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区域经济布局》体会五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43856817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区域经济布局》体会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习《区域经济布局》体会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习《区域经济布局》体会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区域经济布局》体会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区域经济布局》体会五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区域经济布局体会五篇 【篇一】 求是 2019 年第 24 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 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 区域经济布局。在党员间相互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发 言,使我加强了对文章精神的领悟。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强调要 积极适应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2020 年将成为这一战略落地落实落细的关键一年。面对国家、 中央对区域经济布局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更需要在一年即 将节束的重要时刻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和决策部署,结合实际 找准落脚点与突破口,科学谋划2020 年全年重点工作,把牢方 向、 谋

2、定后动,为新一年推动区域经济布局任务的完成夯实基础。 当前国家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也面临严峻的内外部形势, 要清醒认识到动力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广大党员干部 要充分发挥优势,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推动区域经济布局高质 量发展工作中积极站排头、作表率,履行社会责任。 谈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中要从多方面健全区域 协调发展新机制, 抓紧实施有关政策措施全面建立生态补偿 制度。要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 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要健全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森林、 草原、湿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

3、度。要推广新安江水 环境补偿试点经验,鼓励流域上下游之间开展资金、产业、人才 等多种补偿。要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 流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 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篇二】 12 月 16 日出版的第24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 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 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文章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 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 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总的思路是: 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 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发挥各

4、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 动和高效集聚, 增强创新发展动力, 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 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 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正确认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 的基本国情,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 是通过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创造出高质量的发展业绩来 实现的。 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 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 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从习总书记

5、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布局 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要紧跟中央指示, 结合都匀实际, 走合理分工、 优化发展的路子,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 己的区域力量。 近年来,广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并取得积极成 效。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要求相比,既有通道 仍存在交通运输瓶颈制约、物流成本偏高、竞争能力不强、缺乏 有效产业支撑、通关便利化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 经济发展的“短板” ,就是影响阻碍经济发展进步的,带有 全局性、深层性、决定性的因素。我国历经改革开放40 年的高 速发展,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逐渐 暴露出来, 催生着经济发展

6、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推动区域协 调发展, 正是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给出的破解发展难题的治本 之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能补齐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短板”,对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拓展区 域发展新空间、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篇三】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求 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 济布局,在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区域 经济发展形势, 高屋建瓴地对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战略性部署和具 体安排。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

7、 注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 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 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我国经济发 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 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 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首先是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 地区比较优势, 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 展动力, 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 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 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 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其次是辩证地看待区域协

8、调发 展。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 位划分政策单元,完善空间治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 障民生底线。 【篇四】 2019年 12 月 16 日出版的第 24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总书 记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文章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 走合理分工、 优化发展的路子,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 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由于国土辽阔、 不同区域条件 差别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某些方面或领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 足, 制约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制约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速度。 重要文章中,对我

9、国区域发展形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三 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概括: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 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等等。正是这 样的“新情况新问题” ,构成了我们谋划“要素有序自由流动、 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 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基本依据。 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 按照客观经济规 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促进各类要素 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增强创新发展动力, 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 的动力系统,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 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

10、态安全、边 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形成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 局。 要从多方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抓紧实施有关政策措 施。一是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二是 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维护全国统一 大市场、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要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四是完 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对于能耗强度达标而发展较快的地区,能 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有适当弹性。五是,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要建立健全市场化、 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流域开展生态 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六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运用

11、 信息化手段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方便全国范围内人员 流动。 【篇五】 细读求是杂志发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 域经济布局一文,里面的措施可点可圈。在经济上建设如此, 在学校教育亦是如此。不妨借此,也来个优势互补良性发展。 作为一线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同时,总有有许多的无奈,苦 恼学生的成绩良莠不齐,参差不一。 怎么消除或者减弱这种教学 困惑呢?这就是需要师生帮扶,小组帮扶,生生帮扶。 师生帮扶效果可喜, 但是困于一对一辅导时间上的缺陷,二 是学生难免和老师有距离感和局促感。 小组帮扶,人数一般是四人。范围比较小,船小好调头。但 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果小组的水平搭配不当的话,难免

12、流于 形式,毕竟班级的优生相对于学生人数来讲占得比例不是多大, 再说,小组水平分配无法达到整体平衡。 那么生生帮扶, 在人数上和座次上就有很大便捷了。将班级 的学生按照行为习惯和接受能力的快慢,分为A、B、C 、D四个 层次,然后 A、C结为师友, B、D结为师友,他们坐为同桌。在 一段时间的学习习惯磨合互补提升后,角色互换。 在师和友的平 等关系中,同步提高。如此,A、B、C、D 四个层次动态评估, 师友关系灵活机动。 层次虽然还有, 但是学生的素养会整体提升。 加快师友转变、弘扬团队精神,提升学生正向激励,树立鲜 明用人导向,实现全面全科提升。如此,各科有所长处的学生都 在做师和友的责任和义务下互相转换,在夯实自己专而红的学科 下,一定会提高自己相对薄弱的学科。 这样,班级的学习态势会大有改观。我们的教育在和谐发展 的基础上又会迎来另一个艳阳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