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南新宁县高一下语文期末试卷

上传人:稳** 文档编号:143862247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湖南新宁县高一下语文期末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年湖南新宁县高一下语文期末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年湖南新宁县高一下语文期末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年湖南新宁县高一下语文期末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年湖南新宁县高一下语文期末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湖南新宁县高一下语文期末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湖南新宁县高一下语文期末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湖南新宁县高一下语文期末试卷本试题卷 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刘勰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何谓“意象”?“

2、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字。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它们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无一字直接抒

3、情,然而早行的苦辛、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

4、、板滞。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诗篇的情形则与诗句大不相同。一首好诗,不

5、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脉。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宋人范温的一段话颇有启迪意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范温所说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也要有相对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并突出重点。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能恰到好处。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他们对意象的密度

6、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C.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

7、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基本上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

8、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张衡传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

9、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10、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少善属文 属:撰写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C.安

11、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平素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征兆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十年乃成 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王好战,请以战喻D.于是皆服其妙 其孰能讥之乎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举孝廉不行 B.公车特征拜郎中C.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D.常从容淡静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

12、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8、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将军邓奇其才,累召不应。(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1)雄姿英发,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剑阁峥嵘而崔嵬, , 。(李白蜀道难)(3)莫道不销魂, , 。(李清照醉花阴)(4)想当年, 。 ,

1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生命是美丽的李永康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路两边的蒿草是焦黑的。 尽管来这个地方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最难的是给乡村孩子们上课。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干舌燥,他们

14、却是一脸陌生。有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他们压根儿就没走出过大山见到过鱼呀!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脸难色。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来。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 听当地的老师讲,这里的学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爱迟到。但开学两个月来,我教的班还未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为此,我非常得意。我当年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就常常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虽然最终受伤害的是我,可我当时就是不明白。现在我也为人师表了,如果我的学生这样对待我,我又作何

15、感想呢?世界上的事就是怪,不想发生的事偏发生了。我把那位迟到的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准时到校的话,早晨五点钟就得起床,还要摸黑走上十几里山路。夏天还可以对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风刺骨。我要求他住校。他说他回家和父母说说。第二天,他却没来上课。我非常着急,找了个与他家相隔几个山头的同学去通知他,他还是没来。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家。忽然间,“家徒四壁”这个成语从我的记忆深处冒了出来。面对他的父母,我哽咽着对他说,老师不要求你住校,只要你每天坚持来上课就行。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好几道山梁。出乎意料的是,家访的第二天,他居然背着被褥来到学校。我心里非常激动。可没过几天,他又不来上课了。我再次来到他家里。他父母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常患病,身体弱,有尿床的坏毛病,他怕在学校尿床被同学笑话。我问他想不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