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课本知识梳理语文人教必修1学案荆轲刺秦王Word含答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804740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课本知识梳理语文人教必修1学案荆轲刺秦王Word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课本知识梳理语文人教必修1学案荆轲刺秦王Word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课本知识梳理语文人教必修1学案荆轲刺秦王Word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课本知识梳理语文人教必修1学案荆轲刺秦王Word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课本知识梳理语文人教必修1学案荆轲刺秦王Word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课本知识梳理语文人教必修1学案荆轲刺秦王Word含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2、熟读课文,准确翻译全文。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言文能力 2、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句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3.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4. 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5.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6.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7.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双手捧着)8.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9.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2、10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二、古今异义 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

3、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0、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11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物 今义:货币) 1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13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1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 今义:拿着)三、一词多义【之】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结构助词,“的”/不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转折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连词,表并列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连词,表修饰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连词,表承接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递进【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以次进 介词,按照日以尽矣 已经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

5、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箕踞以骂曰 连词,表修饰【为】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做,整治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判断句)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句)(二)被动句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6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三)倒装句7常痛于骨髓 (状语后置句)8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句)9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

6、句)10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1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12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13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邑万家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四)省略句14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 (省略句)15取之 (以)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省略句)16欲与 (之) 俱 ( 往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省略句)17待吾客与 (之) 俱 ( 往 ) (同上) (省略句)18群臣侍 (于)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 (省略句)19献 (于) 秦王 (省略介词) (省略句)20比 (于) 诸侯之列 (省略介词) (省略句)(五)、固定结构

7、2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2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2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24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25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26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27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五、成语典故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3发上指冠

8、: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7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六、默写名句并翻译(答案略)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2、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士皆垂泪涕泣。

9、又前而为歌曰:“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_。七、拓展阅读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

10、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方食 方:正B.终再拜而辞曰再拜:拜两次C.进取于君 进:前进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分食食之 食之不以其道B.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C.寡人不知 孰谓汝多知乎D.忠臣不为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分食食之 言之公 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一豆之食 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 婴闻之 以君之赐 寡人之过也A. B. C. D.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A、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B.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答案:1、C2、A 3、B4、A、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B、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