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宗教制度.ppt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3854400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五章 宗教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十五章 宗教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十五章 宗教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十五章 宗教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十五章 宗教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五章 宗教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章 宗教制度.ppt(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章 宗教制度,第一节 什么是宗教,第二节 宗教与人类生活,主要内容,第三节 宗教组织,第四节 当代宗教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什么是宗教,一、宗教的概念 二、宗教的类型 三、宗教的基本要素,第一节 什么是宗教,一、宗教的概念,功能论:宗教是什么 实质论:宗教是做什么的,埃米尔迪尔凯姆对宗教的定义既有实质论的成分,又有功能论的内容,他指出宗教应包括三个方面: 1、信仰某些神圣的东西(与世俗相分离和区别); 2、围绕着这些神圣的东西的实践(仪式); 3、由信仰和参与实践的人组成的道德团体。,马克思主义学者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来定义宗教,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指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

2、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二、宗教的类型,按发展阶段分 按起源地点分 按崇拜对象分 等等,三、宗教的基本要素,1、信仰 2、象征系统 3、仪式和组织,第二节 宗教与人类生活,一、宗教产生与存在的原因 二、宗教的功能 三、宗教与科学和巫术的关系,一、宗教产生与存在的原因,以斯宾塞为代表的“泛灵论”者提出了如下看法: 当人们想象出了一个超自然的存在时,宗教便产生了,灵魂就是被想像出的最早的超自然的存在,人们认为崇拜灵魂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而逢凶化吉。在氏族社会中,宗教是与氏族联系在一起的,氏族首领就是宗教长老,然而,随着社会的扩大,氏

3、族首领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政治上,并将宗教的权力委托给另外的人专门负责,从而产生了相对独立的宗教制度。这样,宗教就慢慢演变成为了一项独立的社会制度,占据了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迪尔凯姆发展了斯宾塞等人的看法,提出: 所有宗教,即使是最原始、最奇特的宗教都源于人类日常生活的某种需要, 或反映了社会或者个人生活的某个方面。,二、 宗教的功能,1、整合功能 2、控制功能 3、心理调适功能,1、整合功能,整合作用, 即是共同的目的高于个人的目的, 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必须具有共同的价值观, 宗教为共享的价值和目标提供一种非理性的解释, 并且经常通过仪式周而复始地来巩固共同的感情, 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4、宗教的整合功能,能够使个人、群体以及各种社会势力、集团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具有统一目标的整体, 并通过对目标的追求不断促进其内部的团结。 然而,如果一个社会中同时存在着不止一个宗教,则极易造成对立和斗争,引发不同宗教之间的纷争,尤其当宗教变成某些利益集团的政治工具,并与国家相对立时,就会破坏国家的团结,造成分裂甚至战争。,2、控制功能,控制功能, 是指宗教有益于社会或团体对其成员的控制, 通过对造成社会混乱、破坏社会稳定、甚至导致社会崩溃的各种原因, 特别是苦难和罪恶的存在, 加以合理化的解释, 达到消除这些原因所导致的反社会力量, 保持社会的稳定。 社会控制太强,则有可能阻碍人们对社会变迁的适

5、应,导致社会冲突。,3、心理调适功能,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是指通过特定的信念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 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 以消解精神上的痛苦。 宣泄 慰藉 认同 激励 克制 宗教心理调适功能也会产生消极效应,如全盘接受宗教消极地安于现状的观点则会导致不思进取,逃避退缩,从而延缓社会的改革和革命等。,三、宗教与科学和巫术的关系,1、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之间不仅存在着对立的关系,还存在着互补的关系。科学虽然清除了宗教带给人类认识的一些误区,但科学永远无法完全消除宗教。相反,宗教则通过科学对它的批判逐步改变,兼容新的观点,适应新的社会,

