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板块运动【带答案解析】

上传人:稳** 文档编号:143862227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4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板块运动【带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板块运动【带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板块运动【带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板块运动【带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板块运动【带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板块运动【带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板块运动【带答案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一轮复习同步训练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板块运动一、单项选择题图示意太平洋洋底地层等年龄线分布。读图,完成12题。1.图中洋底地层年龄最老的是()A.B.C.D.2.甲处岛屿是()A.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板块隆起形成的B.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固形成的C.亚欧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D.两个大陆板块挤压形成的解析 1.D2.A第1题,由图中等年龄线可知,地层年龄最新,地层年龄最老,D正确。第2题,甲处是亚欧大陆东部的岛屿,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A正确。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指化学沉积作用B

2、.指搬运作用C.指成岩作用 D.指岩浆侵入作用4.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 岩浆侵入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解析 3.A4.A第3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从图中可以看出,表示一些离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岩石,属于化学沉积作用;表示沉积物变成沉积岩的固结成岩作用;表示变质岩变成沉积物的外力作用;表示岩浆物质进入大气圈,应表示火山喷发作用。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生物体中的碳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地球内部圈

3、层,因此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是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不是岩浆侵入活动;大气圈吸收太阳能对地球内部影响很小,所以A、C正确。读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56题。5.图中板块共有 ()A.1个B.2个C.3个D.4个6.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A.冰岛B.非洲东部C.太平洋西岸D.大西洋西岸解析 5.C6.C第5题,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一个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个。第6题,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处,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近海的岛屿,最

4、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7.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8.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解析 7.A8.A第7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第8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喷出岩;

5、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花岗岩是一种致密、坚硬,无孔隙、流纹及层理结构的岩石,其裸露区常形成独特的“石蛋”地貌。图所示“石蛋”体形巨大,表面光滑,无明显棱角。据此完成910题。图69.形成“石蛋”的岩石类型是图中的()A.aB.bC.cD.d10.与“石蛋”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搬运堆积风化侵蚀A.B.C.D.解析 9.B10.A第9题,形成“石蛋”的岩石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图中b表示侵入岩。第10题,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地下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石蛋”地貌。图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6、,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右图为武夷山风光。武夷山风景区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红色地层中,红色砂岩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奇岩,造就了武夷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完成1113题。图811.构成武夷山风光的岩石所属类型及其代码是()A.甲变质岩B.乙沉积岩C.丙喷出型岩浆岩D.丁侵入型岩浆岩1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A.外力作用B.喷出作用C.变质作用D.高温熔融13.塑造武夷山孤立山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地质时期的海浪侵蚀作用B.风力的吹蚀、磨蚀作用C.流水侵蚀、重力崩解作用D.古山岳冰川的侵蚀作用解析 11.B12.C13.C第11题

7、,武夷山山峰是由红色砂岩构成,属于沉积岩。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根据其相互转化的关系可以判断甲为岩浆,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第12题,分别代表重熔再生、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喷出或侵入作用。第13题,孤立山峰景观是沉积岩层形成后,受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侵蚀,再加上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沉海昏,立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图1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415题。图114.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B.鄱阳湖是向斜盆地集水

8、而成C.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东南移D.P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15.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A.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C.加强保护,人为破坏少D.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解析 14.C15.A第14题,读图,根据图例判断,图示范围内的岩石有花岗岩,属于岩浆岩,A错。鄱阳湖是断陷湖盆扩展形成的,B错。根据指向标,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沿断层面向东南移,C对。图示P地的地形开阔,不是谷地,D错。第15题,根据材料可知,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没有受到人为破坏,A对,C、D错。图示区域地质不稳定,环境变迁较大,B错。 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

9、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617题。16.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17.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小解析 16.D17.B第16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若该区域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大;反之,当海水的侵蚀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小。图中距起始点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变大,此后距起始点距离总体上变小。因此当地主要是先淤积、后侵蚀。第17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1992年至1997年,水深2米的位置距起始点距离总体变小,说明该海域泥沙沉积作用总体减弱,应是黄河挟带入海的泥沙量减少所致。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增加,黄河流域水量随之增加,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会导致入海泥沙减少;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则注入黄河的径流量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小,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