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3804888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1,经管土管学院,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阶段,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第二节 现代农业概述,2,经管土管学院,传统农业,原始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的发展阶段,古代农业,近代农业,3,经管土管学院,一、原始农业,基本标志: 使用简单的石制农具; 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 单纯依赖物质循环来恢复地力。,4,经管土管学院,二、传统农业,2、近代农业 由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由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由自给自足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属于现代农业的萌芽和初级阶段。,1、古代农业 使用铁木农具,凭借或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属于农业的早期阶段。,5,经管土管学院,

2、传统农业:traditional agriculture,Schultz, 1964:认为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从经济学角度看,“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 技术状况保持不变; 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6,经管土管学院,传统农业:traditional agriculture,上述两种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足以使获得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要素的边际偏好和动机作为一种对持久收入流投资的来源的边际生产力以及同接近于零的纯储蓄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第点可以理解为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指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

3、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虽然贫穷但是却有效率”。,7,经管土管学院,1、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 2、有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3、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 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三、现代农业,基本标志,8,经管土管学院,现代农业形式,9,经管土管学院,现代农业形式,10,经管土管学院,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阶段,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第二节 现代农业概述,11,经管土管学院,特点,农业运行市场化,资源配置合理化,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组织管理逐步科学化,一、现代农业

4、的特点,12,经管土管学院,农业运行市场化,1、农业调节机制的市场化 2、农产品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 3、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13,经管土管学院,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化,1.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2.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 3.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4.农业产业的组织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14,经管土管学院,农业发展可持续化,1、“石油农业” 2、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3、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15,经管土管学院,组织管理科学化,1、科学组织生产力,谋求利润最大化 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3、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16,经管土管学院,二、现代农业的典型形式

5、,循环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精准农业,农业特性,生态特征,娱乐文化特性,17,经管土管学院,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阶段,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第二节 现代农业概述,18,经管土管学院,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的过程。,19,经管土管学院,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动态性,综合性,历史性,世界性,20,经管土管学院,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技术进步,对土地和劳动的替代 机械化 电气化 水利化 园林化,21,经管土管学院,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农业生

6、产技术现代化 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 生物良种 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 耕作技术,22,经管土管学院,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 现代人力资本投资,培育现代农民 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第四类要素:管理、制度 先进的管理手段、方法 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23,经管土管学院,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与实现路径,1、在起步阶段,主要是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达到粮食过关,以满足国民的需要,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 2、在基本实现阶段,主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在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完善阶段,主要目标是协调经济、技术体系和自然资源及环境这三者间的关系。农业上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为特征。,工农关系

7、三阶段:以农补工(提供农业剩余、剪刀差)-工农平行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持政策),24,经管土管学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生产手段以手工劳动为主,逐步转向机械化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 生产经营方式以传统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逐步转向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逐步转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25,经管土管学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农业劳动力由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逐步转向产前、产中、产后和非农产业多领域; 农业市场以国内市场为主,逐步转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 农民收入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逐步转向务农、务工和经商等多元收入。,26,

8、经管土管学院,三、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指标体系,目标: 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7,经管土管学院,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农业劳动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 农产品商品率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业资源与环境指标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8,经管土管学院,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美国型 日本型 西欧型,29,经管土管学院,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技术变迁的实现路径往往与一国农业资源禀赋有关,包括资源禀赋特征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动态比较优势)等。 诱致性技术变迁:一种可以选择的农业技术

9、最优路径。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增长受其资源条件的制约,但这种制约可以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来突破。 农业技术的变化是人们对资源禀赋变化和需求增长的一种动态反应,即是人们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的结果。,30,经管土管学院,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总结,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体系 支持建立农民组织,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 合理利用农业支持措施,建立高效的宏观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政策体系,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31,经管土管学院,中国经验,最大的资源禀赋特征:人多地少! 资本稀缺与资本过剩并存悖论? 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条件下中国的发展?! 提高土地生产率,

10、实现对土地节约。 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畜牧、水、园艺产品等。 以人为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前提是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32,经管土管学院,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与选择性的劳动节约型技术相结合资源节约型技术与劳动节约型技术有机结合。,33,经管土管学院,我国农业

11、现代化的道路,1、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生物技术创新。 2、实行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 3、注重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4、强调劳动集约和资金集约相结合。 5、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6、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 7、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4,经管土管学院,思考题,1. 概念: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 2. 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3. 现代农业的四大基本特点是什么?其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 4. 怎样理解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历史性的和世界性的概念? 5. 为什么传统农业

12、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5,经管土管学院,6.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7.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8. 衡量农业现代化商品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9.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有哪几种类型?各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0. 试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36,经管土管学院,进一步导读,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约翰梅尔.农业经济发展学.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 宣杏云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黄祖辉等.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7,经管土管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