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143814869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案例介绍 : 杨某,女,16岁,尊重师长,与同学团结友爱,学习勤奋努力,成绩中上,以诚实上进而取得师生的普遍好评。但却在月考中由于做弊而被监考老师捉住,因惧怕被学校处罚,致使几天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并且好长1段时间精神状态极差,抑郁不安,她母亲反应,她回到家也不说话,总是把自己1个人关在房子里;同学反应,她在校也很少跟同学们谈笑了,多是1个人独自行动。案例分析: 该女生的行动是由于考试做弊被发现以后,惧怕受处罚,丢面子,致使心情非常地焦虑和紧张。既惧怕父母知道后会叱骂自己,又惧怕更多的老师知道后会改变对自己1贯良好的评价,更怕同学知道后会指指导点,瞧不起自己

2、,孤立自己。该女生考试做弊,有很复杂的缘由,其实不表示她品质不好,其实不说明她变坏了,只是由于1时的心理偏差而做出了不恰当的行动。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切忌无穷上纲上线,果断下结论或墨守陈规,简单做出处罚。避免致使当事人在逆反心理和高度压力下,做出极真个行动,引发无可挽回的悲剧。辅导方法 :做弊现象的出现,是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也是某些不科学不公道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弊端和单1的人材提拔制度的产物,因此需要综合治理。对杨某的行动,我是这样处理的:1、及时与杨某谈心,了解其行动的动机和行动前后的心路历程。谈心时,心平气和,避免采取审问式的态度。杨某谈到:“我周围有1同学本来比我差,平经常抄

3、我的作业,可测验时总比我好,就是由于偷看,我就不服气;另外,我家里希望我段考能进班级前10名,我感到较困难。况且我见有人做弊又没被老师发现”归结起来,该生之所以做弊,我看缘由主要有:1是虚荣心作怪,总想考得更好的名次;2是不平衡心理,看到本来比自己差的人由于做弊而取得高分,遭到老师表扬;3是侥幸心理,见有人做弊未被发现,自己也铤而走险;4是家长的压力,期望太高。同时该生也表示现在非常后悔,也特别惧怕。了解情况后,先安慰她,同时引导她正确认识自己的毛病。2、召开同学座谈会,专门就“做弊心态种种”请同学们谈谈本身的经历和感受。会前我首先推心置腹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做弊”不是思想品质问题,只是由于各

4、种复杂缘由引发的心理关键,1念之差致使做出傻事。进1步引导在正确认识做弊的危害性,明确“诚实比分数更重要”,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同学们的切身感受,也给杨某以启发。3、成心安排平时与杨某较要好的同学主动接近她,跟她玩在1起、学在1起,以消除其孤独心理,让她知道同学们依然像之前1样待她。4、根据其学科特长,鼓励她报名担负科代表,要求她放下包袱,努力工作。及时表扬她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并告知她科任老师对她的工作感到满意。使她感到班主任、老师并未全盘否定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是会取得人们的承认和赞美的。5、积极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毛病,帮助孩子走出恐惧、压抑、痛苦的

5、阴影。要求家长不要过分叱骂孩子,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以避免适得其反,只要尽力而为就行。同时也启发家长改变观念,不要把分数当作评价孩子的唯1标准,而应重视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家长听后,说明平时在家里对子女要求很严,对她的要求也很高,由于家里人都是大学生,家长本身在单位都是业务骨干,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家长最后表示以后要改变教育方法,以减轻孩子的压力。辅导效果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下,杨某开始摆脱了做弊带来的焦虑情绪,进入了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并且对自己的做弊行动作出了深入的认识,认为这样做太幼稚了,太不值得了,表示从哪里

6、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她又像之前1样融入到班集体里面,并且更加努力学习和认真工作,赢得师生1致好评。在学生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1项重要的任务。心理辅导是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1种工作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是展开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之1。我回想了这些年的教学生活,感觉到心理健康问题在1些学生中普遍存在,我们对此不能轻易视之,必须认真对待,否则会对学生心身健康都产生不利影响,我们1定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争取让每位同学都快乐而健康的成长着。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案例介绍 :莫某,男,16岁,成绩较好,中等智商,性情内向,中等身材。在