6、在保持住神学防线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科学成果来取得自身的发展。,2、宗教与巫术 迪尔凯姆认为宗教和巫术的本质区分在于“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总是为某一特定的群体所共有”,所有群体成员因为信奉同一种信仰而有相互的认同感,共同组成一个团体;巫术则没有组织,巫师与前来寻求帮助的人之间的联系是暂时的、偶然的,也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巫术可以使其信奉者组成一个群体。 信奉者的目的不同:宗教为信徒提供人生哲学,很少用于作恶;而巫术信奉者的目的则是功利的,且仅限于眼前,例如治病、害人等。 对超自然力量的态度不同:宗教信徒希望得到超自然力量的保佑和帮助;而巫术则企图利用仪式控制超自然力量,使其为自己服务,从而达成目的

7、。,第三节 宗教组织,一、宗教组织的类型 二、宗教组织的特征,一、宗教组织的类型,韦伯和他的学生恩斯特特洛尔奇将宗教组织分为了教会和教派两种类型,其中教会是规模较大、组织完善、与世俗社会相妥协的宗教实体,而教派则是规模较小、组织程度化不高、倾向于拒斥现存社会秩序的宗教实体。 在随后的近一个世纪中,通过世界各国不同学者的努力,“教会教派”二分法被不断地完善,取得了精深的发展,形成了“教会教派类型学”,并一直处于西方宗教社会学的主流位置,是研究西方宗教组织类型公认的研究方法。 目前,可大致将世界各地的宗教组织分为膜拜团体、教派、宗派和教会四种类型。,1、膜派团体,膜拜团体是最初的宗教组织形式,所有

8、宗教组织都起源于膜拜团体。膜拜团体强调对领袖的信奉并且相信人们可以和超自然的力量直接沟通,成员通过对被视为先知的领袖的服从得到救赎。膜拜团体对于宗教是狂热而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不理智的。,1、膜派团体,几乎所有的膜拜团体在产生之初都会遭到社会的反对,其教义被视为是古怪的,其信徒不得不面对大量掌握真理垄断权的人的质疑,因此,大多数膜拜团体都被扼杀于萌芽状态。然而,也有一些膜拜团体通过努力得到了人们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组织,成为了膜拜团体的追随者。这时,膜拜团体就将变成教派。,2、教派,教派仍属于小型的宗教组织,并且由于它对世俗社会持抵制态度,所以其成员仍能感受到来自于主流社会的信仰和价值观

9、的压力。教派强调个体的拯救以及个人与神的关系,重视死后的世界,通过鼓掌、跳舞、即兴祈祷等非制度化的方式表达其信仰。与膜拜团体一样,教派也通过传教招募新成员。他们对成员要求很严格,并倾向于从周围的社会脱离出来以组成自己的群体。大多数教派都没有或只有很少神职人员,所有信徒都可以组织宗教活动。,2、教派,当一个教派中的信徒趋向于向世俗社会妥协,并且通过某些措施,如修改教义,使其对信徒的要求降低而使更多信徒加入等,减少自身与世俗社会之间的隔阂,那么,这个教派就会向着宗派的方向转化。,3、宗派,宗派是拥有众多信徒和规范仪式的宗教组织,它的组织机制已经高度官僚化了,每个宗派都有各自的权威阶层。 在宗派中,

10、用于表达崇拜的仪式变得正规而不像膜拜团体和教派那样情绪化,既定仪式的数量大大多于由信徒自发完成的崇拜行为的数量。,3、宗派,宗派内部有大量经过训练的专职神职人员,不同宗派中神职人员的挑选、训练的方式也不同。宗派中的大多数新成员都来自宗派内部,通常是由于家人的加入而不是个人的信仰,使得他们从出生起就通过洗礼等宗教仪式加入了宗派。宗派不像教派那样抵制世俗社会,而是以适应社会为特征,它支持其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个系统,并与世俗社会联系得十分密切。,4、教会,世界上还有一些地区或国家的宗教组织与政府紧密结合,与世俗文化充分融合。在这些地方,政府和宗教联合起来,共同管理社会,这样的宗教组织就是教会。

11、教会对社会有支配或控制的能力,它不需要招募新成员,因为在其管辖区域内的所有社会公民都是它的信徒。,以上分析都是在“教会教派类型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它始终是以基督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对基督教以外的宗教体系解释力较差。 我国学者吕大吉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划分标准: (1) 从宗教组织的社会性质和宗教性质各自所占的比重,可分为“入世型组织”和“出世型组织; (2) 按宗教组织脱离其他社会组织而独立的程度,可分为“合一型组织”和“独立型组织”; (3) 按宗教组织在社会政治上和宗教上所处的地位来看,可划分为“在朝型组织”和“在野型组织”。 但“教会教派类型学”作为一种经典理论,目前还没有哪种新兴

