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学案05书序战国策目录序Word含解析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851856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学案05书序战国策目录序Word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学案05书序战国策目录序Word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学案05书序战国策目录序Word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学案05书序战国策目录序Word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学案05书序战国策目录序Word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学案05书序战国策目录序Word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学案05书序战国策目录序Word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国策目录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战国策目录序宋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

2、,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

3、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访之士大夫家访:拜访B此理之不易者也 易:改变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苟且D皆著而非之 非:批驳【解析】访:访求,寻求。【答案】A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4、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疑其不可考者/所以遣将守关者B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吾尝终日而思矣C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A项,者:的方面/表判断。B项,而:表并列/表修饰。C项,乃:于是/表判断“是”。D项,所以:都是“用来”。【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A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B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C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D是

5、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解析】A项,以反问句的形式肯定了二子的做法,能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是刘向的观点。B项,不正确;正确。D项,不正确;正确。【答案】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A作者认为,在旧法已亡、旧俗已灭绝很久的情况下,孔子、孟子阐明先王之道,并不是勉当时国君之所难,而是因时之变提出应当实行的主张。B战国策的写作上接春秋,下至楚、汉的兴起,记载的时间跨度长,史料丰富。作者对这部书的史料价值进行了肯定,认为不应该将它废弃。C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刘向“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和孔孟“不惑

6、于流俗,而笃于自信”的对比,孔孟之道与游士“邪说”的对比。D作者认为,战国游士之说只是“偷为一切之计”,他们尚诈、言战,有百弊而无一利,小则亡身,大则亡国,远不如先王之道“用之无弊”。【解析】“有百弊而无一利”与文中“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不符合文意。【答案】D5翻译下面的句子。(1)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译文:_(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译文:_【答案】(1)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不保持统一。(2)这种人就是当世的大祸害,是非常明显的,但一般人还不明白这

7、一点。【参考译文】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第十一篇。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可谓又完整了。(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

8、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

9、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战国时期那些四处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那些一个跟着一个施行的,没有不是在诈谋中获利又难于承受它的祸害,在交战中得胜,又难于承受它的损失的人。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依靠诈谋而丧失性命,而任用他们的诸侯以及秦国,也是国家败亡,这种人就是当世的大祸害,是非常明显的,但

10、一般人还没明白这一点。只有先王的治国体系,能够顺应时代变化,(虽然根据它)制定的法令制度不同,可是验证起来没有瑕疵,使用起来也不用担心滋生流弊。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拿“王道”来换取“诈谋”。有人说:“如此不正当的学说,会危害光明正道,应该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斩断祸根,这样书的不消灭,能行吗?”(我的)回答是:君子禁绝邪说的方法,本来就是要向天下人阐明其说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采纳,这以后禁止就会完全彻底;让当今的人都知道这种学说不能实施,这以后提防就会很清楚明白。哪里一定毁灭这些书呢?把它抛弃得远远的来禁绝,并不比这样好。因此孟子的书中,有记载神农的言论的,有记载墨子言论的,都是记载后否定它的。至于这本书刊印,上溯连接到春秋,下到楚国建立,记载二百四十五年时间纵横家的行事,本来就不能搁置。这本书高诱注释有二十一篇,有人说三十二篇,崇文总录只留有八篇,现在保存有十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