7、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回答问题就酡颜,吞吞吐吐,总是担心回答不对大家会笑话。从小就胆小,独来独往,乃至与同桌都很少交换,人际关系欠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案例分析 :该生父母在牧业上,小学、初中时都主要和祖父母居住,但与祖父母之间的交换很少,放学后他常常1人独自呆在房间里。缺少大人的关心,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锻炼,造成了性情孤僻,胆怯的心理。因而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对同学冷漠,不多理会,火伴们也不敢与他接触,所以人际关系不佳。辅导方法 :1、鼓励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2、引导交友:教师

8、介绍班上性情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和他交朋友,让他们相互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3、写视察日记:让他每天写1篇日记,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并且读给同学或老师听,增强他的胆量。4、参与课外活动:带他参与课外活动,并且让他担负1个角色。如由1个普通的参与者到当协助主持人,或由协助主持人变成当主持人等,来参与组织展开活动。让他从不敢说到敢说,既促进了他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增长了智慧。5、引导浏览:让他浏览课外书籍,每读1篇写下读后感,写完后,每天自己对着墙壁大声读两次,既充实了知识,也能够改变心理状态。6、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上课时教师引导他回答问题,多给他说话机会,只要他略微有1点

9、进步,及时给予他肯定、表现,增加他的信心。7、与家长联系:针对其父母终年在外的情况,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及时把他的情况反应给家长,并提出要求;尽可能给孩子多打电话,让其祖父母多与刘某谈心,间隙性的带出去玩玩。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他的胆怯心理现象,逐步消失,性情方面有很大的改变,常常见他出现在集体活动的人群中,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在课堂上也积极举手,能较顺畅地发言了,并成功地克服了口吃的现象,在学习上也进步很快,与班上许多同学成了好朋友。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案例介绍:新橡皮,旧橡皮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1段1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

10、觉,我感到她1定有甚么心事。因而我在1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产生在她身上的1件事。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买了1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经常从文具袋中拿出来独自欣赏。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3位同学视察到了,3个人都注意到了娟有了新橡皮。有1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下课后,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借给她。3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

11、时没有说甚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1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3个火伴让她有了冷淡的感觉,自己感到怕见到这3个同学,特别看到她们3个在1起聊天就更感到1种心理恐惧,觉得她们3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致于出现了上课经常走神的表现。案例分析:娟的行动在处于心理成长时间的孩子来讲,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是1种社交障碍。渴望和他人交换又存在惧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缘由。这是1种使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带来紧张、焦虑、乃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由于抗挫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构成了恐惧心

12、理。辅导态度及方法:对娟和其他的3个火伴,可以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指点她们相互包容和理解,教授她们人际交往的技能。辅导时1要给予她们充分的理解,要耐心听他们讲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要告知她们是相互猜疑的心理在作怪,是1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要让她们能够接受心理辅导。2是给予她们耐心和鼓励,告知谈们要尝试真心和他人交换,告知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娟就说自己其实不是不愿意借新橡皮给同学,只是想多保存几天,好好享受1下新橡皮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就告知她如果当时自己能够和火伴们讲清楚,火伴们1定会理解的,就不会出项相互的猜疑和不安了。而其他3位同学也讲清楚就是想欣赏1下新橡皮,其实不是非得用它去擦字,那结果就会是另外一个模样了。可见,帮她们澄清问题,在解决孩子们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3是帮助他们改变对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态度。告知她们,当出现问题是,要能够把心中的不快讲出来,克服恐惧心理的1个重要方面就是谈论它,同我们信任应且能够聆听我们谈话的人讲出自己的心里,这样才能有助于克服困难,消除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当1个人迷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密切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因而,部份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换,取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