12、理论可以取代其主流位置。,二、宗教组织的特征,1、宗教性:多指个体层面的宗教情感表达,是一种社会精神结构,体现为某种人际行为态度。 2、社会性:指宗教组织在社会中所体现的社会作用。宗教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宗教组织在对社会事物的参与中所产生的影响。,1、宗教性,首先,体现在对各种宗教活动的支持上,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为宗教活动提供了举行仪式的固定场所和专门的神职人员,使宗教活动能够定期举行,而不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其次,表现在对信徒思想和行动上的牵引: 一是对信徒精神上的牵引,主要包括使信徒真正在思想上接受宗教关于人的起源、人生的意义等问题的解释

13、,相信教义和教规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并在信念中遵从教义的指导和神职人员的规劝; 二是对信徒行为上的约束,这里说的“行为”,既包括信徒在宗教仪式中的行为,也包括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当信徒在思想上接受宗教教义中尊敬神灵、节制欲望、勤俭持家、积极进取等思想,就会在行动中不自觉地遵守,从而形成宗教对信徒行为上的约束。,2、社会性,一是宗教组织在实现其宗教性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影响,严格来说,这属于宗教组织宗教性的附带效应。宗教组织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因此,这些宗教活动除了对宗教内部有促进作用外,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如宗教教义中所提出的对信徒品德上的要求,不仅影响信徒自身,而且能够通

14、过信徒的行为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巩固社会秩序。,2、社会性,二是宗教组织在与其它社会组织互动的过程中所表现的社会性。宗教组织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存在,而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上其它组织紧密相联的,因此,在二者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宗教组织就会发挥其社会性,给社会带来影响。如兰州伊斯兰教清真寺积极响应当地宗教局的要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绿化工作,并主动出资修路、输水,大大方便了周围社区群众的生活。,需要指出的是,宗教组织的宗教性和社会性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从广义上讲,宗教组织始终是围绕着教义所倡导的原则行事的,它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扩大本教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信徒,促进

15、本教的发展,因此,无论表现出何种社会性特征,其行为仍带有宗教性;而从另一个方面看,任何宗教活动,无论其宗教性有多强,都会产生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社会影响,因此所有的宗教活动又都包括其具有社会性的一面。,第四节 当代宗教的发展趋势,一、当代宗教的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一、当代宗教的发展趋势,1、多元化:宗教的多元化不仅表现在宗教的数量和种类上,还表现在宗教组织的形式和崇拜的仪式上。,宗教多元化的原因,首先,世界范围内相互交织的多元的文化观,包括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是造成宗教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宗教间的碰撞是新兴宗教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 其次,宗教多元化与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有着密切

16、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不仅使得传统的宗教活动变得不合时宜,也使各种以先进传媒技术为物质基础的宗教活动有了发展的空间。并且,面对由现代化所带来的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道德沦丧等一系列弊端,许多神学家都认为,传统的宗教教义正在失效,人类对于宗教以及伦理价值标准的需求也促进着各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兴宗教的产生。,2、世俗化:宗教自身越来越按照世俗的观念、方式、风格来解释自己的教义, 安排自己的组织结构、生存方式, 以及组织各种宗教活动与规定自己的方向、任务及目标, 从而使自身的面貌越来越具有世俗的特征。,宗教世俗化的表现,首先,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宗教观念越来越淡薄。 其次,世界各地的宗教对于世俗事物和现实社会问题越来越关注,甚至超过了对宗教本身的关心。 最后,宗教组织也变得更加世俗了。 为了适应社会,宗教组织不得不对某些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教规进行修改。 宗教仪式越来越世俗化了。 神职人员对其工作的态度也变得世俗化了。,美国是宗教世俗化中的一个例外,在由社会现代化导致的宗教世俗化中,美国作为世界上现代化最彻底的国家,却同时又以公众宗教信仰层次最高、人数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