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远教资源活动方案]资源的有效运用

上传人:痞** 文档编号:143854310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远教资源活动方案]资源的有效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运用远教资源活动方案]资源的有效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用远教资源活动方案]资源的有效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远教资源活动方案]资源的有效运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用远教资源活动方案资源的有效运用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校本教研,探讨远教资源与学科整合的途径,推进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制定本方案。 二、活动主题。 “同课异构”式的课堂教学研究。 三、活动目标。 1、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运用远教资源,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2、同一个教学主题,运用远教资源,用不同的课堂设计,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构建不同的教案,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教学。 3、“同课异构”的各个环节,从教学设计到教案的实施最后到评课,

2、环环相扣,在相互学习中,在教研探讨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4、“同课异构”在教学设计上要具有新颖性,教师在各种形式的设计中展示自己的风采,且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程,师生的互动性更强,课堂气氛更好,最终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5、“同课异构”不仅融合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能使教师之间有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空间,不仅有利于校本教研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而且在资源共享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同课异构”的基本方式 “同课异构”是同一学科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首先,多位教师进行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然后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施教,由同一学科教师进行听课、

3、评课、反思,完善教学设计,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取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次,推荐出一名教师,运用集体备课形成的新设计再次上课,再次听课;最后,同一学科教师再次进行评议和反思,促进共同提高。 基本流程为:确定课题备教材、备资源、备学生撰写教学设计独自授课共同研讨反思,集体备课修改教学设计推优再次上课比较性反思评价。-体现在“异”,主要展现教师个人特色和进步;-体现出“同”,主要展现出“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合作共赢”,突出集体的特色和成长。 五、学科选择 “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是一项集培训、教研、学科整合为一体的系统工作,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我中心校还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本学期,首次选择六年

4、级语文、二年级数学、三年级英语三个学科进行,尝试按照“自主设计集体听课集体反思设计集体听课集体比较性反思”的步骤,开展“同课异构”校本教研。 六、参与人员。 全体授课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及各校领导。 七、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备课过程 各校将老师分成语、数、英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确立一位教师作为执教者,各教研组分别让主讲教师说自己所选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他教师对本节课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与建议,共同进行教案的策划和设计。 第二阶段:听课过程 让第一位授课教师在大家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授课,分教研组进行听课,使每位教师有机会领略到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 第三阶段:课后点评 第一位教师授完课后说

5、课,大家共同集思广益进行评课。为上课者和听课者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集体分析研讨,通过分析比较,不断反思自己和别人,扬长避短,促进成长。评课时,听课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思路、方法,假如是自己上课会如何处理某个环节,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 第四阶段:二次备课上课。 根据学科教研组分别制定的相同的授课内容,有另外一名教师在第一位教师的基础上,又重新设计,进行第二次上课。对于同一课题,先后有两名教师经过大家反复研究,多次修改,精心设计,突出自己各自的教学风格,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 第五阶段:二次评课 参与教研的教师将两节截然不同的、风格迥异的课在一起评议,更利于大家横向比较,从中比出优劣。使参与教师在反思研究中,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应该说,上课是一次展示的过程,而评课则是收获的过程。 八、活动要求 1、为加强远教资源与学科整合,提高教师使用远教资源的意识和水平,各学科必须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资源; 2、各科教研组要做好活动记录(要有主持人导语、授课教师反思、听课教师评课) 九、组织领导 1、机构设置 组长:尹汝国 副组长:张艳松 成员:全体语数英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