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考试题(语文)(2020年九月整理).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3828562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考试题(语文)(2020年九月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届考试题(语文)(2020年九月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届考试题(语文)(2020年九月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届考试题(语文)(2020年九月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届考试题(语文)(2020年九月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考试题(语文)(2020年九月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考试题(语文)(2020年九月整理).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姓 名班 级考 号考 场2018-2019年度上学期虹桥中学初四学年9月月考测试题(语文) 2018-09-25出题人:李春玉 审题人:刘洪一、积累与运用(25分)(16题每题3分,7题每空1分)1.(3分)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荫庇(yn) 诡秘(m ) 相濡以沫(r)B.皴裂(cn) 羼水(chn) 周道如底(d)C.荣膺(yng) 襁褓(qing) 一代天骄(jio) D.捯气(do) 希冀(j) 吹毛求疵(c)2.(3分)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国际反捕鲸团体的坚决反对,使日本在南极海域的捕鲸活动被迫停止。将“由于”删去。B.

2、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挥中华文化传统美德。 把“发挥”和“继承”调换位置。C.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删去“不要”。D.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在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删去“经常性的”。3.(3分)水浒传中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松 大闹飞云浦B.李逵 大闹江桃花村C.花荣 大闹清风寨D.九纹龙 大闹史家村4.(3分)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

3、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以新颖巧妙的构思的手法,写出了边塞风光之奇,风狂雪早,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以北风喻春风,以雪花状梨花,不但使边塞风光披上一层绮丽的色彩,而且使送别环境充满了盎然的春意,因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

4、“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气氛。D.“胡琴琵琶与羌笛”纯西域特色的乐器齐鸣,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5.(3分)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临近中考,小明同学有些烦躁紧张,想在课余时间去踢足球放松一下。他把想法告诉了好友小刚,小刚担心他踢足球时意外受伤影响中考,小刚对小明说:A.现在到了冲刺的阶段,你上课时间就不要去踢足球了,我们还是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吧。B.我才发现你这么蠢,这时候还踢足球,万一把腿摔折了,不能参加中考,这辈子就完了。C.你笨手笨脚的,就不要踢足球了,免得被别人笑话,不如去网吧打游戏,那还不会受伤。D.运动

5、确实可以减压,不过万一受伤影响中考可就不值了,你这段时间就不要踢足球了,我陪你一起去读书,也可以缓解压力。6.(3分)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水小品,宜 。读忠烈传,宜 。读奸佞传,宜 。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 。 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 击剑捉酒以销愤 吹笙鼓瑟以扬芳 A B C D7.(7分)按教材原文填空(1)此中有真意, 。(饮酒其五)(2)闲来垂钓碧溪上, 。(行路难其一)(3)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 ,蒙络摇缀。(小石潭记

6、)(5) ,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6) ,郁郁青青。(岳阳楼记)(7)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二、阅读(45分)(1) 阅读醉翁亭记,回答810题(9分)醉翁亭记欧阳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

7、间者,大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秀: (2)酣:9.(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2)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10. (3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如何理解太守的“醉”? (二)阅读春野的馈赠,回答1114题。(11分)春野的馈赠洪烛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

8、食品。比如,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也记有80多个竹笋品种。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高雅的象征。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

9、三月初。”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笋汁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了。连残汤剩汁都能被画龙点睛,把一道菜全“盘活”了。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

10、,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过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隐于山林者,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 11.(2分)文中介绍的竹笋是一种美食,概括这种美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12.(4分)将下列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写在下面的括号内。(每个括号只写一种说明方法)比

11、如,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 ( )( )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 )( ) 13.(2分)阅读文章,为什么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 14.(3分)说说你对文中第段中加点词“盘活”的理解。 (二)阅读花籽,回答1519题。(14分)花 籽林清玄三年前我退役,背着袋子要北上的时候,爸爸取出一罐小瓶子,里面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花籽。他小心翼翼地交给我说:“你到台北后就把它种了。”我便带着这个小瓶子和一袋故乡的泥土来到台北。可我却一直没有栽种。来到台北后,一直过着租赁的日子。住在小小的公寓中,难得找到一撮土地,更不要说

12、一个花园了。那罐父亲的花籽便无依地躺在我的袋中,随着我东飘西荡。每次搬家看见那些花籽,就想起每日清晨在花园中工作的父亲,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一个花园呢?我总是想。后来,我找到一个有花园的房子,又因为工作忙碌,无暇栽种侍弄,就把花籽摆在鞋柜子里,这一放又是三年。如今终于得空清闲,偶然翻找鞋子时看到那一罐花籽,想想已过数年,这些花籽估计存活无望,准备扔掉。这时接到爸爸电话,闲谈时聊到那一罐花籽,爸爸说:“只要有土地,花籽就可以活。”随后又附寄来一包肥料。我便把那一罐花籽和那一袋泥土撒在家前的花园里。那时候已经是严冬了,我每天照料着那一片撒了花籽的土地,浇水、施肥,但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总是担心着:它埋在

13、这寒土里会不会断丧了生机呢?在冬天来临的第二个月,有一天我开窗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群花籽吐了新芽。那些芽在浓郁的花园里,嫩绿到叫我吃惊。是什么力量,让那一罐从南台湾带来的花籽,在北地的寒风中也能吐露亮丽的新芽呢?所以闲暇之余,我总是跑去花园,去看看那些在寒风中摇曳的脆弱的花芽。它到底是什么花呢?心中疑惑渐生,我问爸爸,他说:“等它开了花,你就知道了。”那个小小花圃中的芽长得出乎意料的快,我几乎可以体知它成长的速度。每天清晨,我都发现它长大了,然后我便像每天面对一个谜题,猜想着那是什么花,猜想着父亲送我这些花是什么用意。我急于知道那个谜题,就更加体贴那些花。慢慢地,花长大了,我才知道那是一些茼蒿菜。茼蒿菜是一种贱菜,在乡下,它最容易生长,价钱最便宜,而父亲竟把它像礼物一样送给我,那样珍贵。我每天还是依时浇水看顾。茼蒿长大了,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好看的茼蒿。在市场上,茼蒿总是零乱的、萎缩的;在土地上,茼蒿则是那么美丽而充满生机。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茼蒿就在寒冷的冬天里开了花。那花,是鲜新的黄色,在绿色的枝梗上显得格外温暖。我了悟:这平凡的茼蒿花从远地移种而来,几番波折,几番流转,但是它的生命始终深深地蕴藏着,一旦有了土地,它不但从瓶中醒转,还能在冷风中绽放美丽的花朵。我舍不得吃那一亩茼蒿。终于,茼蒿花谢了,在花间又结出许多细小的黑色的花籽,它看起来那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