进行,事先应做周密安排,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场地器材和

7、定辅导人员。体育教师应事先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程度,做器械练习时,要安排人员保护帮助并做好自我保护。在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后还要做好放松,和整理活动,以利于身体的恢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预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三、肥胖判定的方法体重指数(BMI)法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四、运动性疲劳与疲劳消除1.运动性疲劳概念运动性使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日前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的暂时性降低,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到原有机能水半的种生理现象。2.运动性疲劳机制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很复杂,不同领

8、城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1)能量耗竭学说该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的大量消耗并且得不到及时补充而产生的。例如,在低于耗氧量强度运动时,糖原首先在慢肌纤维中消耗,在3小时运动结束时,慢肌纤维中糖原耗竭,而快肌纤维中尚有糖原。在超过耗氧量强度运动时,则快肌纤维中糖原消耗更加明显。(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该学说认为,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堆积而又不能及时清除,从而造成运动能力的下降。例如,乳酸、氢离子与氧自由基等物质在肌肉组织中堆积。(3)疲劳链学说该学说认为,运动中肌肉做功能力的下降是运动疲劳的表现。在此过程中从大脑到肌肉存

9、在一系列可以引发疲劳的环节。如神经冲动单位募集的降低、神经肌肉间转换的损害、离子平衡的紊乱、能量供应的减少及肌肉受损等,任何一个环节的阻断,均可引起疲劳。(4)突变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运动性疲劳是多因素的综合,一个或同时几个因素的变化相互作用,导致疲劳出现,故把运动时细胞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兴奋性和活动性改变等综合起来,当这些因素变化达到定程度时,以保护机体免于衰竭,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此外,还有从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神经一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氧自由基一脂质过氧化、保护性抑制等方面对运动性疲劳进行解释。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进行各种类型的活动时,疲劳的产生往往很难完全分开,常是种或多种机制共同引起的。3.运动性疲劳程度评估运动性疲劳主要采用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以及运动者的经验等方法进评价。4.运动性疲劳的消除(1)改善代谢法整理活动温水浴和局部热敷桑拿浴按摩(2)调节神经系统法充足的睡眠心理恢复放松练习(3)物质补充法营养物质补充中医药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