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1438056 上传时间:2017-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5 页 1(一)、秋天的怀念选段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 在横线上把文段补充完整。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艰难( ) 烂漫( )3、这段话选自课文 ,作者是 。4、用“”画出母亲昏迷前最后说的一句话,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5 请联系课文内容,写出母亲还没说完的话。6、“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2、”此时此刻,作者会说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话。(二)、 商鞅南门立木选段告示挂出后不久,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dnan)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小伙子扛起大木柱,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小伙子噌(cn)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这时,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秦孝公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第

3、 2 页 共 5 页 2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说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1、联系上下文,“大步流星”的意思是: 2、读第 1 自然段,回答问题。(1)、小伙子“嘟囔”的原因是什么?(2)、这段话抓住小伙子的动作进行具体描写,找出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在下面画上“ ”线,请你仿写一个句子,注意用上三个以上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 3、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回答问题。(1)、“小伙子噌(cn)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句中描写小伙子动作的词语是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是: ,小伙子“喜笑颜开”的原因是什么? -(2

4、)、画“ ”的句子是对商鞅 的进行具体描写。 能把句中的“郑重”、“负责”这两个词语去掉吗?为什么?(3)、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是描写商鞅的?从句中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商鞅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品质?4、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把 比作 。表明: 5、 联系原文想一想,商鞅南门立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6、 请写出两句你在生活中搜集到的有关诚信的名言。(三)、校园交响诗选段教室,像一只蜂巢。排列的桌椅,是一格一格的蜂房,井然有序。上课铃一响,你一格,我一格,大家坐好。在老师的传授中汲(j)取,在各科的书籍里寻觅。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飞翔在当今的科学天地。时而书声琅(lng)琅;时

5、而书写沙沙。在知识的大海里采集、探索、积累。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粉,嗡嗡嘤(yng)嘤地飞鸣、渴求。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1、这段话主要写了 2、用“”画出文中的一处比喻句,是把 比作 。第 3 页 共 5 页 33、用“ ”画出文中的排比句。4、体会分号与句号,顿号与逗号的用法。(1)、“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飞翔在当今的科学天地。时而书声琅(lng)琅;时而书写沙沙。”句中的“句号”改为“分号”吗?为什么?(2)、“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粉,嗡嗡嘤(yng)嘤地飞鸣、渴求。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能把句中的“顿号”改为“逗号”吗?为什么?(四)

6、、成功,等待着你许多年前,伦敦住着一个小孩,自幼贫病交加,无依无靠,饱偿了人生的艰辛。为了(湖 糊)口,不得不在一家印刷厂做童工。环境虽苦,志气却不短。早就与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他,常常贪婪地站立在书橱前,不住地摸着衣兜里仅有的买面包用的几个先令。为了买书,他不得不挨饿。一天早晨的上班途中,他在书店的橱窗里发现了一本打开的新书,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直到把打开的两页读完才走。第二天早晨,他又身不由己地来到了这个橱窗前,奇怪,那本书又往后翻了两页!他又一口气读完了。他是多么想把书买下来呀,可是书价太高了。第三天,奇迹又出现了:书页有顺序地翻开了两页,他每天来读,直到把书读完。这天书店里一位慈(祥

7、 详)的老人抚摩着他的头发说:“好孩子,从今天起你可以随时来这个书店,任意翻阅所有的书籍,而不必付钱。”日月如梭(shu su),这个少年后来成了著名的作家和记者。他就是英国一家晚报的主编本佳敏。本佳敏之所以自学成功,是因为他爱读善学,也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位极富有责任心的人。善良的老人倾(qn qng)注给他的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温存怜悯、爱护关怀、鼓舞鞭策。身处困境(jn jng)的少年由此而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步入了知识的世界,终于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而为世人所(遵 尊)敬的作家。1、 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和字,用“ ”表示。2、 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艰辛( ) 伫立( )

8、3、 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以下词语的理解。如饥似渴: 身不由己: 4、 读文中画“ ”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第 4 页 共 5 页 45、 你认为本佳敏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6、 本佳敏是一个怎样的人?老人有是一个怎样的人?7、 你能写出两条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吗?试一试。( 五)、三峡之秋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

9、,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边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就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涌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

10、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的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11、。 这一天,正好是中秋。 1、 在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第 5 页 共 5 页 5反义词:( ) ( ) 近义词:( ) ( )2、 三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的原因是:“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的原因是: -3、第 4 自然段重点写 ,显示了三峡 时的特点: 。 第 5、6 自然段先写 ,重点写 ,突出了三峡 时的特点: 。4、作者是按来 描写三峡景色变化的。请你在文中用“ ” 画出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5、用“”画出文中一个既有比喻又有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6、全文表达了作者赞美,热爱 的思想感情。7、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古诗有不少,你能默写一首吗?试一试。老办法不管用了

12、一个炎热的夏天,乌鸦出门去旅游。路上,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它口干舌燥。它决定休息一下,喝口水,歇歇力,于是就收起翅膀,在路边的一个村口停了下来。 说来奇怪,乌鸦从村前找到村后,竟找不到一滴水。村后原有一条小溪,由于天气干旱,早已干涸得没有水了。 这时候,迎面飞来一只花喜鹊。乌鸦问 喜鹊老兄 这儿有水吗 花喜鹊回答说 这儿村民用的是井水 村村有口井 只是井很深 得想个办法才能喝到 乌鸦说 这个我有经验 它心里想:以前我喝瓶子里的水,瓶子里也是很深的,丢些小石子,水就涨上来 它来到井边看,井水果然很深。于是,就衔来石子,一块一块丢进井里。它一直忙到太阳下山,也没有见到井水往上涨。 又累又渴的乌鸦回到村口,始终没有喝到一滴水。它叹息着:“唉,唉!老办法怎么不管用啦?” (1)认真读短文,给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正确的标点。 (2)在下面几个题目中选一个恰当的填在短文前面的横线上。 乌鸦的经验 乌鸦喝不到水 乌鸦第二次喝水 老办法不行了 (3)用“”找出中心句。 (4)根据乌鸦找水地点的变换,用“”把短文分为四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