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x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3804937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PTX 页数:79 大小:9.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x(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人起源,制作工具,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原始观念文化,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元谋人头骨,重庆巫山古人类化石出土现场,“巫山人”左侧下颌骨,蓝田人,大荔人,马坝人,山顶洞人,柳江人头骨,仰韶文化大锯齿纹彩陶盆,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双耳罐,仰韶文化叶纹壶,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蛙纹双系罐,龙山文化单耳三足黑陶,黑陶高柄杯,黑陶单把杯,自然崇拜是以灵魂不死、万物有灵为基础的多神崇拜。,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日月星辰图,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太阳纹,内蒙古地区磴口县格尔敖包沟拜日岩画,内蒙古桌子山神灵图像,生殖崇拜是指崇拜任何可以

2、促进生殖力的势力,以及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赞美和向往。,内蒙阴山 岩画,新疆呼图壁的生殖崇拜图,祖先崇拜,是指相信祖先灵魂不灭,并且成为超自然的一部分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说得好:“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美的历程),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殷商:尊神重鬼,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癸卯卜今日雨,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长发记载:“帝立子生商” 。,郑玄笺说:“天使鳦下而生商者,谓鳦遗卵,娀氏之女简狄吞之而生契。”,2、周人的文化维新,周人建立宗法制、制

3、礼作乐,在观念上由神本转向人本。,周人有五礼,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周代人推行的宗法制、礼制,实质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浓厚的人本文化色彩。,殷人观念中的神,最高层的是上帝或帝。,凶礼的五种丧服,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学在官府,学在民间,学派林立,百家兴起,(一)、墨家的文化精神,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孟子曾曰:”墨翟之言盈天下。”,荀子曾曰:“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史记写墨子:“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

4、黔。”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1、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强调爱人,但这是一种有次序的差等之爱。,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子提倡“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 。,墨子的兼爱强调功利动因,“兼相爱,交相利”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桃姐海报,2、非攻,“然则天之将何欲何憎?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 墨子,非攻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以

5、兼爱为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列强图(白色为战国七雄),3、孔子的重义轻利与墨子的义利合一,墨子大取:“义,利;不义,害。” 墨经:“仁,爱也。义,利也。”,墨子耕柱篇里说:“今用义为政于国,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时代的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孕育了墨家文化。,墨家的学说得到了很多小国和老百姓的支持。,墨子注重身体力行,因此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2、墨家的衰落,墨家提出的非攻思想不符合战国时期大一统的趋势。,缺乏墨学精英承继发扬墨家学说。,封建统治者的弹压,(二)、墨家的兴起与衰落,1、墨家的兴起,(三)、法家的产生,“入则无法家

6、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示下),”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东汉的史学家班固也提出:“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法家学派的真正形成是从李悝完成的 。,商鞅法家先驱,秦孝公会见商鞅,(四)、法家特点:,法是治国的根本。,君主以法为准绳来行使自己的权力,主张君主专制。,主张严刑重法,信赏必罚。,设置“法官”。,商鞅曾曰:“权制独断于君则威”。,商鞅:“去奸之本莫深于重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借刑以去刑。”,2、不法古、不循今的社会发展观,商鞅提出:“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必然之势,故为必治之政,

7、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1、以法治国,三、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一)、秦代:文化、思想的高度统一,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主旋律,秦长城遗址,阿房宫前殿夯土堆遗址,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兵马俑,(二)、汉代:儒学独尊,儒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古文经、今文经,汉代女子曲裾深衣,汉代男子曲裾深衣,四、魏晋南北朝: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与更新,(一)、玄学崛起,玄学一词来源于道德经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玄学推崇“贵无”。,世界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无是世界的本体,有是各种客观具体的事物。,玄学家以达到无限为最终目的,魏晋时期兴起了“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追求。,洛神

8、赋图(东晋顾恺之),庐山图(东晋顾恺之),2、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晋士人或是寄情山水,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以陶渊明为代表。,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魏晋士人或是动违礼法,放任豁达,以竹林七贤为代

9、表。,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刘伶、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刘伶,嵇康,阮籍,(二)儒、玄、道、佛的交互影响。,五、隋唐:隆盛时代,一、文化背景,隋末农民大起义、均田制、科举制,压制魏晋以来的门阀世族,中下层士子得以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踌躇满志,唐代文化具有明朗、高亢、奔放的时代气质,唐代簪花仕女图,唐代服饰形制开放,显得雍容华丽。,慢束罗裙半露胸,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武则天的造型,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统治者实行开明专制,广为吸收外域文化。,三、唐代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敦煌莫高窟,殿堂窟,莫高窟壁画,莫高窟壁画之飞天,莫高窟壁画之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欧体,颜体,

10、柳体,虞体,吴道子线描画,阎立本步辇图,唐三彩马,唐三彩载物骆驼,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唐三彩骆驼载外域商贩,唐三彩女俑,六、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理学的建构,伦理纲常是天理万事万物之根本,人们应自觉恪守,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修身自律内省,两宋的士大夫文化表现为精致内趋,宋代五大名窑官、汝、均、哥、定,北宋官窑瓶,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古称汝州,因此得名。,汝窑盘(故宫博物院藏),汝窑碗(故宫博物院藏),汝窑莲花碗(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宋代均窑瓶(台北博物馆藏),均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

11、.,宋代均窑盆,哥窑,定州白瓷孩儿枕,定窑印花小碗,清明上河图,宋代的市民文化非常繁盛,宋人观看傀儡戏,悬丝傀儡,肉傀儡,欣赏闽南傀儡戏,参军戏,七、明清:沉暮与开新,(一)明朝文字狱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僧人一初作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罗网一日遍东西”,“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 。,朱元璋私游一寺,见壁上有诗“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也何妨?”,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有史书之述为佐证:“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朱元璋)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

12、薙髮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朱元璋下令删节孟子:,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孟子梁惠王上),2、“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孟子公孙丑上),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二)、崇尚正统,消灭异端。,(三)早期启蒙思潮,1、方以智,提出“质测(自然科学)即藏通几(哲学)” 。,指出事物都是合二为一的。,2、戴震,他肯定宇宙的本源是物质性的气。他肯定理在事物之中,人所具有的只是认识的能力。,他揭露宋明儒者“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