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复习课程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3851864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复习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医学基础-复习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医学基础-复习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医学基础-复习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医学基础-复习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复习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复习课程(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形成的历史背景: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 1、黄帝内经的成书第一部医学典籍,誉为“医家之宗”。 2、难经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更详。 内、难二经的成书,已为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药物专著的问世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 四部经典出现 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态 此后,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中医学。,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晋、王

2、叔和脉经第一 部脉学专著. 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有最早针灸专著. 一批专科性著作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与证候学 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记载处方和各 种治疗手段的方书 。,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涌现,中医理论体系突破性进展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 形成对前期理论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汇通的总趋势。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一批集大成的 医宗金鑑 综合性医著问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清代政府组织 编写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草纲目,医学理论进展显著 明 赵献可、张介宾“命门学 说”命

3、门所藏 之阴阳水火是 全身阴阳之根本,其盛衰决定着 全身阴阳之盛衰,命门是调节 藏象理论的深化 全身脏腑阴阳之枢纽。 明、李中梓“肾为先天之 本,脾为后天之本”。 清、王清任“脑主思维”、 “瘀血”致病 。,温病学说形成 明、吴又可温疫论创“戾气学 说”(新的病原学说创始) 清、叶天士温热病篇 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 温病学家 辨证”。 清、薜雪湿热病篇深化湿热病 证论治。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发展了温 病诊治 后四人被誉为清“温病四大家”。,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前人成果及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本世纪30年代,曹炳章中 国医学大成一部集古今中 医学大成的巨著。 整理前人成

4、果 70年代,全国高等中医院校 教材中医学基础为中医 理论体系系统化和规范化打下 基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 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所有的器官都是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的。 2.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自然界的关系 季节、昼夜、地理环境、人与天地相应 社会的关系密切 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乱、个人社会地 位改变,(二)恒动观念 含义:恒动,不停顿地运动、变化和发展。恒动观念,中医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持有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运动 世界各种现象皆为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是绝对的永恒的,(三)辨证论

5、治 各医学体系诊断治疗疾病的手段 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 对症治疗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1、症、证、病的含义 症(症状、体征) 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 些病态变化症状 如:发热、咳嗽、呕吐、 具体的临床表现 头痛等(自觉症) 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 体征 如:面黄、目赤、舌紫、 脉数等(他觉症),证(证候) 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某一项临床表现。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因: 如风寒、风热等 病位: 如表、里、某脏、某经等 病性: 如寒、热等 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疾病) 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如: 感冒

6、 哮喘 中风,2、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关系 症:疾病的个别表象(不及证深刻、准确) 区 别 证: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比 病更具体、贴切、更具可操作 性) 病: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笼统) 关 系 内含 内含 症状 病证(若干个)症 体征,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前提和依据 论治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是对 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证 治则 处方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归纳 (一)整体观念 (二)恒动观念 (三)辨证论治,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 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精气的聚散。 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 (一)气是人体的基本构成 (二)人体生命的

7、盛衰取决于精气 (三)精气不足和气机失调是疾病的根源和本质 “扶正固本”,气、血、津液 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具有很强活力,无处不到,始终处于运动之中,激发推动各种生理活动(动力、和能量) 血循行于脉管之中,布于全身,营养和滋润脏腑组织 津液不断新陈代谢,在生成、输布与排泄间维持动态稳定,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阴阳学说 (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的气。 (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 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 属于阳。 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 属于阴。,阴阳归类举例,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 相互

8、消长 相互转化,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三、五行学说 五:构成客观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 行: 运动变化。,五行学说,木 木曰曲直: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 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 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上炎之性。 引申:温热,升腾。 土 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引申:生化、乘载、收纳。 金 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发声,肃降的特性。 引申:收敛、沉降、肃降。 水 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阴柔、滋养、寒冷。,五行的生克乘侮,相生:相滋生和促进 母子关系 相克:相克制和制约 相乘: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 乘虚侵入 相侮: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藏象学说,“藏” 藏于体

9、内的脏腑 “象” 脏腑显现于外的生理表现和病理现象。 “藏象” 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包括: 人体内脏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腑的分类,五脏: 肝、心、脾、肺、肾。 六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肝、心、脾、肺、肾,(1)形态: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 (2)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3)阴阳属性:五脏以贮藏为主,主静、属阴。,五脏心,位于胸中,有心包护于外 主血脉,主神志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五脏肺,主气 、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10、 在志为优、在液为涕,五脏脾,主运化,升清和统血 在体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五脏肝,主疏泄,主藏血。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五脏肾,藏精,主水,主纳气 “先天之精”父母 “后天之精”饮食及脏腑活动的中化生的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器官。 (2)功能特点: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 (3)阴阳属性:六腑以通降为主,主动、属阳。,六腑,胆 主决断,助消化 胃(胃脘) 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降浊 小肠 受盛化为物,泌别清浊 大肠 传化糟粕 膀胱 储存和排泄尿液,三焦 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上焦:心、肺和头部。 中焦:脾、胃 下焦:肝、肾、小肠、膀胱、女子胞和阴部,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含义:奇,异也;恒,常也。指不同于六腑的腑,它们形态似腑,中空有腔,功能似脏,贮藏精气。 (2)形态:中空有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 (3)功能特点:贮藏精气。 (4)阴阳属性:贮藏为主,属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